沈淦
城市:南通
職業(yè):高級教師
標簽:歷史學(xué)者 作家 退休人員
宋濂死了!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農(nóng)歷五月二十日,這位七十二歲的老臣死于流放途中的夔州府(今四川奉節(jié)縣)。
宋濂字景濂,浙江浦江人,生于元武宗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他自幼好學(xué),又廣拜名師,成為元末明初少有的知識淵博的大儒。元朝至正年間,經(jīng)人推薦,被授以翰林院編修,宋濂固辭不就,隱居于龍門山潛心著書。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朱元璋攻取婺州(今浙江金華),征其為《五經(jīng)》師。后來,宋濂又應(yīng)聘至應(yīng)天府,被任命為儒學(xué)提舉司提舉,朱元璋還交給他一項特別重要的使命:教長子朱標經(jīng)學(xué)。明王朝建立,宋濂歷任《元史》總裁、禮部主事、太子贊善大夫、翰林院侍講學(xué)士、知制誥等,不但與聞機密,參預(yù)決策,而且親自起草各種重要文件,主持一些重點典籍的編纂,被尊為“開國文臣之首”(《明史·宋濂傳》,下引此文,不另加注)。宋濂的名聲很大,不但“一時高文典冊,皆出其手”,連那些元勛巨卿的碑記刻石之辭,朱元璋也一律委托宋濂完成。于是,那些官僚士大夫們登門“乞文”者前后踵接,連外國來進貢的使者也都聞其大名,屢屢問候“宋先生起居無恙否”,高麗、安南、日本等國甚至出重金購買宋先生的文集。此時的朱標已經(jīng)被立為皇太子了,他對這位教了自己十來年的宋先生也非常尊敬,“言必稱師父”。朱標的弟弟們也分別被封為秦王、晉王、燕王、周王、楚王等,宋濂在教育太子之暇,也對諸王的學(xué)業(yè)予以點撥。
可是,就是這樣一位自己也充分肯定的“君子”與“賢者”,朱元璋后來仍然要殺掉他。為什么?據(jù)說是宋濂的孫子宋慎牽連上了胡惟庸“謀反”案。胡惟庸是明初大臣,官至左丞相,一度權(quán)勢熏天。胡確實該死,因為他專權(quán)擅殺,據(jù)說明初的另一個著名文臣劉伯溫也是被他毒死的;然而說他勾結(jié)蒙古、日本謀反,卻沒有一條站得住腳的真憑實據(jù)。而朱元璋則借此機會廣泛誅連,興起大獄,前前后后因“詞所連及坐誅者三萬余人”(《明史·奸臣傳·胡惟庸》)。這三萬余人絕大部分是冤殺,宋慎便是最典型的一個:因為人們遍閱史籍,也找不到一條他參預(yù)胡惟庸“謀反”的實例。雖然如此,宋濂卻實實在在地被孫子牽連上了,并被逮至京師,以便tGrdmha+Nb0gUoLICdQIqw==“明正典刑”,幸虧“皇后太子力救”,朱元璋才算是“法外開恩”,饒了他一條老命,將他流放至四川茂州。皇太子朱標是如何營救老師宋濂的,《明史》上沒有具體記述;只在《后妃傳》中記載了馬皇后營救宋濂的經(jīng)過:當宋濂被逮至京師,即將處死時,馬皇后勸諫道:“普通百姓為子弟延請老師,尚且要有始有終地待之以禮,何況天子呢?再說宋先生遠在老家浙江,對孫子的所作所為一定不知情?!敝煸案静宦牎qR皇后非常傷心,在侍候朱元璋用膳時,她一改往日的習(xí)慣,既不吃一塊肉,也不飲一滴酒。朱元璋奇怪地詢問緣故,馬皇后答道:“宋先生快要死了,妾在為他作福事啊。”朱元璋終于動了惻隱之心,投箸而起,第二天就赦了宋濂的死罪,改為流放茂州。
在明人徐貞卿所著的《翦勝野聞》中,不但詳細記載了太子朱標與馬皇后營救宋濂的經(jīng)過,而且根本不提胡惟庸一案,似乎要向人們表明:宋濂之罹禍,根本與胡案無關(guān);或者說硬牽上胡案,只是要搞掉宋濂的借口罷了。
洪武十年,宋濂因年老乞歸,皇帝親自替他餞行,并且命令他的孫子宋慎“輔行”。宋濂頓首告辭,并且說:“臣只要這條老命還在,愿意每年都到京城來覲見陛下?!惫?,洪武十一年、十二年他都“稱賀如約”,到南京來祝賀皇帝的生日?;实垡埠芫鞈倥f情,給其以很高的禮遇??墒呛槲涫辏ü?380年),宋濂沒有來?;实壅倨渥铀苇j與其孫宋慎詢問原因,他們回答說:“不幸患病在身,望陛下憐其年老,寬宥其罪。”皇帝派人微服至浙江浦江暗訪,發(fā)現(xiàn)宋濂“無恙”,勃然大怒,立即將宋璲與宋慎打入天牢,又派御史去浦江抄了宋濂的家。于是太子流著眼淚諫道:“兒臣愚昧贛直,又沒有別的老師,望陛下哀憐,饒宋師父一命。”皇帝怒道:“等你做了天子,再寬宥他!”太子驚惶畏懼,無計可施,急得投水自殺,幸虧左右侍從搶救,才保住了一命。皇帝且喜且罵道:“癡兒子,我殺人,與你有什么關(guān)系呢?”接著又對那些跳水救太子的人加以區(qū)別:凡是不脫衣服鞋子就跳入河中的,連升三級;脫了衣服鞋子再下水的,一律處斬?;实鄣囊罁?jù)是:“太子溺水,生死存亡系于一息之間,還等得及你解衣脫鞋再去援救嗎?”通過這場變故,皇帝才赦了宋濂死罪,并令他到南京來謁見。宋濂還沒到時,皇帝的怒氣又上來了,仍然要殺他。皇后再以齋戒勸諫,皇帝雖然很不高興,總算打消了殺宋濂的念頭。宋濂到了南京,皇帝傳旨:不必相見了,直接將他謫居茂州去吧。而宋璲與宋慎最終還是被殺掉了。
徐貞卿身為明朝人,如果他不想遭罹滅門之禍、并且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流傳于后世的話,就不可能公開替宋濂鳴冤,更不可能譴責(zé)那神圣的“太祖高皇帝”了。于是,從字面上看,雖然朱元璋僅因宋濂沒能如約赴京祝壽就要殺掉他本人及其子其孫,似乎有點過分,而宋濂明明“無恙”卻聲稱有病,也確實犯了“欺君之罪”。到皇帝派出使者到達浦江微服暗訪,少說也要十來天,難道一個病人就沒有經(jīng)過十來天的醫(yī)治而康復(fù)的可能么?來京城祝賀皇帝的生日是宋濂自己提出來的,因病缺席一次又不會誤什么大事,朱元璋卻與一個風(fēng)燭殘年的老者如此計較,不明擺著是在雞蛋里面挑骨頭么!徐貞卿沒有明確記載宋濂的死因,其余野史、地方志、碑銘墓志中卻多有記載宋濂是絕食或自縊而死的。即使如《明史》、《明實錄》所載,是病死,那么,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目睹著家被抄,兒、孫被殺,自己也被押赴崎嶇蜀道充軍,而且這一切還是來自于自己為之服務(wù)、效忠多年的王朝與皇帝,更何況自己不但有德有才有功勛,而且謹小慎微,從未居功自傲,竟仍然難逃大劫,他能不病么?他能不氣病而死么!
宋濂一生著述繁富,除主持纂修了二百十二卷的《元史》外,僅見之于《明史·藝文志》的就有《孝經(jīng)新說》、《孝慈錄》、《唐仲友補傳》、《浦江人物記》、《燕書》、《蘿山雜言》、《心經(jīng)文句》、《潛溪文集》、《鑾坡前集》、《鑾坡后集》、《鑾坡續(xù)集》、《鑾坡別集》、《芝園前集》、《芝園后集》、《芝園別集》、《朝天集》等。其實,他怎會知道,他的悲劇就在于學(xué)問太深、名聲太大啊,連外國人也出重金購買他的文集,怎不招致朱元璋之忌呢!在做皇帝之前和剛剛登上皇帝寶座的一段時間里,朱元璋“思賢若渴”,因為他需要大批有文韜武略的人才替他奪取天下和治理天下。一旦皇帝的位置坐穩(wěn)了,就開始猜忌乃至殺戮功臣了:不但要殺手握兵權(quán)、能帶兵打仗的武將;學(xué)富五車、有著自己獨特見解的文臣也不能放過。這位出身寒微、早年當過和尚的開國皇帝,青少年時代沒有受過正規(guī)的教育,雖然后來在戎馬倥傯之中跟著儒生們學(xué)了一點文化,但是在博學(xué)多才、滿腹經(jīng)綸的文士面前,總是有點自卑感,何況,文人的一支筆,有時候是比刀槍劍戟還要可怕的。洪武一朝文網(wǎng)之嚴密,堪稱前無古人。吳晗先生在《朱元璋傳》中說:“朱元璋用嚴刑重罰,殺了十幾萬人,殺的人主要是國公、列侯、大將;宰相、部院大臣、諸司官吏、州縣胥役;進士、監(jiān)生、經(jīng)生、儒士、文人、學(xué)者;僧、道;富人、地主等……”處于這種大氣候之下,身為“開國文臣之首”的碩學(xué)鴻儒,縱然戰(zhàn)戰(zhàn)兢兢,謹言慎行,又如何能逃脫一劫呢?
嗚呼,宋濂死了!他是不得不死,不能不死。至于究竟是病死、氣死,還是絕食而死、自縊而死,那又有什么區(qū)別?或許,借助于皇后、太子之力,能夠保全一顆白頭顱,落得個全尸,還是不幸中的大幸?
悲哉,這令人毛骨悚然的“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