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琰 祖籍遼寧沈陽,七十年代生于甘肅甘南。中國作協(xié)會員。出版著作《格桑梅朵》《天地遺痕》,作品在《天涯》《散文》等刊物發(fā)表,并收入各種選集。曾獲甘肅省黃河文學(xué)獎一等獎等獎項。現(xiàn)供職于蘭州市文聯(lián)。
馬蹄寺南寺叫勝果寺,是一座藏傳佛教寺院。桑煙升起,朝佛者叩著長頭漸漸近了。誦經(jīng)聲與鐘鼓鐃鈸一起響徹云霄。今夜的星星是一盞盞酥油燈,土觀呼圖克圖活佛看到了修煉很久的瑪尼藥丸,飛飄天宮。今夜的天堂將是拯救眾生的大藥房??释玫骄融H者,在星空下念誦六字真言。
石窟中,佛祖慈悲端坐正中蓮臺之上,一側(cè)阿難雙唇微啟,在誦讀《楞嚴咒》嗎?“南無薩怛他,蘇伽多耶,阿啰訶帝,三藐三菩陀寫……”《楞嚴經(jīng)》源于阿難被摩登伽女用邪咒所迷,戒體快要被毀壞時,佛陀令文殊菩薩持楞嚴咒前往救護阿難,阿難才被救醒歸佛。
馬蹄寺位于甘肅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nèi)。北距張掖市市區(qū)65公里,是集石窟藝術(shù)、祁連山風(fēng)光和裕固族風(fēng)情于一體的旅游區(qū)。石窟由勝果寺、普光寺、千佛洞、金塔寺、上、中、下觀音洞七處組成,共有70余處窟龕,始建于北涼。馬蹄寺因傳說中的天馬在此飲水落有馬蹄印而得名。傳說中的馬蹄印跡現(xiàn)存于普光寺馬蹄殿內(nèi),成為鎮(zhèn)寺之寶。
從酒泉出發(fā)向南到達肅南,酒泉乃肅州,肅州之南,肅南得名矣。絲綢之路向西,經(jīng)過肅南,繼續(xù)向西。沿著祁連山脈,地域遼闊,青草沒膝,匈奴男子騎羊長大,圓頂帳房,如同半個月亮。公元前133年至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117年,霍去病先后擊敗了匈奴休屠王和渾邪王,漢王朝的版圖上,從此多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整個河西走廊,歸漢朝所有。漢武帝雄偉,這下祁連山的云彩全歸他所有了。
月亮缺了又圓,連綿不絕的山巒峽谷,一匹神馬落下云頭,在山石上踩下一個蹄印。馬蹄踩出蓮花的地方,從此叫做馬蹄山了。一條南北走向的山谷,馬蹄山東側(cè)崖壁上,開始開鑿石窟。
“叮叮當當”,開窟聲清脆遼遠,我好奇神馬哪里去了。漢武帝曾遣使往大宛國尋找汗血寶馬,后終于得之,喜出望外,做《天馬歌》以賀:“天馬徠,從西極,涉流沙,九夷服……”漢武帝的雄心壯志馱在天馬背上。神馬自西域奔來,汗如血色。它是從紅色山巒中奔出還是從晚霞里奔出?馬蹄寺開鑿在紅色巖壁上。
馬蹄寺分為南北兩寺,兩寺相去不遠,但因山峰層巒疊翠,并不相見。山界中央一座白色佛塔高高聳立,兩寺皆可望見。馬蹄寺南寺亦叫勝果寺,是一座藏傳佛教寺院。桑煙升起,朝佛者叩著長頭漸漸近了。誦經(jīng)聲與鐘鼓鐃鈸一起響徹云霄。今夜的星星是一盞盞酥油燈,土觀呼圖克圖活佛看到了修煉很久的瑪尼藥丸,飛飄天宮。今夜的天堂將是拯救眾生的大藥房??释玫骄融H者,在星空下念誦六字真言。
明朝張岱的《西湖夢尋》中記錄過一個叫勝果寺的寺院:“唐乾寧間,無著禪師建。其地松徑盤紆,澗淙潺灂。羅剎石在其前,鳳凰山列其后,江景之勝無過此。”一日,東坡至這里,見壁間有小詩云:“竹暗不通日,泉聲落如雨。春風(fēng)自有期,桃李亂深塢?!眴栒l所作,有人回答說是清順的詩。
寺以人名,人以寺名。西湖的勝果寺和肅南的勝果寺風(fēng)景大相徑庭,可惜蘇東坡沒有來過肅南的勝果寺,否則會不會在這里遍尋風(fēng)沙?
佛教僧眾修行的最高境界稱為勝果。肅南勝果寺曾被拆毀,現(xiàn)為1988年重建。存清代大藏經(jīng)一部,乾隆帝御賜龍袍一件和馬鞍一具,為鎮(zhèn)寺之物。
大經(jīng)堂的榻墊一排排整整齊齊,紅衣僧人剛結(jié)束了誦經(jīng),嘹亮的誦經(jīng)聲在一根根掛著唐卡裹了綢子的柱子間回蕩。密密麻麻放經(jīng)書的格子,哪一個里面珍藏著大藏經(jīng)?
藏族人家喻戶曉的格薩爾王北征時曾在這里留下馬蹄痕跡,這是關(guān)于馬蹄寺來歷的另一個版本。在一幅唐卡畫上見格薩爾繡像,騎一匹白馬。白馬安靜地立著,腳下,是格薩爾王的領(lǐng)地。馬蹄痕跡在北寺藥王殿里的石板上,清晰可見,人們常以紙墨拓下當作祥瑞之符。
格薩爾王、吐谷渾王、吐蕃王……一張張石雕般的臉龐被風(fēng)吹得模糊,每一輛搖晃著開來的車都讓我想起和親的公主,草原花開了又落了,佛說,且休兵吧。
馬蹄寺主要的石窟都在北寺。最早的石窟建于晉代?!陡手莞尽氛f晉人郭瑀曾在這里開巖穴隱居講學(xué),后來歷代修窟雕佛以為時尚。郭瑀是位很有名的隱士,《晉書·郭瑀傳》中記載說,晉人郭瑀隱居山谷中,前涼王張?zhí)戾a派人去召他,瑀指著飛鴻對使者說:“這只鳥怎么可以裝在籠子里呢?”一只鴻鳥從長安向河西展翅飛來。鳥落的地方,正是修窟的好地方。
李白寫給好朋友《送裴十八圖南歸嵩山》中曾經(jīng)引用過這個典故:“舉手指飛鴻,此情難具論”。
晉時隱士奇聞逸事眾多,興之所至,任意為之。遠離長安的草原上自由之花綻放,倒真是個讀書人的黃金時期。
三十三天洞,共七層二十一窟,下大上小,呈白塔形,開鑿在紅沙巖壁上。清風(fēng)從山下順崖進入窟中,漸成曲調(diào),宛如天籟之音。
佛塔內(nèi)常供奉吉利,白塔形的三十三天洞窟高處,供奉著綠度母。從第一層北邊入內(nèi),隧道呈之字形,蜿蜒曲折,忽明忽暗,如同人生。
最高窟救度佛母洞內(nèi)塑綠度母像?!拔?。大咧。度大咧度咧蘇哈……”三十三天洞風(fēng)大,風(fēng)誦綠度母心咒:綠,是春天的顏色。度,是度化,是助人的本質(zhì)。母,是德行,是涵容心。有高僧說誦綠度母心咒,修行自果。
綠度母像有個美好的傳說。這里懸崖峭壁上一孔雀石自然形成佛像,佛像出世那夜,閃爍的白光照得星星黯然失色。高僧堪布德古夏仲發(fā)現(xiàn)后,爬上懸崖,冒著生命危險將石像取下,后泥塑一尊綠度母像,將孔雀石佛像藏入塑像腹中。手持蓮花的綠度母,玉青色的身體纖細而莊嚴。我不敢多望,石窟暗淡,她在我的眼里熠熠生輝。
三十三天是梵文的意譯,音譯為“仞利天”,佛教中的忉利天之主為帝釋天,四方四峰各有八天,即四八三十二天,再加上中央帝釋天,合為三十三天。在一幅壁畫中見帝釋天,女子帝王的樣子,雍容華貴。也有的壁畫上是俊俏的男相。有男女相的帝釋天和綠度母、三十三洞天,在我的心里無比和諧地住在馬蹄寺里。
紅色崖間的馬蹄寺,今天的晚霞是佛的覆肩衣。
出了三十三洞天,不遠處有旅游點,有裕固族女子前來敬酒。裕固族女子的帽子又尖又高,臉也拉長變得俏麗起來。
這時忽然下起了雨,同行的人說,張掖刮風(fēng),這里就會下雨。從帳房門向外望去,雨里支著數(shù)個濕淋淋的白帳篷,像是剛剛從青草里生長出來的大蘑菇。
裕固族是個獨特的民族。由河西回紇等演化而來。唐時,回紇攻入甘州,隨后占據(jù)河西走廊西部,并立國,設(shè)牙帳于張掖?;丶v取“迅捷如鶻然”的意思,改作回鶻?;佞X國王稱阿薩蘭汗,意為獅子王。
遠處帳房里隱約傳來裕固族的祝酒歌:“天鵝琴為你把酒曲彈,目送你走向山外邊,無論你走到哪里,別忘了我在祁連山下等待你回來……”
雨繼續(xù)下著,閃電中,一只大鳥飛過肅南,又一次閃電,一頭獅子奔過肅南,只一瞬就消失在了風(fēng)塵里。
麥積山石窟位于甘肅省天水市東南約35公里處,我國秦嶺山脈西端小隴山中麥積山上。山峰的西南面為懸崖峭壁,石窟就開鑿在峭壁上。開鑿年代始于后秦,歷經(jīng)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F(xiàn)存洞窟194個,其中有從4世紀到19世紀以來的歷代泥塑、石雕7200余件,壁畫1300多平方米。被雕塑家劉開渠譽為“東方雕塑陳列館”。
秦嶺西端山脈中一座巨大奇峰,名麥積崖,巍峨險峻,狀如農(nóng)家麥垛,又名麥積山。如果把它看成真的麥垛子,那一定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了。第一個在這百余米高的峭壁上架木鑿石,開窟造像者,一定有著豐收的祈愿吧。
麥積山石窟最早開鑿于十六國后秦時期。后秦帝國是五胡十六國時期,羌族建立的唯一一個割據(jù)政權(quán)。看當時的先秦地圖,在核心的位置圈出一塊很大很實在的土地,任誰當了它的主人都會趾高氣揚。偶爾在書上見到后秦開國皇帝姚萇的畫像,帶裘皮帽子,垂著長長的護耳,目光陰鷙,低低地斜過來,嚇人一跳。
姚萇做過很多壞事,背信棄義,殺前秦皇帝苻堅,欲辱皇后,難怪《晉書·姚萇載記》說他最終如能“安枕而終,斯為幸也”。而另一方面,姚萇長于謀略,善用奇兵。是是非非的皇帝姚萇留下一張輝煌的后秦版圖,卻終于未得善終。晚年時他常在宮中夢見被他縊殺的前秦皇帝苻堅前來索命,深夜在宮殿亂跑,為衛(wèi)士誤傷陰莖,傷口發(fā)炎,腫脹如瓜。臨終前突然驚懼而起,跪伏床頭,叩首不已。姚萇的噩夢終于完結(jié),一國之君,最終落得個如此悲慘的結(jié)局,多少讓人覺得有些可笑。
不過,這并不妨礙前秦對佛教的虔誠,一個朝陽初生的清晨,麥積山鑿下了第一尊佛。
孝文帝時,麥積山造像達到高潮。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位卓越的少數(shù)民族皇帝,歷史學(xué)家將一籮筐溢美之詞用到了他身上。北魏時的佛換下夾領(lǐng)小袖的鮮卑服改穿漢服,衣帶飄飄。個個都長著北魏時的臉龐,清瘦而修長,頗有風(fēng)骨。
魏晉南北朝頗多名士風(fēng)流,呼朋喚友聚在一起的隱士們,袒胸露臂而坐,個個寬袍大袖,揮揮衣袖,帶出清風(fēng)和半彎月亮,正好,繼續(xù)在月光下清談吧。
87窟中佛弟子迦葉從北魏走來,這位以苦修為釋迦牟尼所稱贊的佛沒有想象中的一臉苦相,仿佛只是位鼻梁高挺、顴骨凸起的老人,以引領(lǐng)世人做該做的事情為他的事業(yè)。
伽葉雕像雙目微閉,雙手合十,老成持重而又深諳世故,讓我想起我的一位叫歐陽桑丹的活佛朋友。我與他相識于青海的塔爾寺,長著一棵盛大菩提樹的寺院,天藍得安祥,轉(zhuǎn)經(jīng)桶轉(zhuǎn)動時像一群落在窗臺的鴿子,發(fā)出“咕咕”的響聲。歐陽活佛是位行走于世外與俗世間的高人,與他相識后,我時常捧讀佛經(jīng),給他打電話,請教我不明白也想不明白的事。偶爾他也會打來電話,問一聲平安。他總會以嘹亮的誦經(jīng)聲為我和我的家人們祈福,祈求佛降給我們健康平安。那一聲聲誦經(jīng)聲傳向天際,帶著我卑微的愿望,打擾了佛的清靜。活佛也可能平等地成為朋友,這是我在這之前從來沒有想過的。在青海的街上,也許你會看到袈裟暗紅,一邊走一邊忙著回短信的歐陽桑丹。這個活佛,形式上看起來有一點點世俗的氣息,卻因此讓我更覺得親切。
石窟中,佛祖慈悲端坐正中蓮臺之上,一側(cè)阿難雙唇微啟,在誦讀《楞嚴咒》嗎?“南無薩怛他,蘇伽多耶,阿啰訶帝,三藐三菩陀寫……”《楞嚴經(jīng)》源于阿難被摩登伽女用邪咒所迷,戒體快要被毀壞時,佛陀令文殊菩薩持楞嚴咒前往救護阿難,阿難才被救醒歸佛。阿難繼續(xù)誦讀曾經(jīng)救過自己的《楞嚴咒》,“南無薩怛他,佛陀俱胝瑟尼釤,楞嚴咒。南無薩婆,勃陀勃地,薩跢鞞弊。南無薩多南,三藐三菩陀,俱知喃……”佛經(jīng)上說:“世界上只要有人持誦楞嚴咒,就是正法存在?!狈鹨矔溉说腻e誤,眼前的阿難因此變得更加可愛起來。
142窟中眾多供養(yǎng)人聽從佛的指引而來。細細望去,一身長僅10厘米的女供養(yǎng)人,頭戴龍冠,長裙曳地,一手掌燈,一手牽一小孩,徐步緩行。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身后站著一位不同凡響的漢族女子,史稱馮太后。孝文帝登基時年紀尚小,馮太后以太皇太后之尊臨朝聽政,雖為婦人,但聰達善斷。孝文帝天性至孝,對祖母承顏順志,躬親服侍。
一位頭戴龍冠的女供養(yǎng)人,窄衣長裙,腰間束帶,裙子下擺褶密而多,矜持高貴地從北魏走來……
北魏這葉扁舟被孝文帝劃向廣闊的大海。都城洛陽的輝煌在楊炫之的《洛陽伽藍記》中可以瞥見。洛陽成為人間佛國,寺院多達一千一百余所。有西域僧人叫菩提達摩的,見到洛陽永寧寺,銀盤炫目,光照云表,不由得贊嘆說,我一百五十歲了,歷經(jīng)諸國,各種各樣的奢靡無不見了個遍,但此寺精美富麗,從未有過。于是合掌,口誦南無阿彌陀佛。伽藍伽藍,北魏的一領(lǐng)錦瀾袈裟,披上金光萬丈。
歷史拐個彎,走進了西魏。人間沒有了天堂,北魏分裂,東魏遷都,楊炫之筆下的洛陽,化成一片廢墟。
西魏文帝,名元寶炬,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之孫。他由大臣宇文泰擁立為帝,定都長安,史稱西魏。文帝在位十七年,大權(quán)盡歸于宇文泰,文帝拱手而治,與宇文泰維持微妙的君臣關(guān)系。從拓跋宏遷都洛陽不過五十多年而已,拓跋宏想到他會有個這樣優(yōu)柔軟弱到任人擺布的孫子嗎?
麥積山第44窟正壁主佛像,為西魏泥塑佛像藝術(shù)之巔峰。佛高1.60米,頭上做右水渦紋高肉髻,內(nèi)穿僧祗支,胸前系結(jié),外披通肩袈裟,半結(jié)跏趺坐。這尊佛像最為人們稱道的,是她的笑容,慈悲而莊嚴,嫻靜而寬容。
有學(xué)者認為此佛是為了紀念西魏文皇后乙弗氏,照她模樣塑造的。西魏文帝之后乙弗氏,美麗賢淑,她為魏文帝生下十二個子女,與魏文帝甚為恩愛。但當時北方柔然國勢大,為解除其軍事威脅,宇文泰力勸文帝與柔然國主聯(lián)姻,取柔然公主為妻,并立之為后。乙弗氏被廢,離開皇宮,前往麥積山出家為尼。
長安到天水麥積山,翻越連綿的秦嶺山脈,山路崎嶇又頗多野獸,風(fēng)刀割一般吹在心上。一條漫長得望不到盡頭的道路,斜在仿佛永遠走不出的陰暗里。此時,麥積山石窟修建已頗具規(guī)模。好在,佛慈祥大度的微笑在路的終點,撫慰著每一顆備受苦難煎熬的心靈。
佛祖青燈做伴,乙弗氏活了下來。
如果就此結(jié)束這個故事似乎還不夠悲情。
魏文帝念念不忘舊人,密令乙弗氏養(yǎng)發(fā),有追還之意。大統(tǒng)六年(540年)春,柔然大舉南侵,朝中不少人議論是因為乙弗氏的緣故。文帝無奈之下:“豈有百萬之眾為一女子舉也?雖然,致此物論,朕亦何顏以見將帥邪!”忍痛草詔令乙弗氏自盡。
乙弗氏接旨,揮淚道:“愿至尊享千萬歲,天下康寧,死無恨也。”于是入內(nèi)室,引被自覆而死,時年三十一。后在麥積崖鑿龕而葬,號寂陵。
麥積有一奇觀,登上散花樓居高臨下,風(fēng)是從下往上吹的。撒一把花瓣下去,盤旋飛舞在空中,久久不會落地?;钪林?,希望卻總是飄啊飄的,落不到地上。乙弗氏是懷著希望在等待嗎?八年后的春天,魏文帝病逝。乙弗氏被追尊為文皇后,與文帝合葬于永陵。
麥積山第44窟主佛像選擇了微笑。如此完美動人的微笑,現(xiàn)實的苦難,悲傷的嘆息,在微笑中放下。微笑背后,是一個充滿動蕩、混亂、災(zāi)難、血污的時代。
當我在佛像前頂禮,流連,那千年前的微笑,有觸動靈魂的作用,無關(guān)生死的,是關(guān)于靈魂的事。
忽然望見西魏123窟前的一對頗有生活氣息的童男童女雕像,童男頭戴一頂圓氈帽,發(fā)辮從帽頂?shù)膱A孔中穿出,厚而緊抿著的嘴角,略帶稚氣生澀的笑容。童女梳著丫髻,穿著圓領(lǐng)長袍胡服,細長眼睛。一對像是剛從哪個農(nóng)家小院里跑來的孩子,帶著土坑的熱氣,沖淡了佛閣看麥積煙云的憂傷。
散花樓也叫七佛閣,為北周秦州大都督李允信所開。它開鑿在離地面五十多米的峭壁上,并排七間大佛閣一字排開。無論是梁柱杴檁、斗拱門窗、帳幔帷幕均按漢魏宮闕精心雕鑿。人間宮殿式的佛閣里面居住著四十二尊泥塑菩薩,或端立,或打坐,或拈花微笑。
佛祖講經(jīng)的聲音如同天籟。風(fēng)聲,鳥聲,流水聲?
七佛閣窟頂?shù)娘w天將滿籃的花瓣灑向人間,花瓣落在誰的身上,就證明誰凡心未了?衣帶飄舞,漫天花瓣翻飛。
佛祖繼續(xù)講經(jīng)吧?;ò昀^續(xù)翻飛。
七佛閣飛天以浮雕的手法捏塑,衣裙、飄帶則用礦物顏料直接繪出,仿佛呼之便可破壁而出。
西魏權(quán)臣宇文泰死后,宇文氏終于走上前臺,其長子廢帝自立,國號周,史稱北周。北周的佛像承繼北魏“秀骨清像”余風(fēng),作品更為柔和親切。62窟里住著12位佛與菩薩。佛端坐中間,大度慈祥。菩薩侍立左右,纖細而窈窕。寶冠、項飾、手鐲、臂釧等各種飾物無不精美考究,極盡華貴富麗,像是剛剛從一場盛大的時裝發(fā)布會歸來,讓人艷羨。奢靡到了極致,自然會有變故。北周宇文邕即位,是為北周武帝。武帝滅佛,一時間,北周境內(nèi)“融佛焚經(jīng),驅(qū)僧破塔……寶剎伽蘭皆為俗宅,沙門釋種悉作白衣”。
麥積山石窟修建遭遇休止符。好在休止符之后,還有無盡的等待演奏的音符。
七佛閣下15米,麥積山東面崖壁巨大的石胎泥塑釋迦牟尼像為隋代造像之壯舉,高16米。來麥積山,遠遠就望見這尊雄偉摩崖大佛,悲憫的俯視人間。左脅侍為文殊菩薩,右脅侍為普賢菩薩。
大佛原本 “藏身”于石窟中的,后來由于唐代地震,石窟外壁被震塌,于是便成了“露天大佛”。它如今的模樣,是宋代重塑過的。此是從文物工作者修繕大佛時無意中發(fā)現(xiàn)的兩件文物而得知的。兩件均裝藏于佛像頭部,唐代寫本《金光明經(jīng)》和宋代耀州瓷碗,碗底有修繕題記。
工匠重修或塑造佛像時常會在佛像的內(nèi)部放置各種器物,珍珠、瑪瑙以及銅錢、佛經(jīng)、五谷糧食。這些物品的放入象征了佛的大腦和五臟六腑。
有了大腦和五臟六腑的佛會有塵世的煩惱嗎?仰視巨大的佛像,常常令我內(nèi)心無比震撼。越大的心愿要開鑿越大的佛嗎?風(fēng)吹著衣紋流暢的袈裟,佛面容溫和地俯視著人間冷暖。
此刻,夜已深了,我在臺燈下,用文字眺望遠方的麥積山。書架上,一個北魏的小沙彌,微低著頭,瞇著眼睛,稚氣地笑著。他的袈裟張著,這個沒有束好衣服的孩子,跟隨我,從麥積山來到蘭州——我生活的地方。
第133窟萬佛洞第9龕,這尊高不到1米的小沙彌,見過他的人,無不為他生動的笑容打動。有人說,他是聽佛祖講經(jīng),聽到會意處,掩不住喜悅之情;也有人說,他是在佛國仙界品嘗了什么好東西吧,要不怎么一副心花怒放的樣子?依我想來,也許,只是當年的那位工匠,久在外雕佛,突然想念家中,于是,自己孩子的音容笑貌便躍然出現(xiàn)在這尊小沙彌身上……
人間的父子與佛國的父子有什么不同?正對洞窟一尊高大的釋迦牟尼立像站在蓮花座上,身軀微微前傾,右手微伸,像要撫摸什么。而他右手的下方,是渴望見到父親,又不得不恭敬地向佛祖合十敬禮的羅喉羅。這兩尊雕像被稱為“釋迦會子”。
傳說釋迦牟尼出家六年后,回到故鄉(xiāng)看見兒子,情不自禁地伸出手想撫摸一下他。他伸出去的手被古代工匠定格在羅喉羅的頭頂上方,并沒有撫摸到自己的兒子。釋迦牟尼既是父親,又是佛祖的復(fù)雜情感,通過一只懸在半空的手表現(xiàn)得惟妙惟肖,令觀者動容。
第133窟在宋《太平廣記》中,被稱為“萬菩薩堂”。內(nèi)存北朝造像石碑18通,也稱碑洞。碑上密密麻麻雕有四千余身賢劫千佛。禪宗打坐時,是要在這樣的碑前“觀佛”的。佛典中所述之宇宙循環(huán)成滅過程中,出現(xiàn)于現(xiàn)世的千佛為賢劫千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彌勒佛、樓至佛……佛左手下垂,手心向前并攏伸直,“施愿印”,普度眾生,滿足眾生心愿的慈悲。右手舉至胸前,手心向前向上伸直,“施無畏印”,解除眾生的苦難……每尊佛發(fā)式、表情、手印、坐姿、袈裟各不相同。大乘佛教認為,過去、現(xiàn)在、未來,各有千佛出世,亦即亙?nèi)烙腥Х鸪霈F(xiàn)。在麥積山,我忽然篤信這一說法,因為,我的身旁,上下左右,皆為各式各樣、呼之欲出的佛。
第10號碑如一幅構(gòu)圖細膩的連環(huán)畫,從燃燈授記到熙若撥提河畔的娑羅林中涅磐,共刻制了釋迦牟尼乘象入胎、降魔、樹下誕生、九龍灌頂、鹿野苑初轉(zhuǎn)法輪和王舍城說法等十二段故事。小小的石碑上,更小的飛禽走獸生動地奔跑,更小更小的花草樹木繁盛著。細細從頭觀到尾,釋迦牟尼就成了佛。菩薩、飛天、比丘、力士慶?!粗械氖疅o不令人流連,一塊塊石碑,一段段精雕細鑿的連環(huán)畫。我小時候最喜歡看連環(huán)畫,《岳飛傳》《薛剛反唐》……一分錢一本,一毛錢可以看十一本。故事里的英雄鎧甲豪華,長槍劍戟斧鉞刀叉打得熱鬧,夕陽如紅纓低垂于天邊。看攤的老爺爺不數(shù),自己把零錢丟進鐵罐頭盒里,“當”的一聲,清脆的響亮。再“當”幾聲,英雄落幕,我就長大了。
更重的夜色里有著更深的希冀。我要去睡了,小沙彌,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