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撇子作為一種特殊的生理現(xiàn)象,一直受到人們關注。因為與眾不同的習慣,他們曾經被一些人另眼相待。但實際上,左撇子所具有的天然優(yōu)勢和創(chuàng)造力是超乎人們想象的。
人類有一雙靈巧的手,但大多人習慣于用右手,只有10%的人偏愛使用左手,我們通常叫這類人為“左撇子”。
“左撇子”一詞來源于拉丁語manus,后綴cus意為身體具有某種缺陷。在一篇1921年發(fā)表的有關精神病學的論文中,左撇子竟然被視為弱智的征候,由引可見,人們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對左撇子持懷疑和貶低態(tài)度。隨著科研的進步,人們發(fā)現(xiàn)左撇子在知覺、想象力、速度、創(chuàng)造力、抗壓能力等方面要比右利手人突出一些。
日本醫(yī)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因腦血管破裂出血的中風患者中,有50%~60%以上是右腦半球微血管破裂出血,他們分析認為,這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習慣于使用右手有直接關系。也就是說,經常有意識地使用左手,有助于預防腦中風。
大腦分為左半球和右半球,左半球支配人右邊側肢體的一切活動,右半球則支配左半身的活動。人們肢體運動的偏向,自然會刺激相應的腦半球,進而促進其不斷發(fā)達,并對人的能力產生明顯影響。人們對單側手的使用偏好,必然導致兩個腦半球的發(fā)展不平衡。常用右手,會使左腦半球血管神經的彈性與功能不斷得到鍛煉和加強;而左手使用很少,右腦半球血管神經的彈性和功能就無法得到左腦半球那樣的長期鍛煉和增加,所以,右腦半球的血管遠不如左腦半球的堅實,出現(xiàn)微血管破裂造成腦溢血的幾率就增大。同樣由于多數(shù)人的左側半腦居優(yōu)勢,使用遠較右半腦頻繁,更易過度疲勞,所以多數(shù)中老年人的腦萎縮發(fā)生在左半腦。
因此,平日生活中以使用右手為主的老年人,應有意識地多使用左手與右腳,以便通過增加左側肢體的活動來鍛煉和增強右腦半球血管神經的彈性和功能。這樣便可大大減少或預防老年人腦血管破裂出血,從而防止老年人發(fā)生腦出血、腦中風等疾?。贿€能使左、右腦平衡互補,在一定程度上延緩大腦退化,預防老年性癡呆。
中老年朋友在日常生活中可時時處處有意識地多用左手,比如,在麻將桌上不妨改用左手搓牌、抓牌;在夏天左右手輪流搖扇降溫;在開闊平坦的場地用左手持拍顛乒乓球、羽毛球;聊天的同時用左手把玩保健球、核桃等;用左手練習毛筆字(不一定要求寫的字“有體”,也不必寫多快)。
中老年女性朋友,可在閑暇時多進行手工編織活動,比如手掛毛線,手持毛衣針不斷纏繞,這樣在兩手交替使用的過程中,既不會使單側肢體感到疲憊,又能使平時很少活動的左手得到鍛煉。也可以用左手進行剪紙創(chuàng)作,除了活化右腦,還可將自己的作品鑲裝在畫框里作為家居的裝飾。
對于左側肢體偏癱的患者,可以把左手檢圍棋子、象棋、跳棋、撲克、大小顏色不同的豆等作為康復訓練項目之一。這項運動可刺激視神經中樞和指尖的神經末梢,強化右腦功能。
但需要提醒的是:右利手老年人在用左手做事時要量力而行,不可強求,以免因為左手不夠靈活,造成不必要的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