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九三學社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開幕。大會主席團常務主席韓啟德代表九三學社十二屆中央委員會作工作報告。
時政
從來沒有過一個英語單詞與政治聯(lián)系得如此緊密,上至政治家,下至語言學家、網民,紛紛過來考證一個英語單詞的涵義,甚至引發(fā)外事糾紛,這個單詞就是Bumbler。為什么這個單詞會有這么大的魅力呢?事情還要從英國著名的《經濟學人》發(fā)表的一篇沒有署名的短文章說起。
一詞激起千層浪
2012年11月16日,英國《經濟學人》雜志在內頁上刊登了一篇沒有署名的文章,對今年臺灣地區(qū)領導人選舉以來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情況作了一個綜述式的回顧。
本來這樣的文章很難引起人們的關注,因為充其量這只是對已經見報的情況“炒冷飯”而已,但正是它的標題卻在島內引起軒然大波,藍綠媒體紛紛加入論戰(zhàn),政治人物也在各自的Facebook(臉書)上發(fā)表觀點,甚至連嚴肅的學者都過來加以學理論證,連馬英九先生也坐不住了,委派臺灣“駐英代表”沈呂巡投書《經濟學人》以正視聽,最后《經濟學人》不得不為它的標題發(fā)表回應。
那么究竟是什么標題成了麻煩制造者呢?那就是“Ma the bumbler”。何為Bumbler?《韋氏辭典》的解釋是搞糟事情的人;《柯林斯辭典》是笨手笨腳犯錯的人,老是成事不足;有網絡辭典則有因為能力不足而犯錯的人等意思。
由于這些含義,島內有些媒體在翻譯時就直接譯成“笨蛋馬英九”,也有些媒體認為譯為“笨蛋”太過刻薄,可以譯為“笨拙”。還有些學者引經據典,實踐大學應用外語系講座教授陳超明指出,“Bumbler”一詞出自于英國作家狄更斯的小說《孤星血淚》,其中有位小吏名為Mr.Bumble,一個胖胖的小人物,辦事還算認真,就是做事不得要領,由于小說太有名,詞匯便被后人引伸流傳下來。
最具顛覆性的解釋是余光中給出的,他與馬英九交談時說,拙并非一定是笨的意思。例如著名的蘇州園林“拙政園”,“拙政”就取自晉朝《閑居賦》的一段話:“此亦拙者之為政也”,即樸實之人在自家花園為政的巧意,所以拙為樸實之意,也有踏實、負責任和不輕舉妄動的精神。他說,這沒什么負面意思,就像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和愚公移山等意思。
最后,《經濟學人》亞洲版主編齊格勒回函給臺灣駐英代表處時指出,這是臺灣媒體不負責任地錯誤翻譯,Bumbler一字只是形容一個人“行事猶豫”,絕對沒有侮辱的意思。
到底有何深意?
我們都知道,任何語言的含義都不能只從字面上來理解,關鍵是上下文,要想準確地理解Bumbler的含義,就要看看這篇文章寫了什么。
文章不長,只有八段,一上來對馬英九先生的前后兩屆任期做了比較,正如副標題所說:萬人迷的光環(huán)不再,接著分析了原因:經濟上,人們的生活遭遇困境,薪水不漲、房價猛漲、貧困家庭增多等等;政治上,優(yōu)柔寡斷,油電雙漲、消減軍公教的年金都引發(fā)民眾極大的反彈,提高社保的費率卻擔心反對而不能實行,第二輪漲價也被推遲,林益世的貪腐入獄也對馬英九先生的清廉形象帶來打擊。黨內也遭遇“嗆聲”,連勝文公開說,“經濟搞不好,選上也是丐幫幫主”。文章最后還指出,馬英九先生的公信力已經是江河日下了。
從文章可以看出,作者事實上是對馬英九先生兩屆任期做了一個比較,舉出了一些公認的現(xiàn)象,例如薪金、房價、油電雙漲、貪腐等等,也引用了TVBS調查中心的統(tǒng)計,馬先生的滿意度已經驟降至創(chuàng)紀錄的13%,還分析了馬英九先生的一些執(zhí)政特點,結論是他的執(zhí)政能力不強(ineffectual bumbler),絕非是罵街式的笨蛋。
其實作為媒體,對領導人的評價本來就是攻其一點不及其余,何況西方媒體本來就是以攻擊和監(jiān)督政府為天職,不管是國內的還是國外的,只要我引用的證據沒有錯,我就沒有出格,至于是否全面,那不是雜志所要考慮的,那是歷史學家的事情。所以,當馬英九先生委派“駐英代表”沈呂巡投書《經濟學人》,說文章的數(shù)據不全,又引用了更多的經濟數(shù)據,試圖說明臺灣的經濟、社會、政治發(fā)展不像文章中所說的那么差時,亞洲版主編齊格勒回函時僅僅說到,這是一個翻譯的錯誤,標題并沒有侮辱之意,至于文章自身,則沒有絲毫的解釋,因為臺灣提供的資料并沒有一條證明文章所引用的材料是錯的,那就OK了,沒有回應的必要。
很多臺灣媒體和網友的大論戰(zhàn)與其說是爭論一個單詞的含義,不如說是借外諷內了。其實對于一個正常的社會來說,對領導人及其政策的批評原本就是常態(tài),大可不必大驚小怪,關鍵是要深入考慮背后的原因。筆者暑期在臺灣訪問期間,就聽到了很多議論,對臺灣的內政外事議論紛紛,對馬英九先生的各項政策也都有很多的批評。其實任何公共政策都是一種利益調整,總是會有利于一方有害于另一方,關鍵是是否符合公平的原則。
是否是Bumbler,現(xiàn)在評論還太早,還是留待歷史評說吧。(作者為北京大學政治發(fā)展與政府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