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戰(zhàn)國末年孟子(約公元前372~前289)已享有“亞圣”尊號。也有人說,漢武帝“獨尊儒術(shù)”后,孟子戴上了“亞圣”桂冠,“孔孟之道”成為儒學亦即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代名詞和同義語。其實,這都是想當然的說法,孟子真正成為“亞圣”是在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此時,孟子去世已1800多年了。這就是說,實現(xiàn)從平民思想家到“亞圣”的角色轉(zhuǎn)換,孟子花了1800多年。
孟子在世時,雖已是聞名四方的學者和桃李滿園的名師,但因其政治主張過于迂闊,未為諸侯所采用,故社會地位不高。即使在儒學圈子內(nèi),因孔子死后,“儒分為八”(韓非子語),孟子學派僅是其中的一派而已,并未取得強勢的權(quán)威地位。不僅如此,他的性善論、“法先王”等觀點,還遭到同為儒學大師的荀子的嚴厲批駁。所以,正如周淑萍《兩宋孟學研究》一書所說:“孟子其人其書其說,在其生前至秦末,除了本派的支持外,在外界可謂應者寥寥,無人喝彩,而受到的抨擊和詰難反而相當猛烈。或許在當時許多人眼中,孟子不過是百家爭鳴中一位言辭犀利、咄咄逼人、機敏果決、意氣豪邁、好與人辯、敢為天下先的儒士,其學說也只是百家中的一家之言而已,沒有值得推崇的特別之處?!盵1]司馬遷所撰《史記》流傳開后,因其中有《孟子荀卿列傳》一篇,于是人們便常將“孟荀”連稱,有時也稱“荀孟”。這說明,西漢中期及其以后很長時間,孟子和荀子的地位差不多,某些時候甚至比荀子地位還低一些。孟子地位的轉(zhuǎn)折始于唐朝中期。當時,一些士人開始抬升孟子的地位,促使“孟子升格運動”興起。
一、“孟子升格運動”的分期
首先使用“孟子升格運動”這一概念的是當代著名經(jīng)學史研究專家周予同。一些學者也稱這一運動為“貴孟”運動,或《孟子》升經(jīng)運動。該運動的目標是要將孟子由平民學者升為圣人、將作為子書的《孟子》升為經(jīng)書。整個運動歷經(jīng)數(shù)百年之久,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這里依據(jù)史料,并參考周淑萍《兩宋孟學研究》、徐洪興《中國學術(shù)思潮史·道學思潮卷》等書,將相關(guān)情況作一簡介。
第一階段:唐朝中后期——孟子升格運動的初興期
唐朝寶應二年(公元763年),禮部侍郎楊綰上疏建議把《孟子》與《論語》《孝經(jīng)》并為“兼經(jīng)”,作為科舉考試科目之一。其雖未得準允,卻發(fā)出了將《孟子》由子書升為經(jīng)書的先聲。
唐朝著名文學家和思想家韓愈(768~824)在其影響深遠的《原道》《送王秀才序》《讀荀子》等文中,提出“道統(tǒng)論”,并開列了“道統(tǒng)”人物名單。他認定孟子是孔子真正的也是唯一的傳人。此說奠定了孟子升格的理論基礎,揭開了升格運動的序幕。
唐朝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晚唐著名文人皮日休又一次提出將《孟子》列為科舉考試內(nèi)容的建議。這一建議雖仍未獲準允,但如將其與楊綰、韓愈的言行聯(lián)系起來,可以看出要求孟子升格已成為一種思潮,孟子升格運動已有一定聲勢。
第二階段:兩宋時期——孟子升格運動的全面推進期
孟子是戰(zhàn)國時期魯國鄒(今山東鄒縣東南)人。北宋景祐五年(公元1038年),孟子故鄉(xiāng)兗州鄒縣建立了全國第一座孟廟。此廟由當時知兗州的孔子第三十五世孫孔道輔主持修建,后獲朝廷認可。
北宋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孟子》一書被列入科舉考試科目,其官學地位確立。以后,該書成為官辦學校的主要教材之一、科舉應試者的必讀之書。
北宋元豐六~七年(公元1083~1084年),孟子首次受封官爵。宋神宗詔封他為“鄒國公”,從祀孔廟。孟子開始被神化。而荀子僅封為“蘭陵伯”。這一巨大差別反映了當時思想文化領域的“揚孟貶荀”傾向。
北宋宣和年間(公元1119~1125年),《孟子》被刻石,成為經(jīng)書,列入儒學《十三經(jīng)》之中。
北宋理學家程顥、程頤大力推崇《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四種儒學著述。南宋理學家朱熹將這四種著述結(jié)集在一起,并作了章句、注疏,合稱《四書章句集注》(簡稱《四書集注》),成為后人學習的“范本和定本”[2]。南宋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宋理宗下詔表彰朱熹的注解是“發(fā)揮圣賢之蘊,羽翼斯文”;在與朱熹后人談話時,還說他恨不與朱熹同時。理宗的這些話,既抬高了朱熹,也提升了《孟子》的地位。正因如此,這一時期陳振孫編撰的《直齋書錄解題》把《孟子》列入經(jīng)書類著作中?!睹献印吩谌寮医?jīng)典中的地位進一步鞏固。
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孟子序》中寫了如下一段話:“或問于程子曰:‘孟子還可謂圣人否?’程子曰:‘未敢便道他是圣人,然學已到至處’。(愚按:‘至’字,恐當作‘圣’字。)……又曰:‘孟子有些英氣。……孟子大賢,亞圣之次也?!崩ㄌ栔械摹坝蕖睘橹祆渥苑Q。據(jù)此可知,在兩宋理學家二程、朱熹心目中,孟子已是“亞圣”了。只不過這仍屬民間意識,孟子要真正成為神化的“亞圣”,還差以皇帝為代表的朝廷認可這至關(guān)重要的一步。
第三階段:元明時期——孟子升格運動的延續(xù)期
宋蒙對抗時期,理學和尊孟之風已傳到北方。元朝建立后,孟子升格運動延續(xù)。
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元朝恢復科舉考試,以《四書集注》為命題依據(jù)。至順元年(公元1330年),元文宗加封孟子“鄒國亞圣公”。
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明世宗更定孔子祀典,改孔子封號“大成至圣文宣王”為“至圣先師”,將塑像改為“木主”(木質(zhì)牌位)。相應地,作為從祀者之一孟子的尊號也由“鄒國亞圣公”改為“亞圣”。孟子走完從平民學者轉(zhuǎn)變?yōu)椤皝喪ァ钡穆L路。但這里還需指出的是,“亞圣”之“亞”,與“冠亞”之“亞”,并非同義;其本意是相當于圣人、與圣人同一流。而且,明世宗改定祀典、變更尊號時,排在孔子之后、孟子之前的還有“復圣”顏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三人。這就是說,在此時的儒家圣人序列中,孟子不過是“老五”。但北宋以來,“孔孟”連稱已很普遍,“孔孟之道”已廣為流行,《孟子》已成“經(jīng)”,孟子的地位和影響已遠超顏子、曾子和子思,所以,名義上排列第五的孟子,實際上已“穩(wěn)居第二把交椅。”[3]
二、“孟子升格運動”的成因
正是孟子升格運動把平民學者孟子推上了“亞圣”的寶座,使他成為孔廟內(nèi)“至圣先師”木主旁的又一尊神,且地位重要。那么,為什么是唐宋元明時期而不是別的什么時候發(fā)生孟子升格運動,為什么是孟子而不是別的什么人最終成為“亞圣”呢?應該說這是多種因素“合力”作用的結(jié)果。
首先,孟子有成為“亞圣”的本錢
孟子是戰(zhàn)國時期儒家學說的重要代表。他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的思想,構(gòu)建了以性善論為基礎,“仁政”為核心,重視內(nèi)心修養(yǎng)為特色的完整的學說,影響深廣長久?!睹献印肥侨鍖W的重要經(jīng)典,內(nèi)容豐富,思想深刻,語約意盡,文字精妙,歷代注釋不斷,閱讀者、引用者難以統(tǒng)計。這些都是孟子入圣的條件和資本。舍此,孟子升格運動不會發(fā)生,孟子成為“亞圣”則不可能。我們知道,孟子成為“亞圣”之前,顏回是“亞圣”。顏回是孔子的弟子,因安貧好學,為孔子一再表揚。唐朝時,玄宗加封他為“亞圣”。但問題的關(guān)鍵在于,按古代標準,顏回的個人品德可謂出眾,但他一未創(chuàng)立自己的學說,二沒著述留傳后世,三未培養(yǎng)出多少弟子,作為“亞圣”,給人以徒有虛名之感。其“亞圣”尊號最終不保,勢在必然。一般認為,孟子取代顏子為“亞圣”合情合理。
其次,儒學轉(zhuǎn)型的需要
儒學史研究者一般認為,“內(nèi)圣”與“外王”構(gòu)成儒學的主題,孔子思想包括了這兩個方面。作為儒家后學,孟子更多地關(guān)注和發(fā)揮了“內(nèi)圣”這一側(cè)面,荀子則更多地關(guān)注和闡釋了“外王”這一側(cè)面。孟子以不忍之心為仁政的出發(fā)點,荀子以禮為道之極。漢唐儒學重視禮制和教化,荀子思想色彩濃厚。但安史之亂以及其后的社會現(xiàn)實表明,這種儒學作用有限,既不能真正“教化”人,更不能使天下長治久安,還難以應對佛教與道教的挑戰(zhàn)。儒學到了必須嬗變和轉(zhuǎn)型的時候了。朝什么方向變和轉(zhuǎn)?當時的選擇只有一個,那就是從“外王之路”轉(zhuǎn)向“內(nèi)圣之境”。而上文已說過,重視“內(nèi)圣”是孟子思想的重要特點。周淑萍在《兩宋孟學研究》中指出,四心、四端、仁義禮智、性善、誠、良知良能、盡心、存心、善心、寡欲、知言、養(yǎng)氣、義利、王道等是“孟子思想的基本命題”[4]。這就是說,孟子思想可為儒學的轉(zhuǎn)型提供豐富的思想資源。馮友蘭認為,如要在儒家典籍中尋求一種可以抵消佛教影響,回答當時人們感興趣的問題的書,“《孟子》一書,實其選也”[5]。徐洪興在《中國學術(shù)思潮史·道學思潮卷》中也說,心性論是孟子思想最精彩的部分之一,此可謂是孟子升格運動興起的“關(guān)鍵之所在”[6]。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將孟子塑造成“亞圣”,將《孟子》提升為經(jīng)書,是那個時代的需要。
再次,一代代“造神者”的不斷努力
從中唐起,一批又一批士人參與孟子升格運動,為孟子登上“亞圣”之位立下汗馬功勞。他們當中,不乏地位高影響大的知名之士,如韓愈、皮日休、范仲淹、歐陽修、周敦頤、張載、王安石、程顥、程頤、朱熹、陸九淵等。正是他們的尊奉、抬舉和吹捧,才使孟子終成“亞圣”。
這里有一個現(xiàn)象很值得研究,那就是在“造神”過程中,一些“造神者”影響不斷擴大,地位迅速上升,其結(jié)果是有的自己成為賢者、圣人、準神,乃至真神。如南宋理宗就下詔表彰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和朱熹,讓其“列諸從祀”。這樣一來,孔廟中又多了幾塊木主神牌。這一現(xiàn)象促使我們?nèi)タ紤]這樣一個問題:某些著名造神者“造神”的動機到底是什么?
最后,以皇帝為代表的最高統(tǒng)治者的認可和詔封
儒學圈內(nèi)稱孟子有“亞圣之才”或視其為“亞圣”,遠早于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但這屬民間意識,僅僅靠此顯然不足以使孟子成為“亞圣”。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官方統(tǒng)治思想,要成為這種思想中地位僅次于“至圣”孔子的重要象征,則需統(tǒng)治者認可。這即是說,“亞圣”尊號必須由皇帝加封。北宋神宗封“鄒國公”、元朝文宗封“鄒國亞圣公”、明朝世宗更封“亞圣”,是孟子坐上儒家圣人序列的第二把交椅的“三級跳”——皇帝的認可至關(guān)重要。
世上本無神,神是人造出來的。孟子成為“亞圣”的過程是一個典型的“造神”過程。
研究這個過程,有助于我們揭露歷史上各種“造神”運動的秘密。
注釋:
[1][2][3][4]周淑萍:《兩宋孟學研究》第20頁,61頁,導論,第1頁,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馮友蘭:《中國哲學小史》第53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6]徐洪興:《中國學術(shù)思潮史·道學思潮卷》,第116頁,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成都大學退休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