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考試中,因為有一些考生在答卷上寫出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文字,故閱卷者就“以牙還牙”,在試卷上寫下使人看后忍俊不禁的批語?,F(xiàn)擷取數(shù)例,供讀者一哂。
明代成化年間,陳公甫、莊孔暢、章德懋三個人到京城考進(jìn)士。莊、章二人皆中進(jìn)士,且都名列前茅,榜上獨不見陳公甫的名字。于是,三人便去找主考官,要看卷子。這次出的題目為《老者安之》。陳公甫的卷子,開頭寫的是這樣兩句:“人各有其等,圣人等其等?!钡谝痪溥€可以理解,是說人有不同層次。后一句是什么意思呢?是圣人也像人一樣有層次呢,還是圣人的等級在人的等級之上呢?主考官也是一頭霧水,看不明白,便批了如下的兩句話:“若要中進(jìn)士,還須等一等。”
晚清時,某考生雖然是李鴻章的遠(yuǎn)房親戚,但卻是一個不學(xué)無術(shù)之人。大比之年他仗勢前去應(yīng)試,考卷到手后,在一個字也答不出來的情況下,為了使主考官能“走后門”來錄取自己,就在試卷上寫了自己是李鴻章的親戚的一句話,但因不會寫“親戚”的“戚”,于是就寫成了“我是中堂大人的親妻”。主考官閱卷時,就將錯就錯,故意把“取”寫成“娶”,“以惡攻惡”地批道:“因為你是中堂大人的親妻,所以我不敢娶?!?/p>
清代乾隆年間有一年,紀(jì)曉嵐任主考官。有一考生胸?zé)o點墨,得題后不知如何下筆。按考場規(guī)定是不能夠交白卷的,于是這個考生就信筆在卷面上寫滿了“如何”二字。紀(jì)曉嵐閱卷后,又好氣又好笑,便在卷子上作了四句詩當(dāng)批語:“如何如何究如何?如何如何這樣多?如何如何如何好?如何如何將如何?”
清代張問陶在萊州(治今山東萊州市)當(dāng)知府時,曾出題《伯夷叔齊》讓考生作八股文。這八股文分起、承、轉(zhuǎn)、合四個部分,每部分要寫兩段,全文共八股,也稱八比。伯夷和叔齊是商朝孤竹君的兩個兒子。周滅商之后,他們逃到首陽山里,吃野菜,寧肯餓死,也不為周朝做官。古人對這種“氣節(jié)”很是推崇。有個考生不知“伯夷叔齊”是兩個人,審題時將其看作四個字,于是兩段寫伯,兩段寫夷,兩段寫叔,兩段寫齊,湊成了一篇八股文。張問陶看了這份卷子,真是哭笑不得,于是便寫了如下的一段批語:“孤竹君,哭聲悲,叫一聲:‘我的兒子呵!我只知你倆在首陽山上,做了餓殺鬼。誰知你倆被一個混帳的東西,做成了一味吃不得的大炸八塊。’”
某考生在寫文章時,句句話都離不開一個“了”字,所以在考試時滿試卷上到處都是“了”字。主考官閱卷時,寫的批語是:“你用的了,太多了,了要被你用了了。為了不把了用了,今后你不要用了了!”有人看了考生的文章和主考官的批語后,諷刺說:“師用了,徒用了,了多的毛病怎改了?別改了,別改了,反正了字用不了?!?/p>
清代有個姓法的官員去某省督學(xué),發(fā)現(xiàn)有個考生寫字,把“員”字寫成了“負(fù)”字,就把這個考生叫出來指出錯誤,并訓(xùn)斥了一番。誰料這個考生不虛心承認(rèn),還和他論“理”,說這樣寫沒什么不可以的。法大人頓時生氣,拿起筆來,在卷子后批了如下批語:“私和句勾,吉去呂臺,汝若再辯,革去秀才。”
民初時有一年,康有為應(yīng)軍閥閻錫山邀請到山西主持縣長考試。閻錫山此舉是想借這位“康圣人”的名望,顯示這次考試的隆重,并以此來提高自己的身價??荚嚹翘?,康有為出的考題是《廉吏民表》,取意于宋朝包拯的《乞不用臟吏》。奏疏中有“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句。有些縣官學(xué)識淺薄,不解題意。山西某縣官居然寫道:“盛矣哉,世界表之多也,有攝氏表,有華氏表,如今又有廉吏民表……”康有為一看,氣得大罵山西官吏多草包。過了一會兒,又覺得好笑,心想,不如借此機(jī)會和閻錫山開個玩笑,于是便在那試卷上批道:“題為廉吏民表,爾即扯及攝氏表,華氏表;今若題為《閻錫山論》,爾必曰:‘盛矣哉,山西之山多也,有五臺山,有中條山,而今又有閻錫山也’……以爾之文觀之,學(xué)不優(yōu),無以仕,百里侯(即縣長)無望矣!”閻錫山看了考卷和批語,哭笑不得。
某考生因平時寫文章愛用“而”字,所以答卷時,處處不離“而”。主考官見試卷上“而”字“林立”,就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批語是:“應(yīng)而而不而,不而而而而,而今而后,已而已而?!币馑际牵耗愕奈恼轮?,應(yīng)當(dāng)用“而”的地方,不用“而”,而不應(yīng)當(dāng)用“而”的地方,卻用了“而”,從今以后,不要再亂用“而”了。后來有一個叫陳問樵的人看了此批語,說了一段精彩而幽默的話:“‘而’字好比釘鈀,用得恰當(dāng)能犁地,可以松土插秧;用得不恰當(dāng),不但可以毀壞莊稼,而且就成了擊人的武器,仿佛迎頭給人一鈀,還不致人于死地嗎?”
某考生在答題時,欲引用《尚書·秦誓》中的“昧昧我思之”時,但因把“昧昧”誤記成“妹妹”了,于是就在試卷上寫下了“妹妹我思之”。閱卷的主考官一見“妹妹我思之”,笑過后就信手在試卷上眉批了一句“哥哥你錯了”,使答批成對又成趣。
某考生因為平時寫文章喜歡亂用“嗚呼”二字,所以在考試時,在試卷上就“嗚呼”滿紙都是。主考官看罷,在試卷上寫的批語是一首打油詩:“起嗚呼,終嗚呼,中間獨自盡嗚呼;長嗚呼,短嗚呼,說來說去總嗚呼;嗚呼復(fù)嗚呼,嗚呼連嗚呼,恐君不久亦嗚呼!”
某年的一次考試時,有個考生因一道試題答不上,又不敢交白卷,就在試卷上模仿南唐李煜的《浪淘沙·簾外雨潺潺》寫了一首“詞”:“卷紙對筆尖,七竅生煙。躁熱難解心頭寒。摸耳搔頭皆不濟(jì),如坐針氈,獨自干瞪眼,無限辛酸。出題容易答題難。鈴聲一響交卷出,分?jǐn)?shù)若干?” 閱卷者看后寫的批語是:“雖無實學(xué),卻有歪才。屁股免打,下次再來。”
某考生在試題為《父母在》的答卷上,開卷寫的第一句是:“夫父母者,何物也?”主考官閱卷時毫不客氣地批道:“父,陽物也;母,陰物也。陰陽不知,生下你這怪物也!”
某考生自以為“滿腹經(jīng)綸”,在試卷上胡亂“引經(jīng)據(jù)典”,使人看后不知所云。主考官在試卷上寫的批語是:“高山滾鼓,撲通撲通?!庇玫氖侵C音,即“撲通”實為“不通”,“不懂”。
某考生在試卷上寫了一篇劣等文章后,主考官在其文章后借用唐代詩人杜甫的詩句作批道:“兩個黃鸝啼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意為“不知所云,不知所去”也。
某年某主考官在一個文化十分落后的僻遠(yuǎn)小縣主持考試,規(guī)定至少要錄取童生三名,而恰恰只來了三名考生。主考官批卷時看三個考生的試卷,第一個抄了試題,只寫了“且夫”二字,再無下文;另一個只抄了試題,只字未答;第三個干脆題也未抄,交了白卷。在這樣的情況下,主考官為了交差,就大筆一揮,把抄了試題并寫了“且夫”二字的取為第一,批曰:“但觀‘且夫’二字,必定滿腹珠璣,應(yīng)名列第一?!卑褍H抄了試題的取為第二,批曰:“謄寫毫無差異,足見其材可造,應(yīng)名列第二?!卑呀话拙淼娜榈谌唬骸吧髦匦惺?,不輕落墨,應(yīng)名列第三?!迸辏B自己亦忍俊不禁。
舊時一次小試,題目中帶“雞”字。一個考生在文中議論時無病呻吟道:“其為黑雞耶,其為白雞耶,其為不黑不白雞耶?”考官看了這幾句,很生氣,提筆批了如下三字:“蘆花雞?!币驗檫@蘆花雞是雜色的??脊僭偻驴矗@考生還在犯傻,寫的是:“其為公雞耶,其為母雞耶,其為不公不母之雞耶?”于是,考官又批了兩個字:“閹雞!”
從前,有個考生,寫了半天,文章也沒寫成,忽然靈機(jī)一動,在考卷上寫了四句打油詩:“未曾提筆淚漣漣,苦讀寒窗十幾年??脊僖话盐胰?,回家一命染黃泉?!敝骺脊倥喸嚲頃r,在每句詩后面分別寫了“不必”、“未必”、“勢必”和“何必”八個大字。這樣,整首詩就成了:“未曾提筆淚漣漣——不必,苦讀寒窗十幾年——未必,考官要不把我取——勢必,回家一命染黃泉——何必?!?/p>
作者單位:巴彥縣興隆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