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歲離開黃土地時,他已經(jīng)有了堅定的人生目標——要為人民做實事
2012年12月7日,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23天的習近平首次離京赴外地考察,來到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廣東省,第一站選擇了深圳。此行一路,他輕車簡從,與群眾直接接觸、親切交流。
12月8日,他來到深圳蓮花山,在眾多游客注視下,向鄧小平雕像敬獻花籃。隨后,習近平走到人群中,與群眾握手,向大家揮手致意。
他在廣東考察時強調(diào)指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要堅定不移走改革開放的強國之路,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tǒng)性、整體性、協(xié)同性,做到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
習近平此次在廣東考察走的路線,20年前鄧小平視察南方時走過,頗具深刻寓意。有媒體評論:這是一位帶來執(zhí)政清新風氣、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引領中華民族實現(xiàn)中國夢的領導人。
59歲的習近平2012年11月15日在中共十八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成為首位在新中國成立后出生的中共最高領導人。在中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習近平走到了中國政治舞臺中央,接過了歷史接力棒。同時,作為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的領導人,他也站到了世界舞臺的前沿。
中共十八屆一中全會結束后的當天中午,習近平同500多名中外記者見面,他坦陳肩負著沉沉的擔子,把新的中央領導集體的使命概括為三個責任:對民族的責任、對人民的責任、對黨的責任。
這一鄭重承諾表明,習近平將擔當對中華民族的歷史責任作為自己治國理政的信念與追求。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U935S0dSewYvcNlJfFcBiQ==“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绷暯疆斶x總書記后的首次公開講話,鮮明宣示了他帶領中國共產(chǎn)黨執(zhí)政為民的堅定決心。
履新后,他在和其他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一起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說:“現(xiàn)在,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以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
習近平始終把人民的夢想作為自己的夢想。43年前,他曾作為知青到陜北農(nóng)村插隊,一干就是7年,他的第一個“官銜”,是構成中共組織體系“細胞”的大隊(行政村)黨支部書記。2007年,經(jīng)過多年基層和地方工作歷練的習近平,當選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擔任中央書記處書記,兼任中央黨校校長。他隨后擔任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和中央軍委副主席。5年來,他直接參與黨和國家大政方針的研究制定,參與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的組織實施。
從陜西到北京,從河北到福建,從浙江到上海,從西部貧困地區(qū)到國家政治文化中心,從東部欠發(fā)達地方到沿海發(fā)達地區(qū),習近平從政經(jīng)歷遍及村、縣、市(地)、省(直轄市)和中央黨政軍主要崗位。他常說,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要“常懷憂患之思,常念人民之托”。為了實現(xiàn)國強民富的夢想,他在長期政治生涯中深入思考、反復實踐,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提出了一系列論述和主張。
中國共產(chǎn)黨是帶領中國人民實現(xiàn)中國夢的領導核心。在成為黨的最高領導人之前,習近平長期擔任地方黨政負責人,到中央工作后又主持中央書記處日常工作,主管黨務,深知黨的建設的重要性。他重視加強黨內(nèi)法規(guī)建設,指導制定了很多有針對性的黨內(nèi)法規(guī)文件。
他反復強調(diào)要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2012年11月17日,他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深刻指出,“‘物必先腐,而后蟲生?!罅渴聦嵏嬖V我們:腐敗問題越演越烈,最終必然會亡黨亡國!我們要警醒啊!”
他大力倡導把調(diào)查研究“貫徹于決策全過程”,強調(diào)必須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尤其對群眾“最盼、最急、最憂、最怨”的問題更要抓住不放,主動調(diào)研。
“像愛自己的父母那樣愛老百姓”
“千萬要記住政府前面的‘人民’兩字”、“群眾在干部的心里有多重,干部在群眾心中就有多重”、“要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習近平在不同時期、不同場合,用樸素的語言表達著他對人民的摯愛。
心里裝著人民、時刻想著人民、講話貼近人民、奮斗為了人民——習近平的人民情懷,來源于他飽嘗艱辛的特殊成長經(jīng)歷。
1962年起,年幼的習近平由于受作為中共元老的父親習仲勛冤案的牽連,遭到歧視。在“文革”中,他受過批斗,挨過饑餓,流浪過,甚至被關押過。
1969年初,不滿16歲的習近平主動申請到陜北農(nóng)村插隊,來到了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大隊。由于窯洞里跳蚤特別多,他被咬得渾身都是水泡,只得在炕席下灑農(nóng)藥粉來滅蚤。
那些年,習近平幾乎沒有歇過,種地、拉煤、打壩、挑糞……什么活兒都干過,什么苦都吃過。在鄉(xiāng)親們眼中,能挑一二百斤麥子走10里山路長時間不換肩的習近平,是個“吃苦耐勞的好后生”。“干活不惜力”、“有知識、點子多”的他,逐漸贏得鄉(xiāng)親們的信任,不但入團入黨,還擔任了大隊黨支部書記。
黃土地的生活雖然異常艱苦,但也成為他鍛煉成長、施展才干的第一個舞臺。為增加農(nóng)田面積,寒冬農(nóng)閑時節(jié),他帶領鄉(xiāng)親們修筑淤地壩,每次都帶頭赤腳站在冰中鑿冰清理壩基。他組織村里鐵匠成立鐵業(yè)社,打造的農(nóng)具既能自給自足,又能賣到附近村莊增加集體收入。他在報紙上看到四川在搞沼氣,就跑去取經(jīng),回村修建了陜北第一口沼氣池,帶領村民建成了全省第一個沼氣化村,解決了村民做飯、照明困難。他把村里分配給知青的白面饅頭分給鄉(xiāng)親們吃,自己吃糠窩窩。北京曾獎勵給知青先進人物一輛帶斗的三輪摩托車,那時在當?shù)厥鞘窒『钡?,他卻設法換成手扶拖拉機和磨面機、揚場機、抽水機等農(nóng)用工具給鄉(xiāng)親們用。
盡管學業(yè)中斷了,但習近平對知識的渴望始終如一,讀書自學不輟。下鄉(xiāng)來梁家河時,他隨身帶了沉甸甸的一箱書。白天干活,勞動休息時在看書,放羊時也在黃土高坡上看書……到了晚上就在煤油燈下苦讀到深夜。在村民的記憶中,習近平經(jīng)常邊吃飯邊看“磚頭一樣厚的書”。
1975年,習近平被推薦到清華大學讀書。離開的那天,全村人排起長隊為他送行,很多人不舍地哭了,不少村民送他走了一程又一程。老鄉(xiāng)們還送給他一個鑲著“貧下中農(nóng)的好書記”的鏡框,表達對他的由衷贊譽。
離開陜北后,習近平始終牽掛著那里的鄉(xiāng)親們。他先后幫村里通了電、修了橋、翻建了小學。任福州市委書記時,他專程回到梁家河挨家挨戶看望,為貧窮老人帶去了慰問金,給孩子們帶去了新書包、文具和用來提醒上學時間的鬧鐘。他任福建省領導時,還把身患重病的農(nóng)民朋友接到福建治病,自己掏錢支付全部費用。
7年的農(nóng)村生活、7年的甘苦與共,這段與黃土高原純樸鄉(xiāng)親摸爬滾打在一起、同吃同住同勞動的歲月,不僅讓習近平和當?shù)乩习傩战Y下了深厚情誼,也使他深切了解到什么是中國的農(nóng)村、什么是老百姓的喜怒哀樂、什么是中國的基本國情。他對人民的深情和對腳下這片土地的擔當,深深融入到他的人生追求之中。
他曾坦誠地說,在他的一生中,對他幫助最大的“一是革命老前輩,一是我那陜北的老鄉(xiāng)們”。不到16歲來到黃土地時,他曾一度迷惘、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他已經(jīng)有了堅定的人生目標——“要為人民做實事”。
1979年從清華大學畢業(yè)后,習近平到國務院辦公廳、中央軍委辦公廳工作。1982年,當一些年輕人開始下海經(jīng)商、出國留學的時候,他卻主動放棄北京的優(yōu)越條件,來到河北正定縣任職。這個縣1981年人均收入不到150元。剛開始,不少人對這個初出茅廬的年輕縣委副書記將信將疑。低調(diào)務實的他,住在辦公室,吃在大食堂,和大家一起排隊打飯,一起蹲在樹下吃飯聊天,并總是騎著自行車往鄉(xiāng)下跑,深入老百姓當中拉家常、問寒暖,很快就和大家打成一片。
群眾,在習近平心中有著最重的份量。基層,是他去的最多的地方。
1988年,習近平到福建寧德?lián)蔚匚瘯?。寧德是當時中國18個連片貧困地區(qū)之一。為跑遍這里的鄉(xiāng)村,他經(jīng)常一連數(shù)日坐著吉普車在崎嶇的山路上顛簸,常常顛得連腰都直不起來,有時腰疼得一時下不了車。在不通公路的偏遠山區(qū),他就踩著泥濘濕滑的危險山路步行進去,其中有個鄉(xiāng)叫下黨,他從早上7點半走到中午12點多才進到鄉(xiāng)里,受到最為熱情隆重的歡迎,鄉(xiāng)里百姓說他是“到過這里最大的官”。他推動改造了幾千村民世代居住的茅草房,為祖祖輩輩漂泊海上的船民在岸上修建了住房,使他們可以下海打漁、上岸居住,安居樂業(yè)。
在寧德時,他提出信訪接待下基層、現(xiàn)場辦公下基層、調(diào)查研究下基層、政策宣傳下基層的“四下基層”要求。到福州后,他建立了領導干部下訪接待群眾制度,走遍福州五區(qū)八縣。后來他又在浙江大力推行這項制度。他說,“下訪接待群眾是考驗領導干部能力和水平的大考場,來訪群眾是考官,信訪案件是考題,群眾滿意是答案”。
習近平很重視通過新聞媒體同群眾進行交流。他曾以“哲欣”為筆名在《浙江日報》專欄上發(fā)表了232篇短論,以平等交流的語氣,及時回答現(xiàn)實生活中群眾最關心的一些問題,淺顯易懂地講道理t74dl8sqIJq9NwoRVWNCHGchIoLKu/Ud2JeAukK1ilM=,很受歡迎。群眾說這是“用大白話,談大問題”。
習近平待人寬容厚道,但在涉及群眾利益的大是大非面前,又非常堅持原則。他常說,要拎著烏紗帽為民干事,不要捂著烏紗帽為己做官。在寧德清查干部違規(guī)私建住宅時,針對干部存在的一些為難情緒,他嚴厲批評,拍案而起:我們是得罪幾千名干部,還是得罪幾百萬群眾?!主政浙江時,他大力推進干部作風建設,一年時間里,有許多干部就因為不作為而受到處分。
習近平又是一位很有人情味的領導。他不忘師恩,每逢過年都會給老師送上問候和祝福;他尊老愛幼,在正定時把縣里第一輛小臥車讓給老干部用,還特地設立了老干部病房和活動室;在福州時他長期資助家庭困難的孩子讀書,直到他們走上工作崗位。
多年不變的深耕基層、踏實親民的作風,使習近平在廣大老百姓中贏得“平民書記”的贊譽。
“干在實處,走在前列”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上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僅15天,習近平就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表達了以實干托舉中國夢的決心。
為更好落實實干精神,他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議定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約法八章”,承諾多到群眾中去、輕車簡從、開短會、講短話、減少交通管制和厲行勤儉節(jié)約等等,獲得海內(nèi)外廣泛好評。
“只有干在實處,才能走在前列?!绷暯揭回瀼娬{(diào)真抓實干,要求抓住群眾最關心的問題,扎扎實實辦幾件實事。他始終認為,不抓落實,再美好的藍圖也是空中樓閣。
在河北正定時,習近平提出,要改變貧窮落后面貌,很重要一條就是要實實在在念好“人才經(jīng)”。他為此多次親自出面尋訪“千里馬”,親自擬寫制定面向全國的“招賢榜”。
要實干,就要堅持實事求是。到福建寧德后,習近平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因地制宜解決了許多實際問題。針對“大黃魚之鄉(xiāng)”的獨特優(yōu)勢(大黃魚在寧德產(chǎn)卵),他提出要充分利用,集中資源進行科研攻關,解決大黃魚不能人工養(yǎng)殖的問題。在他大力推動下,大黃魚人工養(yǎng)殖成功,大大增加了當?shù)剞r(nóng)民收入。
主政浙江期間,習近平推動了“平安浙江”、“綠色浙江”、“文化浙江”、“法治浙江”和海洋強省建設。要建設“四個浙江”,唯有實干。習近平一方面從全局著眼抓部署,一方面從基層入手抓典型。在他主政期間,建設“四個浙江”的目標逐步實現(xiàn)。
2007年,習近平臨危受命調(diào)任上海。履新一個月,他圍繞民生、發(fā)展、上海世博會、反腐等工作,馬不停蹄地開展調(diào)研。他與廣大干部談心、向廣大群眾問計,成功組織召開了上海第九次黨代會,穩(wěn)定了上海局面,振奮了干部群眾精神,重塑了上海形象,為上海今后5年發(fā)展描繪了新的發(fā)展藍圖。
“當縣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當?shù)兀ㄊ校┪瘯浺欢ㄒ鼙樗械泥l(xiāng)鎮(zhèn),當省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縣市區(qū)。”在正定,他跑遍了所有村;在寧德,他到任3個月就走遍了9個縣,后來又跑遍了絕大部分鄉(xiāng)鎮(zhèn);到任浙江后,用一年多時間跑遍了全省90個縣市區(qū);在上海僅7個月,他就跑遍了全市19個區(qū)縣;到中央工作后,他的足跡已遍及31個省區(qū)市。
(文章由本刊記者華南根據(jù)新華社公開資料整理)
習近平,男,漢族,1953年6月生,陜西富平人,1969年1月參加工作,1974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畢業(yè),在職研究生學歷,法學博士學位?,F(xiàn)任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央黨校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