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里穿著隨意、神情悠閑的人叫戴強,是我們這次策劃香港封面故事半個月來,走訪的眾多普通香港人中的一位。采訪他的那天,我們特意趁午飯前感到他的茶餐廳,想在閑暇中和他聊聊他的香港故事。即使采訪過去幾天后,我的腦海里還縈繞著他問我的那句話:你知道日昌嗎,老板也是香港人,我跟他很熟!
戴強,茶餐廳老板,生于上世紀70年代,2001年因招架不住同鄉(xiāng)朋友熱情的召喚,只身北上。先是在粵菜酒樓做廚師,5年前,他和自家兄弟一起在東南三環(huán)外開了這家茶餐廳。餐廳員工都叫“強哥”,就像TVB港劇里的茶餐廳老板一樣,強哥總是和老主顧用粵語聊上幾句,簡單不失親切。攝影老師給強哥拍照的時候,強哥說要換身衣服,還嫌棄自己的牙齒不夠好看,但攝影老師還是把“強哥”這個香港人最本色的一面定格在時空中。
如果按某些學者對于香港斷代史的劃分,強哥應該屬于香港的“三十世代”,他的童年和青年時期都經歷了香港最黃金的時期——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強哥四歲那年隨父母、兩個姐姐、一個妹妹從廣東老家來到香港,一家人定居在香港太古附近的鯽魚涌。他說自己應該算是地道的香港人,因為從小在英式教育的學校讀書,和很多那個年代出生的香港人一樣,中文都不太好。1984年,強哥那年14歲,他沒能按照父母的意愿,遵循“香港成功范式”,繼續(xù)在學校讀書,而是開始在香港的酒樓做工。離開的那一年,他已經在一家著名酒樓做上主廚,月薪也差不多有2萬港幣,強哥說如果現(xiàn)在還呆在香港,恐怕未必掙到這么多。
戴強說,當時他的朋友中有的已經在北上過程中嘗到了甜頭,就說“北上啦,上啦”,他也順應了這種潮流。在問到香港和大陸到底有什么區(qū)別時,強哥沒有多想,隨口說都是中國人啦,就是大陸有些現(xiàn)象他不太理解,比如老人到底后,大家圍觀,好像在猶豫之后,才上前去攙扶老人,這在香港一定不會出現(xiàn),因為從小不論家庭還是學校,都不允許他們這么做。
“香港真的在說衰落嗎?”對于這一點,強哥沒有否認,他的答案和所有香港學者、文化人、時評家的答案沒有兩樣,而原因就是沒有制造業(yè)。而強哥再回答這個問題時,也留露出對鄰居臺灣的羨慕,他曾在1989年在臺灣工作一年。
強哥這一代香港人和香港作家陳冠中筆下的那一代香港人(嬰兒潮一代,戰(zhàn)后一代)雖有差異,可能不如那一代機會更多,但經歷的年代基本都嘗到了香港經濟發(fā)展帶來的甜頭,香港人的實干、港式精明和效率都在他這個普通香港人身上全然體現(xiàn)。
廖偉棠在他的《波西米亞香港》中寫道:“一半是難,一半是佳,這是香港一直以來的況味,在香港生活過的人都知道?!睒酚^的強哥回答的每個問題似乎都有這樣一種色彩。
在采訪時,攝影老師提醒我強哥恐怕代表不了所有香港人,我說那肯定,采寫多日下來,陳冠中老師描摹的一類香港人時常在我眼里浮現(xiàn):一個在內地出生,小時候到了殖民地的香港,加入了加拿大國籍,在英國拿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加入了麥肯錫公司,住過法蘭克福、韓國首爾、印度班加羅爾,現(xiàn)在又被派到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