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當代文化的影響,如今誰若談論真理,大概會被視為思想落伍、冥頑不化的宗教狂熱分子。誰若談論寬容,則是思想進步、有教養(yǎng)的表現(xiàn)。然而,寬容到底表明一種怎樣的態(tài)度?它是否必須依賴某種預設的價值立場?這一切并不總是清晰可辨??ㄉ敲绹敿獾氖ソ?jīng)學者,在本書中,他梳理思想史,考察寬容觀的轉(zhuǎn)變,并結(jié)合美國的社會現(xiàn)實,指出錯誤寬容觀的思想根源。
卡森認為,人們通常會在兩種不同的意義上混淆使用寬容這個詞:一種是指不贊同他人的觀點,但允許其持有此觀點。另一種是認為各類觀點都同樣正確,并不存在價值上的高低優(yōu)劣。前者接近傳統(tǒng)的表述,意指法律保障思想與言論不受強制,社會不歧視觀念有別的各類人群。此乃眾所周知的自由主義立場,對于卡森這樣的神學家來說,此立場自有其缺陷,但在敗壞的世界上,它仍然能起到積極的作用。后者則是一種新的寬容觀,它建立在相對主義的基礎上,通過界定不寬容的方式展示自身。新寬容觀堅持所有價值立場一律平等,認定任何排他性真理皆是不寬容。
隨著現(xiàn)代性的展開,有著相對主義立場的新寬容觀日益泛濫,侵蝕著整個社會的道德基礎。它以寬容的名義,拒斥所有絕對主義的價值立場。在卡森看來,新寬容觀已然成為壓制性力量,即書名所謂的“寬容的不寬容”。在新寬容觀的“政治正確”下,只要是不妥協(xié)的價值立場,就會被視作原教旨主義,受到嗤笑和批判??ㄉ跁辛信e了大量案例,以展示新寬容觀是何等不寬容。
這種新寬容觀否定一切真理的宣稱,拒絕任何道德的評價。在它面前,嚴肅的批評和有深度的思想交鋒,也變得困難重重。此類思維造成的后果,就是在討論何為普遍的價值和共同的善時,人們會變得軟弱無力。
我們應當承認,寬容本身并沒有實質(zhì)的道德價值,它只能為發(fā)現(xiàn)真正的價值提供保障。寬容是為了認識真理,但它自身并非真理。
相對主義的寬容觀,將寬容視作凌駕一切的至高德性。它時時展示著對真理的厭惡,卻又戴著真理的面具粉墨登場。我們可以看到:在相對主義獲得至高地位的語境里,有人套用西方學院的流行理論,反對西方中心論;有人假寬容之名,行不寬容之實,壓制任何對真理的認信。
上世紀30年代,神學家朋霍費爾訪美時,慨嘆寬容已經(jīng)勝過了真理。如果說當時相對主義的寬容觀尚處萌芽狀態(tài),現(xiàn)今則已枝繁葉茂,呈遮天蔽日之勢。寬容,成為政客與文化偶像們討好眾人的廉價糖果,四處派發(fā)。那么,寬容真的能勝過真理嗎?如果我們以更超越的眼光看待世界,就會堅信真理得勝,因為人類歷史始終在真理的掌管之下。
左春和
這是一本雋永的詩人隨筆,但我更愿把它當作一本省世的文化批評,這個實用為王的時代,需要這樣的警示。
葉匡政對當下的文化癥候有著深刻的認識和憂慮。他說這個時代的文化已失去那種勃勃精氣,只剩下庸常的因襲和麻木。我談到文學,他說,“我們的文學早已喪失了目睹與記錄黑暗的力量,留下的只有對生命的漠不關心”。
他目睹這個時代的過度自戀造成前所未有的自負,因為謙卑已從我們的文明中抽離,我們對生命、對自然、對文化也都失去了敬畏之心。
在消費中國的邏輯中,作者發(fā)現(xiàn)庸俗文化是這個時代的寵兒,不論是趙本山、余秋雨、于丹,還是范曾、張藝謀和周立波,他們共同的特點都是抵制文化的批判話語,只建構(gòu)以娛樂為目標的消費市場。這種娛樂文化的特點是迎合消費主義時代的即時利益,消解人們內(nèi)在的超越維度,堵塞人們的思想和懷疑,使消費者忽略或逃避現(xiàn)實,沉溺于一種無思想狀態(tài),最終達到對現(xiàn)實的全面認同。深陷在這種迷狂之中的文化限制了生命主體性的前置,人的創(chuàng)造性被束縛。文化的價值在于使人的精神飛升,然而,這種庸俗化的文化模式成為壓制人的創(chuàng)造性的手段。順從這種消費號召的時代必然付出巨大的代價,而精神秩序的收拾和整理將會是一個艱難而漫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