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6月,滿懷焦慮的毛澤東遠離喧鬧的北京,在南方巡視徘徊。其間,他寫下了一首七律,名為《有所思》。熟悉毛澤東詩作的讀者一眼就能看出,這本《毛澤東正值神州有事時》的書名出自該詩的首句。
神州有事,巨大的動蕩看似起自1966年,實則不然。一場為期十載的浩劫,其背后有著深層的背景和促因,絕非一人一事可為。此書系顧保孜又一部力作,她由1964年毛劉分歧逐漸凸顯這一時間點切入,通過事實的講述而非理論的鋪陳,梳理出一條文化大革命起源與發(fā)展的脈絡(luò)。書中與文字相得益彰的是毛澤東專職攝影師錢嗣杰先生拍攝的珍貴照片,它們百分之九十屬首度公開,內(nèi)含的信息價值無庸贅言。對應相關(guān)的歷史階段,讀者大抵可以看到毛澤東在“文革”前后鮮活生動的立體形象。透過文字與圖片,每個讀者都會產(chǎn)生屬于他個人的歷史認識與判斷。
書稿開頭即是對1956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魯曉夫秘密報告發(fā)表的評述,雖然與題目涉及時間段相去較遠,但確系不可或缺之筆。正是“秘密報告”摧毀了斯大林的形象,歷史的發(fā)展也正如毛澤東所料,這顆重磅原子彈,最終瓦解了整個國際共產(chǎn)主義陣營。三十余年后,國際共產(chǎn)主義運動失去了歷史的舞臺。
由人及己,居安思危。毛澤東關(guān)切未來中國共產(chǎn)黨和共和國的命運,也在意自己逝世后歷史的蓋棺定論。青年時代選擇的信仰是他行為的準則,強烈的民族情懷是他行為的動力。作者特意講到毛澤東的黃河情結(jié),為書中描述的部分事件做出了注腳。
進入上世紀60年代,海外的局勢緊張,美國、印度、日本、中國臺灣地區(qū)的反共勢力四面包圍,使毛澤東感到巨大的壓力。更令他失望的是,社會主義陣營的領(lǐng)頭者——蘇聯(lián)正走入一條他認為是“修正主義”的不歸之路??谡D、筆伐,批判、論戰(zhàn),最終導致中蘇兩黨徹底破裂。
國內(nèi)的境況更令毛澤東感到不堪。劉少奇,這位黨內(nèi)公認的接班人與他漸行漸遠。三年困難成因問題、包產(chǎn)到戶問題、“四清”問題、國內(nèi)階級形勢判斷等問題上,兩人均產(chǎn)生了巨大的分歧與沖突。毛澤東察覺,這位接班人不再像過去那樣尊重自己,不再惟自己馬首是瞻;毛澤東的權(quán)力正逐漸旁落,他所追尋的理想社會模式(他個人主觀這樣認為)面臨著被修改、否定甚至拋棄的危機。
歷史已經(jīng)證明,毛澤東存在著巨大的誤區(qū)。但在愛惜政治羽毛、珍重理想信念的他看來,vBTySWoWggxY2ZS/HimltA==眼前的現(xiàn)實已經(jīng)到了必須扭轉(zhuǎn)、必須有所動作的時候。他繞過人大,繞過共和國的法律、法規(guī),自下而上地發(fā)起全國性的政治運動,最終扳倒了國家主席。當然,這不是他的終極目的。為了給黨換血,為了建立一個他所向往的平等、清廉的社會,他不惜打亂整個國家機器。
無政府主義的潘多拉魔盒很快釋放出不盡的丑惡。全面內(nèi)戰(zhàn)的局面超出了毛澤東的預料?!?·20”事件,他身陷危局,不得不反思眼前的現(xiàn)實。他力圖挽回,但已無力掌控。三年過去,他預期收尾的文化革命絲毫沒有落潮的跡象。
新的黨代會可以召開,新的接班人可以確立,他的隱憂卻并未消解,新的矛盾困惑又隨之而來。他開始衰老,愈發(fā)感到巨大的孤獨。當他離開人間的時候,到底也未能找到通向共產(chǎn)主義的破題答案。
鑒于種種原因,涉及這段歲月的圖書并不多。對自己民族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歷史,我們只能正視,不應回避。體驗和研究歷史的態(tài)度應力求冷靜,剔除偏激。顧保孜與錢嗣杰的合作是一種努力,一種嘗試。
書中的毛澤東影像除了公共場合的照片外,還有不少私下生活場景的瞬間。這是只有毛澤東專職攝影師才能提供給我們的。照片背后潛藏的信息,還要讀者細細品味解讀。畫面中的毛澤東年逾七旬,神氣俱佳。他看花、游泳、與工作人員聊天,他會見外賓、接見紅衛(wèi)兵、與戰(zhàn)友們敘談。他也有微笑,但更引人注目的,是他憂郁時深邃的眼神。
“正是神都有事時,又來南國踏芳枝。”從留下來的手跡我們可以看到,這首詩有過多次修改。謄清稿是“又來”,是“踏芳枝”,草稿卻是“獨來”,是“看花枝”、“踏叢枝”。他的心緒那樣蕪雜,那樣不平。不知,佇立芳華之前的他,眼里是否真的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