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移居鹿特丹就留意到,每逢夏季艷陽高照的日子,露天市集和移民聚集的唐人街一帶,就會出現(xiàn)賣冰的流動攤販,小販一律膚色黧黑,并非荷蘭血統(tǒng),身前的小推車上必有一大塊冰,還有五顏六色的瓶瓶罐罐,盛著不同口味的糖漿,告示牌寫著schaaf ijs。我好奇旁觀,看見小販拿著一把內(nèi)側(cè)有尖齒的橢圓形工具,一下又一下地刮著冰,刮好一坨,盛在塑料杯里,淋上糖漿,隨即遞給客人。哎呀,這不就是我從小吃到大的的刨冰。
我也買了一杯,選了石榴口味,舀一匙入口,一股涼意頓時從上顎直沖腦門,大口咽下,那涼意又順著喉嚨直落胃袋,真是冰得徹底,涼得暢快。美味嗎?老實講,很普通,人工香料能有多好吃?可是這杯粉紅色的“荷蘭刨冰”,卻讓我聯(lián)想起兒時常吃的“清冰”(即刨冰淋糖水和梅汁),相同的口感,類似的色澤,我已多年沒吃到了。
其實,說得精確一點,我吃的并非荷式冰品,而是原名荷屬圭亞那的蘇里南的消暑良品。位于南美洲北部的蘇里南,原是荷蘭的殖民地,在1975年方獨立。獨立前后,大批蘇里南人移民荷蘭,帶來殖民地的文化和飲食,也把刨冰引進(jìn)荷蘭。
我當(dāng)時就在納悶,蘇里南的刨冰會不會學(xué)自中國。中國人用冰、吃冰的歷史最悠久,史籍記載,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代,朝廷便會在冬日命人采冰、藏冰,到了夏日,除供皇室使用外,還會賜冰給大臣??梢韵胍姡跊]有冰箱的時代,每逢三伏之日,能得到皇帝賞賜一塊冰,會是多大的殊榮。史家認(rèn)為,當(dāng)時的冰塊并非直接食用,而是用于冰鎮(zhèn)飲品或食物;至于把冰當(dāng)零食點心吃,或是唐宋以后的事。唐代人三伏天吃的蜜冰,據(jù)說就是刨冰的前身。
我的懷疑基于簡單的邏輯:中國人既然首開食刨冰之先河,那么蘇里南的schaaf ijs會不會就是華人的刨冰?荷蘭人自19世紀(jì)晚期至20世紀(jì)初,從印度尼西亞引進(jìn)不少華工到蘇里南,是不是這些華工把刨冰帶到那里?
后來,我開始上荷文課,認(rèn)識了不少來自不同國度的朋友,這才發(fā)覺,荷蘭或蘇里南刨冰不見得和華人有直接關(guān)系,可能是間接相關(guān),因為荷蘭當(dāng)時也安排了更多印度勞工到蘇里南,而印度人亦吃刨冰,他們管它叫g(shù)ola gunda。
再跟別國朋友聊同一話題,進(jìn)一步得知,不只蘇里南,中南美洲和亞洲氣候炎熱的國家都有同樣的冰品,做法大同小異,多半將削或刨好的碎冰,配上糖漿或本地水果。名稱呢,依語言的不同而有所差別,好比說,巴西人稱之為raspadinha,厄瓜多人叫它 granizado,到了印度尼西亞,刨冰叫做es serut,聽起來不一樣,但意譯成中文,則都是簡單明了的“削冰”或“刨冰”。
我還發(fā)現(xiàn)一件事:美洲人也好,亞洲人也好,講到老家的刨冰都滔滔不絕,講啊講的,眼睛卻都變得水水的,有點泫然欲泣的意思。這些如今定居溫帶國家的人,大概被刨冰勾起了鄉(xiāng)愁,想起熱帶的故土,思及青春往事,而那在故鄉(xiāng)炙熱的陽光下大口吃冰的歲月,畢竟一去不復(fù)返了。
我暗自檢討,自己直覺以為刨冰肯定來自古老中國,搞不好是落入文化沙文主義的迷思而不自知。說實在的,熱帶國家四季如夏,酷暑時分亟需清涼的事物來安撫無邊的燥熱,這時,人們手邊要是有一大塊冰,應(yīng)無需太多想象力,便會自然而然地運用簡單的工具,將之削或刨成易于入口的碎冰,再將這無味的冰粒摻上香甜的糖水一起吃。
也罷,休管荷蘭刨冰源自何處,三伏天吃刨冰,就是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