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照:青春最有趣的地方,但也是青春最可怕的地方是,你每一天過得都不知道這一天究竟是重要的一天還是無所謂的一天。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青春最值得珍惜的地方因為它還沒有答案。你現(xiàn)在給自己任何的答案,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到我這個歲數(shù)的時候,都不會是這么一回事。干嗎急著給自己答案,或者干嗎急著別人給你答案呢?林奕華的《三國》,要告訴你們的不是答案,是很多問題。
林奕華:在做《三國》的時候,我覺得不能用“三國”來談《三國》。有點像剛才楊照說的,其實我不是給大家答案。我做了這么做戲下來,發(fā)現(xiàn)好像都只有一個主題。就是在問我是誰?我在哪里?我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如何才可以做到我這個人可以做到的事?
我生活中有這么多年輕人,加上我自己的沒有完全成熟的部分,我在做這些東西的時候,有一種切膚之痛。并不是說我來把這些答案告訴大家,而是因為我還是經(jīng)歷著這些青春之痛?!案淖儭边@個事情真的不是用說的,只能用感受。因為它需要過程。很少人通過失去的經(jīng)驗肯定自己,其實失去的經(jīng)驗才真是過程。過程是在現(xiàn)在我們這個時代里最不受重視的,甚至是最被忽略的一件事情,所以這個青春期只會不斷地延長。
楊照:越痛的事情才越有力量決定你是什么樣的人。所以你到底是誰?你老是用你的快樂或者至少你能夠承擔(dān)的這些比較平庸、平凡的感覺,定義自己是誰,這種定義永遠(yuǎn)是錯的。直到有一天你有這個幸運或者勇氣,終于能夠碰觸到你跟別人真正最不同的地方,那是你最痛的事,痛到你不愿意去記憶,你不要以為你把它忘記了就沒有事。最后才真正決定,你到底是誰。當(dāng)我們知道了這種理論,你在回想或者感受自己的人生的時候,我相信會非常有意義。
林奕華:是的。否定比起承認(rèn)真的是容易很多,因為我們都是用否定來逃避我們害怕的東西,比如說痛。如果我一直用“不”、“不喜歡”、“不知道”、“為什么”,我其實是拒絕了很多我可以去被攻擊、被打擊,甚至所謂的被傷害的機(jī)會。我想說人生下來就是被傷害的,你怎么可能逃避這個事情呢。傷害是藝術(shù)。如果沒有出麻疹,沒有長智齒,我還是一個人嗎?這些不舒服的經(jīng)驗是為了讓你將來得到更強(qiáng)大的免疫力,所以你一定要去經(jīng)歷它的。
我們用成功做一個借口,讓我們做很多我們想逃避不敢面對,其實都是讓我們感覺到自己沒有勇氣的事。如果你真的是有勇氣,那些成功的所謂的標(biāo)準(zhǔn)不應(yīng)該是我們看在眼里的,那樣太簡單了。
如果成功真的是別人定的,而不是你自己定,你其實不是真的在找自己。做《三國》這樣一個戲,也很難說這是我人生中最后一個戲,我在往下做。大部分人追求的新還是能夠量化的,而并不是說他能夠感受得到的。我覺得感受比成功重要很多,如果因為別人所謂的成功,我們付出了或者是犧牲了我們的感受,我覺得這也是蠻可惜的。
楊照:名著已經(jīng)被很多自以為很了解名著的人給綁死了。像《三國》、《紅樓夢》、《水滸》被放了很多固定的答案。可是這些小說真的是這樣嗎?幾件事情我從來都不同意,例如說《三國》是談?wù)y(tǒng)。三國后來的結(jié)局是什么,誰贏了?西晉之前是曹魏,輸?shù)米顟K的蜀漢。這里面如果我要講一個三國互相競爭的故事為什么選一個輸?shù)米顟K的主角來作為敘述的重點?因為蜀漢是正統(tǒng),所以只能而且應(yīng)該用蜀漢來做敘述,這是胡說八道。如果真的進(jìn)入到這個小說里,你會覺得這個小說最迷人的地方,正是因為它是從一個弱者的角度寫的。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沖動,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本能。如果一個一定會輸?shù)娜跽呲A了,我們會很興奮。
如果我們用傳統(tǒng)的方式好好地讀《三國》,用傳統(tǒng)的印象來讀的話,這些東西我們都會讀不到。如果你要改編《三國》,你必須把這些傳統(tǒng)給我們莫名其妙的東西剝開來。只有做到把這些東西剝開來,這個名著才是值得用這種方式改編的。林奕華用的這種方式,當(dāng)然在某些人眼中就是把《三國》毀掉了。
林奕華的《三國》,不再讓你感覺到你能夠掌握的《三國》里的任何一個人物就是這樣,他把每一個人物變成了一個問題。只不過林奕華問的問題,都是申論題。這個時代大家都喜歡答是非題,《三國》就是邀請你到這個劇場里面,看著這些人一一地問,12場就是12個申論題。真正有意義的不是哪一題答出來,真正重要的是哪些題是你答不出來的,哪些題答到你會哭、答到你會痛,哪些題你不知道答案,但是你又知道這個問題你繞不過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