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語文課堂上書聲瑯瑯、其樂融融:老師常在指導學生讀、再讀、詩化讀、有感情地朗讀……也經常讓學生說一說、做一做、演一演……整節(jié)課看上去唯美、華麗,但課后當問其學生“學到了什么”時,學生卻是一臉的茫然。于是我想:當前的語文課是否有所缺失?是否忽視了“鍛煉學生思維”這一重要的目標?
葉圣陶曾說過“凡為教,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蔽覍@句話的理解是教師要以教材為憑借,在課堂中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思維品質和學習習慣,最終讓學生擁有自學能力。我們都知道自學能力指的是學習者在已有知識、技能的基礎上,不依靠于他人而能夠運用一定的學習方法,獨立地獲取知識,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能力。由此,不難得出這樣結論:自學能力的實質是獨立思維,看一個學生有沒有自學能力,主要看他能否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所以筆者認為,教師應把教會學生思考作為語文課堂的一個重要任務,讓學生在思考中增長才智。
一、抓住核心問題,激發(fā)學生思考
小學課文短小精悍、文質兼美,一些文章中往往有一兩句“核心”語句,濃縮了作者所要表達的主要意思和思想感情,教師要善于抓住這些“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語句,把它當成教學的突破口。學生經過讀書、思考,理解了句子內涵,也就理解了整篇文章的內容。
如教學《伯牙絕弦》一文時,我在學生初讀文本之后,提出問題:“文中哪句話能證明鐘子期是俞伯牙的知音?”學生先是一愣,然后開始埋頭苦找,后來又竊竊私語。一生說是“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老師反詰:“或許鐘子期只聽得懂‘志在高山’呢,那么他能算是俞伯牙的知音嗎?”一生補充“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鐘子期曰……”老師又反詰:“或許鐘子期只聽得懂‘志在高山和志在流水’呢,那么他又能算是俞伯牙的知音嗎?”這時學生開始新一輪的靜思默想。課堂上靜靜的,但我仍耐心等待,終于有一群學生興奮地、異口同聲地回答:“是這一句——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苯酉聛淼慕虒W就水到渠成了:先理解“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的意思,然后從文本拓展開,設計了兩個句子讓學生思考后回答。
①伯牙鼓琴,志在春風。鐘子期曰:“善哉, 兮若春風。”
②伯牙鼓琴,志在 。鐘子期曰:“ ?!?/p>
由于學生理解了“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钡暮x,這時,他們的答案就精彩紛呈。有的說:“伯牙鼓琴,志在炊煙。鐘子期曰:‘善哉,裊裊兮若炊煙’”。有的說:“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鐘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明月”。還有的說:“伯牙鼓琴,志在雨雪。鐘子期曰:‘善哉,霏霏兮若楊柳”……
課后,我進行了反思:教師就是在文中“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句子上做文章,引導學生思考再思考。從而落實了“理解文章內容”的教學重點,又促進了學生的表達,還為第二課時體會“絕弦”的悲愴奠定了情感基礎。整節(jié)課中,學生開動腦筋,找內容,表述內容,創(chuàng)造內容,思維品質得到實實在在的提高。
二、引導學生提問,進行深入思考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語文教學中,學生常常只問一些有關生字讀音、字詞意思之類的膚淺問題,由其他學生匆匆回答后,接下來的整節(jié)課充滿了虛假的學生主體性。我認為要真正引領學生發(fā)問并思考,就應該在學生初讀文本提出困惑時,教師對學生的困惑進行點評梳理,然后以學定教,把課上成有思考、有深度、有啟發(fā)的探討交流課。
以下是我在校內公開課《鳥的天堂》教學的開頭片段——師:“誰來說說預習了《鳥的天堂》之后有什么問題?”生1:“老師,第二段的第三個字怎么念?”師:“小懶蟲,自己查字典。”(師生笑)生2:“文中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前一個‘鳥的天堂’為什么要加引號?”師:“誰還有類似的問題?”部分生:“我們也是想問這個?!睅煟骸澳銈冏x書真仔細,發(fā)現(xiàn)了標點符號的運用。好的,待會兒我們一起解決這個問題。(師簡要板書學生的話)……生6:“老師,您不是叫我們寫文章要簡練嗎?作者第一次去鳥的天堂沒有什么收獲,為什么還要寫進去?這不是沒話找話嗎?”(生笑)師(激動):“你提出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問題。你不但認真讀了課文,還對作者的表達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建議大家在學文后,都來思考這一點。”(擇要板書)……
接下來的課堂,教師把自己的教學設想和學生的課前發(fā)問相融合,讓學生靜靜地讀文、思考,教師在學生答案在心而難以表達的時候給予啟發(fā)點撥。特別是最后一個問題,教師搭了表達的臺,讓學生唱表達的戲——生1:“我現(xiàn)在認為巴金爺爺不是沒話找話,第一次是總體印象,第二次寫局部特點,這樣大榕樹的形象就更完美了。”生2:“第一次重點寫樹,第二次重點寫鳥。樹是靜的,鳥是動的。一靜一動,就顯得生機勃勃。”(掌聲)師小結:“古人云,樹欲靜而風不止;巴金云,樹欲靜而鳥不止?!保ù笮Γ?/p>
……
從以上的教學片段可以看出,教師對學生的提問進行了三種方式的處理:對沒有很大意義的問題,讓學生自行解決;對共性的問題,把它納入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對充滿創(chuàng)造性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給予積極的評價,并把它作為教學難點之一,在學習文本內容之后突破。
三、培養(yǎng)追問意識,形成思考習慣
語文教學須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學生大部分的語文素養(yǎng)是在課外閱讀中獲取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時,始終讓學生擁有問題意識和思考習慣。我在每周的讀書交流會上,經常讓學生來評一評:①讀一讀各組推薦的美文,評一評哪篇文章最感人;②看一看每位同學提出的問題,評一評誰的問題最有深度;③聽一聽學生代表說感受,評一評哪位代表說得最深刻。這樣的課堂,學生既有“山重水復疑無路”的迷茫困惑,又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開朗;既有“眾里尋他千百度”的苦苦思索,又有“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喜出望外……
兩千多年前,孔子就說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我們所提倡的“讓問題與思考進入語文課堂”,絕不是要語文教學回到“滿堂問”。從某種意義上說,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冷場,要致力于創(chuàng)設讓學生勤學善思、能言善寫的平臺,培養(yǎng)有思想、有內涵、有深度的學生,讓學生在思考中增長才智。
(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qū)逸夫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