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課程理論認為,學生是獨一無二的,是一個個具有鮮明個性的個體,而以學定教的實施,正是基于學生學情的異質(zhì)和個性的差異。從“支架”理論來看,人的認知水平可劃分為三個層次:已知區(qū)、最近發(fā)展區(qū)和未知區(qū)。而每個人的已知區(qū)顯然不盡相同,因此,如何基于這一點設計教學、設計課堂、設計作業(yè),理應成為每一個英語教師的新追求與新希望。那么,教師如何在英語教學中實施分層,讓學生體驗成功呢?
一、課前預習應分步實施
無論是預習案,還是導學案、講學稿,都有一節(jié)新授課的預設和設計,不但包括重難點,而且有每一篇文章的理解等詳盡的內(nèi)容。在編制這些材料時,需要我們做到由易到難,由一般到復雜,從一個簡單的導入開始,向左右前后四面八方分散展開,讓學生逐步厘清文章的紋理和脈絡。在題型設計上,要體現(xiàn)步驟性、臺階性,可以先設一些True or False,繼之以一些相互匹配的連線題,讓學生既能“望文生義”似懂非懂地理解含義,又能帶著疑惑和興趣去文中尋找具體答案,從而順藤摸瓜,各個擊破,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個臺階,讓學生產(chǎn)生滿足感,從而催生進一步學下去的愿望。最后,再遇到一些發(fā)散思維的題目或者是文章整體理解的題目,因為他們有前面的鋪墊和認知,這樣便能懷著一種信心去思考,懷著一定的知識背景去探究,這比按部就班的“做題”效果要好得多;而對于一些開放性的思考題,因為要有一定的綜合推理能力,也需要扎實的基礎知識,若教師分步實施,分層推進,并提前布置,做到相關指導和提示,讓有挑戰(zhàn)欲望的學生帶著信心去完成,則既能讓基礎較好的同學示之以范,增強自信心,也能激勵其他同學。因而,在預設環(huán)節(jié),可以靈活要求,既要鼓勵完成,又不作硬性要求,這樣既能關照個性,又能激發(fā)整體;既讓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吃得飽”,又讓基礎較好的學生能“吃得好”,從而為課堂的整體推進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課堂教學應分層要求
英語是學得的,而不是習得的,提升英語課堂教學效率,毫無疑問,課堂是主陣地。傳統(tǒng)課堂,往往強調(diào)整體聯(lián)體,上下一盤棋,一節(jié)課為了趕進度或強調(diào)某一重難點,往往成了教師的“一言堂”“滿堂灌”,忽視了個體的不同理解、不同感受、不同體驗,學生往往在沉默中接受著教師一枝獨秀的既成事實,這樣,學生即便有疑問,也沒時間問,沒機會問,造成很多學生在聽課時的“思維短路”。其實,如果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充分預計教學問題的難易度、教學思路的延展度、學生個體的接受水平等,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要求,分步達成,則不僅有利于教師的教,也有利于學生的學。同樣,在提問學生的環(huán)節(jié),也可根據(jù)學生的大體水平和平時的表現(xiàn),有針對性地給學生創(chuàng)設“回答正確”的機會,從而讓每個學生都有發(fā)展與進步。這也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以生為本的嶄新教學理念。須知,學生在課堂上的進步,既是一種認識上的進步,更是一種自信心的構筑,學生在課堂上的點滴進步會成倍地投射到課后的學習中。著名心理學家蓋茲說:“沒有比成功更能增加滿足的感覺,也沒有比成功更能鼓起進一步成功的努力?!敝挥蟹謱咏虒W,才能既顧及到班級的面,也能顧及到學生的點,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取得成功,享受到成功的樂趣,這才是課堂教學的意義所在。
三、課后作業(yè)應分類布置
分層教學,最顯著的是課后作業(yè),一般情況下,英語課堂教學的實效、學生學習成績的成果,往往會通過作業(yè)媒介反映出來:成績較好、態(tài)度端正的學生往往作業(yè)較認真,正確率也較高;其他層次的學生的學習效果往往在作業(yè)上可窺斑見豹。因此,教師要真正凸現(xiàn)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以學定教,就必須在作業(yè)這一環(huán)節(jié)上實施分類布置,從而了解學生的真實學情、水平和動態(tài),否則,既不能真實地反映教學效果,又不能了解學生的實情,這樣作業(yè)的意義也就大打折扣。而作業(yè)的本義,應是如實地反映課堂教學效果的反光鏡。因此,教師在編制講義、作業(yè)時,要充分意識到學生的不同理解水平、不同的接受水平、不同的起點和個性,從而制作有個性、有差別、有側(cè)重的講義,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水平,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yè),挑戰(zhàn)自己想征服的作業(yè),明確標出自己暫且不會的作業(yè),從而在課堂中能做到知彼知己,心中有數(shù)。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學生的個體不同、個體差異,摸清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根據(jù)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和具體的教學情況,有選擇、有條件、有目的、有針對性地為學生準備“作業(yè)大餐”。如可設置選做題和必做題、設置一般題和易錯題、設置識記題和能力題等,讓學生既能理解教師的良苦用心,也能給自己一個明確的定位,從而更加有利于自己的學習,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最終的共同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學習習慣應分類指導
眾所周知,英語學習需要有良好的習慣,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對英語學習大有裨益,而在實際中也是如此,有的同學筆記工整,條理清晰,作業(yè)認真,錯題集以及講義等保存得序列有痕。而有的同學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到了上課時東找西借、交作業(yè)時拖泥帶水或借故拖延等,從這些習慣中可以窺一斑而知全豹。馬卡連柯說過:“培養(yǎng)一種認真的責任心,是解決許多問題的教育手段?!币虼耍绾巫寣W生培植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認真的學習態(tài)度在英語學習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師應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練就一雙體察學生的慧眼,然后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各個擊破,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都有所改、有所變、有所思、有所悟。教師要有充分的耐心去傾聽學生的心聲,對暫且還處于落后的學生要深切體諒,切不可挖苦,要懷著同情之心與他們共同協(xié)商、共同進步、共同成長,同時要蹲下身子和學生說話,提出一些具體的整改措施和意義供參考,只要學生有所進步,就要不吝其辭地大加表揚,讓學生注意到老師時時在關注自己、關照自己,從而讓學生的心靈回歸課堂、回歸課本。教人先教心,學生只有從心底真正認可老師,才能衍生出學習的巨大熱情,從而一步一個腳印,最終取得令人理想的成績,真正成才。
(1.江蘇省宜興市和橋高級中學,
2.江蘇省宜興市陽羨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