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反在復朗讀的基礎上,借助聯(lián)想和想象,充分領略詩詞的意境美。
關鍵詞:想象;追尋;竟境
古詩詞是我國文學長河中一朵最美麗的奇葩,人教版初中語文課本就編入了大量的詩詞曲。它們語言精練,意境深邃,感情豐富動人??墒窃趯嶋H教學中,許多教師將古詩詞教學的重點放在理解詩句的意思上,把詩詞的意境弄得支離破碎,學生很難得到美的享受,更談不上陶冶情操。
那么,在語文教學中該怎樣駕馭此類作品呢?如何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深入詩詞曲的意境中,與作者同苦、同樂、同悲、同喜呢?
我認為,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應指導學生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借助聯(lián)想和想象,充分領略詩詞的意境美。何謂“意境想象”?“意境想象”就是在語文教學中創(chuàng)設一種與作品相適應的,并能較好表現(xiàn)文章主題的虛擬的意境和氛圍。
在這幾年的語文教學工作中,我采用了意境想象教學法,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感受最深的是七年級語文上冊的元代曲作家馬致遠寫的小令《天凈沙·秋思》的教學。此文用語極其“吝嗇”,全文僅用了28個字就勾勒出一幅悲涼凄清的深秋晚景圖。“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比冒酌枋址?,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斷腸人”等富有特征的事物構(gòu)成了凄清的意境,表現(xiàn)了羈旅之思。這樣凝練的作品怎樣使學生深入其中的呢?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在教學此文時,配著低緩、略帶哀傷的音樂,我給學生描繪了這樣一個意境:在關外,深秋之時,風沙狂起,此時已是傍晚時分,一個衣著襤褸、滿身灰塵、目光呆滯的人騎著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馬,走在鋪滿風沙的古道上,他低著頭,四周一片肅殺,毫無生氣。走著走著,太陽已快落山了。
“唉”,他不由得發(fā)出了一聲感慨。抬頭一望,只見路旁有幾棵被老藤纏著,已落盡葉子的樹木,樹頂上還有幾只盤旋飛翔的烏鴉,那不是傍晚歸巢的老鴉嗎?再往遠處一看,那邊有一條小河,河上還有一座美麗的小橋,河的那邊還有幾戶人家,此時已炊煙裊裊。他非常的高興,但那只是一瞬間的事情,簡短的興奮之后他全身顫抖,眼角淚水隱現(xiàn),臉上顯現(xiàn)出痛苦的表情……在描述這個意境的時候,我讓學生閉上了眼睛,把自己當作是騎馬的人,思考:“看到這樣的景物,他為何流淚?為何痛苦?”……通過不斷地引導,學生懂得了,原來是因為這些事物觸動了他的思鄉(xiāng)、憂鄉(xiāng)之情,從而情不能自已。試想,這樣的上課方法怎會不受到學生喜愛,怎會收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呢?
在教學八年級下冊唐朝詩人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時,為了讓學生感受作者對朋友的深情,我抓住了其中的兩句名詩“山回路轉(zhuǎn)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給學生描繪了這樣的一個意境:兩個朋友在鋪滿白雪的群山前依依惜別,不忍分離??商煜聸]有不散的宴席啊……要遠行的朋友終于騎上了馬緩緩向前走了,送行的朋友淚含滿眶,不斷地哽咽著,默默地注視漸漸遠離自己的朋友,朋友已經(jīng)轉(zhuǎn)過了幾道山彎,消失在遠方……可他還站在原地,望著馬在雪上留下的蹄痕,默默無語、淚流不止。接著我引導學生融情入畫,帶著這種情感把那個依依惜別的畫面描繪出來,這樣學生對于詩歌的理解就更深刻了。
北宋一代文豪蘇軾筆下的《水調(diào)歌頭》一文,意境豪放,思想深刻,我在教學這節(jié)課時,我讓學生在反復朗讀、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通過想象,把它改寫成一篇小散文,然后選出好的作品感情朗讀分享。瞧,這是一個學生的創(chuàng)作:又是一個月圓之日,庭院里顯得特別幽靜,我獨自在涼亭下自斟自飲,怎耐無人陪伴,舉起一杯酒面對天上的月亮,浮想聯(lián)翩,那兒應該是一個讓人沒有煩惱的潔凈之地吧?我多想乘著清風歸去,可是聽說月亮雖有美玉砌成的樓閣,卻是“水汽”結(jié)成的寒宮,凡人怎能忍受得了那份高處的寒氣呢?算了,那就只好在月下獨舞自娛,與那舞動的影子歡愉吧,畢竟那天上冷清清的月宮又怎么比得上在人間好呢?
只是,為何月圓人不圓?我的弟弟,我的弟弟子由現(xiàn)在可好啊?家家戶戶都團圓了,為何我舉目無親?月圓之日,我們應該重逢了吧!一想到我的親人,我腹中的酒,就化作了鄉(xiāng)思的淚……
不,我不能哭!淚水能代表什么?這不是苦,我不苦,人世間萬事萬物都是如此,時盛時衰,月亮會有陰晴圓缺,而人間也會有悲歡離合,其實想想,我在這里,子由在那里,我們賞的是同一個月亮,心中想的是彼此,彼此互相祝福著,這不也很美好嗎?
這樣的學習活動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學生根據(jù)詞語所蘊含的意象展開豐富的想象,進入詩文的意境中,感受作者的情懷,獲得強烈的審美體驗,真正達到陶冶情操、凈化心靈的效果。
當然,要真正地掌握并恰到好處地運用這種意境想象的教學法,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只有教師真正地深入教材,認認真真地備課,充分全面地掌握教材,對教材有深入透徹地了解與感悟,才有可能把這種感悟化成引導學生學習的因素,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寧市橫縣六景鎮(zhèn)第一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