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質越來越成為人們的內在需求。《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版)》的頒布,對品德與社會提出了新的要求,為此,只有改變傳統(tǒng)的“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采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才能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培養(yǎng)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行為習慣和個性發(fā)展的公民。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教學方法;創(chuàng)設情境;實踐活動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為核心、促進學生社會性發(fā)展的綜合課程。其宗旨是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品德,初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為學生認識社會,積極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公民奠定基礎。本課程與學生的生活密切聯(lián)系,以提升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為主要目標。為此,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是促成品德與社會課程高效學習最有效的方法。《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頒布以來,筆者通過認真學習,采用貼近學生學情、學校具體情況的教學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一、真情點燃激情,以情激趣
真情可以感染,激情可以傳遞。課堂教學只有真正撥動學生心靈深處的那根心弦,才能觸動學生的靈魂,才能使學生真正融入課堂,形成高效的課堂。教學伊始,教師必須首先入情入境,真情流露,抓住切入點,引導學生入境,以真情來點燃學生的激情,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站起來的中國人》一課,教師就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真情,點燃學生的激情。從“東亞病夫”到相約2008,首先,教師可以用深沉的語言,講述在舊中國由于政府腐敗無能,中國人被譏笑為“東亞病夫”,在奧運會上,中國得到的不是榮譽,而是令人痛苦的屈辱和譏笑。然后,教師用激昂的語言講述新中國成立以來,國人所取得的成績,尤其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通過教師真情的講述,以此來點燃學生的愛國激情,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創(chuàng)設情境,角色體驗,引起共鳴
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的基礎。教學中,教師應根據(jù)學生已有的經(jīng)驗創(chuàng)設情境,進行角色體驗。通過一篇故事完整、情節(jié)生動、富有深刻教育意義的課文,讓學生編寫課本劇,進行角色扮演,表演整個故事情節(jié)。這樣不僅能深刻領會課文的思想內涵,更能使學生增強參與的意識,明確社會責任,增強責任感。
例如,《學會拒絕》一課,“吸毒一口,落入虎口”一目,可以編寫課本劇“拒絕毒品”,讓學生通過角色體驗,積極參與,深刻體會到毒品帶給個人、家庭以及社會的巨大危害,從而樹立遠離毒品、同販毒分子作斗爭的意識。
又如,在教學《家鄉(xiāng)的美景 家鄉(xiāng)的人》一課時,我們可以編寫“我是小導游”的情景劇,讓來自不同地方的學生,將自己當成一名小導游,介紹家鄉(xiāng)的風景名勝、文物古跡以及美麗的傳說和故事,從而豐富學生的閱歷,增強探究知識的興趣,樹立保護文物古跡的社會責任感。
三、開展實踐,知行結合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強調要“知行合一”。他認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城?!逼返抡n要做到的就是課堂知理,課外知行。在教學中,除了要注重課堂教學之外,還應該抓住各種教學機會,開展課外實踐活動,真正做到知行統(tǒng)一,從而使學生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認識和道德判斷能力。
例如,《我們的國寶》一課中,主要講述了中國的許多文物古跡,其中許多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教學中,我們除了要在課堂中講述之外,還可以抓住各種教學機會,引導學生參與實踐,如參觀文物古跡、博物館、紀念館等,通過實際參與,身臨其境地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國人的聰明智慧,從而樹立熱愛中華文化和保護文化遺產的意識。
又如,在教學《生活中的各行各業(yè)》一課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農村去,或者參觀家鄉(xiāng)的工廠,實際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體會勞動的過程,感受勞動的艱辛,激發(fā)學生對勞動的熱愛與尊重。同時,在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合理開發(fā),有效利用課程資源
充分開發(fā)、有效利用課程資源,對于豐富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課程內容,增強課程的開放性和教學活力具有重要意義。
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的資源是豐富的,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教學中我們可以隨心所欲地使用任何教學資源。在教學中,我們一定要從學情、學校以及當?shù)氐膶嶋H情況出發(fā),一切為教學服務,做到與教學實際相結合。除了利用好各種參考資料、教學工具、影像資料、教學軟件圖書館等等之外,我們還要積極開發(fā)課外資源,如紀念館、商店、博物館、公園、少年兒童活動中心、校外教育基地、文化體育場館以及區(qū)域自然景物、人文景觀等。另外,在開發(fā)和利用課程資源的過程中,還要重視利用網(wǎng)絡、電視、報紙、廣播、雜志等多種信息媒體。
總之,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已經(jīng)與課改的要求越來越格格不入,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創(chuàng)新,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通過創(chuàng)設豐富的、直觀的、靈活的、開放的學習形式,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增強品德與社會課堂的實效性。
(作者單位 遼寧省盤錦市遼河油田基礎管理中心曙光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