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中,有學生直接去記那些前人得出的結論或提供的答案,這種做法是舍本求末,對學生的學習百害而無一利。沒有過程的結果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樣學生對自己所學知識的來龍去脈并不清晰,就沒有能力開發(fā)和完善自己的學習策略,更談不上靈活運用了,更不必說發(fā)展自我、完善自我了。只有學會了方法,掌握了技能,學生才能靈活運用于實踐,并在運用中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下面我就談一談我在教學中的一些策略。
一、動手實踐,知識生成
小學生年齡小,抽象思維能力弱,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和創(chuàng)造各種條件,調動各種感觀參與實踐,同時教給學生操作的方法,讓學生通過觀察、測量、拼擺、畫圖、實驗等操作,激發(fā)學生的思考,從中發(fā)現數學知識、掌握數學知識。比如在“分數的性質”的教學中探討二分之一、四分之二、八分之四的大小時,我鼓勵學生用畫一畫、剪一剪、比一比的方法,通過實踐直觀地得出結論。這樣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把靜態(tài)的知識轉化為動態(tài)的求知過程,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不僅激發(fā)了他們學習的興趣,順應了他們好奇、好動的特點,而且豐富了他們的感性認識,深刻掌握了數學知識,培養(yǎng)了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
二、合作交流,探索問題
作為新課標積極倡導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的小組合作,在學習形式上成為有別于傳統(tǒng)教學的一個最明顯的特征。它能有效地彌補一個教師難以面向眾多有差異學生的教學不足,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意識與集體意識。
大多數教師最擔心的是課堂教學一放就亂:教室里滿是說話的聲音,你說你的,我說我的,誰也不知道別人在說什么;或者只有幾個優(yōu)等生在唱“獨角戲”,其余的人只是當看客;甚至有個別調皮的學生把小組討論當作課堂中難得的“休閑娛樂”的時機。于是課堂上要么教師收得很緊,牢牢地控制著課堂;要么放一放趕緊就收,形成一收就死、一放就亂的現象。這是因為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任務不具體,所選內容不開放。因此小組合作之前必須有教師提出明確的教學目標、具體的學習任務、開放性的問題,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會達到“動而活”的效果。如在教學“認識100”時,課前讓學生準備好各種種子(玉米種子、小麥種子、絲瓜子等等)。上課時,首先提出學習任務: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數一數100到底有多少?并及時進行德育教育:課后把自己帶來的糧食一粒不丟、全部帶回家,培養(yǎng)學生愛惜糧食的品質。小組合作后,讓學生交流數數的方法并且數一數,從而使學生體會到數學方法的多樣性。
(作者單位 河北省保定市蠡縣園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