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欣賞作為精神消費,它與物質消費有著本質的不同。面對著藝術作品,欣賞者在接受美的信息的同時,欣賞者還通過想象、聯(lián)想、通感、移情等思維和感受,將自己所具有的文化知識、主觀情感、人生態(tài)度、社會理想、審美情趣、藝術修養(yǎng)、生活經歷滲透到藝術作品中,去豐富和補充藝術創(chuàng)造。由于欣賞者所處的時代、階級地位不盡相同,各人的生活經歷、審美經驗、情趣也有所差異,因此,藝術欣賞的審美結果是有差異的。
一、這種差異性因人不同而不同
一方面,在現(xiàn)實生活中,由于性格、年齡、出身、修養(yǎng)、文化、情趣各不相同,所以,藝術欣賞的審美結果也存在著差異性。比如,有人愛李白、李賀詩風的浪漫奔放;有人愛杜甫、白居易詩風的現(xiàn)實質樸。有人狂迷于現(xiàn)代通俗音樂,有人則沉醉在古典高雅音樂之中,即使是同一個藝術對象,由于欣賞者欣賞的角度方法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審美結果。意大利達·芬奇的名作《蒙娜麗莎》,有人覺得她溫文爾雅,引人遐想;有人覺得她強作歡顏,內含愁緒;有人覺得她高深難測。美術史家說她是理想化的典型,莞爾一笑是美的永恒象征。歷史學家說她的笑包含了希望和生機,是當時新興資產階級的寫照。理論家則指出達·芬奇玩了把戲,背景透視不一,五官界限模糊,使觀眾目光游移不定。另一方面,同一個欣賞者由于境遇不同,心情不同,閱歷、經歷發(fā)生變化等原因,一生中每個時期的欣賞趣味都會產生差異。孩提時聽大人講《西游記》中孫悟空的故事,也希望自己有呼風喚雨的七十二般變化的本領。長大后再讀《西游記》原著,兒時的感覺全沒了,從書中領略到的不再是神奇的刺激,而從孫悟空的形象、故事中悟到了勇敢、機智、靈巧、堅毅等人性化的品質。
二、這種差異性因民族不同而不同
在東南亞地區(qū)喜歡的圖案是象,新加坡喜歡雙喜圖案,伊朗喜愛獅,伊斯蘭地區(qū)忌豬,英國忌象等,各民族藝術欣賞趣味有很大差異。然而正是這種差異性造成了藝術創(chuàng)造和藝術欣賞的鮮明的區(qū)域風格和民族風格。
三、這種差異性因時代不同而不同
如果將魏晉南北朝、初唐和盛唐的菩薩像作一個比較,就會有趣地發(fā)現(xiàn),北魏時期的菩薩像往往消瘦,長臉細頸,眉清目秀,顯露出一派不食人間煙火的超凡脫俗的形象。而盛唐時期,菩薩像大多是安穩(wěn)地站立著,體態(tài)肥碩豐滿,慈祥和藹。出現(xiàn)這種差異的原因是什么呢?這是時代變遷的結果。
在中國工藝美術裝飾紋樣發(fā)展的過程中可以看到,事易時移,紋樣變化類型迵異。在原始社會,人們共同勞動,共同生活中懂得了集體的力量。為了共同利益,人們產生了圖騰崇拜。圖騰標志的簡化又表現(xiàn)為魚紋、鳥紋、人形紋的簡化、幾何化、抽象化,這就形成了一陶器上常見的“表號型”的紋樣形式。到了商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奴隸主為顯示權威的不可動搖,鑄鼎以威震四方。想象的人獸合體、神獸合體的神獸紋、鳳鳥紋、神龍紋等的出現(xiàn),構成了青銅器上常見的“象征型”紋樣形式。到了東漢至魏晉南北朝,世道混亂,民不聊生。于是消極出世思想流行,成仙得道或遁入空門盛行。由于宗教上的“四神”“仙人”“博山”“神獸”的出現(xiàn),構成了“宗教型”紋樣形式的張揚。及至唐宋元時期,經濟繁榮,唐詩宋詞元曲等文學形式大興,影響到工藝美術,又出現(xiàn)了詩情畫意情節(jié)性強的“文學型”紋樣形式。時代走到明清時期,世道升平,人們追求美好生活,希冀圖必有意、意必吉祥,所以“寓意型”的吉祥紋樣形式又占了主要地位??梢?,隨著時代的改變,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的審美再創(chuàng)造也是不同的。
四、這種差異性因階級不同而不同
如,岳飛是我國有名的民族英雄,“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睔v朝歷代表現(xiàn)岳飛的文學作品有許多,然而觀眾對這些藝術品的欣賞點卻不同。人民大眾贊賞的是岳飛抗擊外來侵略的民族主義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而封建社會的衛(wèi)道士們欣賞的則是岳飛忠于帝王的愚忠精神。藝術欣賞的階級差異可見一斑。
(作者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qū)包頭服務管理職業(yè)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