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在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上存在著無法與舊知識聯(lián)系、無法應用到實際生活中等問題。其原因是師生沒有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學生沒有建立科學思維。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提高師生對遷移能力重要性的認識,建立相應的評價制度,培養(yǎng)學生科學思維等多種有效手段。
關鍵詞:小學科學;遷移能力;有效提高
“學習遷移”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它廣泛地存在于知識、技能、態(tài)度和行為規(guī)范的學習中。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溫故而知新”的教育思想。而在當今這個需要多面型、復合型、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時代,挖掘并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讓學生能把科學知識與科學知識之間、科學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聯(lián)系起來,成為教師教學的當務之急。在科學教學中要真正做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一、培養(yǎng)學生學習遷移能力存在的問題
在日常的教學中經常會聽到一些教師抱怨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差,剛學過的知識,變一個說法或者換一個情景就又不會了,這說明學生的學習遷移能力較弱。教師在抱怨的同時,也應該去好好找找原因,到底是什么問題導致了今天的這種現(xiàn)象和局面?
1.學生沒有認識到知識的本質含義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新課改的深入,大部分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能夠擺脫以往以教師和課本為中心的思想,做到以學生為中心,根據學情恰當合理地選擇、利用和重組教材內容,使知識結構更符合學生的認知邏輯,知識與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更緊密,類比更頻繁,更能被學生接受和理解,從而使學生認識到知識的本質含義,找到知識之間的共同要素,為知識的遷移打下基礎。但也有一些教師在對教材的處理上走進了“誤區(qū)”,把教學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為學生提供精美的材料上,重視的是表面上熱熱鬧鬧的課堂,而忽略了對科學知識本質的挖掘,導致學生的知識淺表化,更談不上運用和遷移知識。
2.新知識不能建立在舊知識的基礎上學習
相較于語文、數學這樣的主課,科學課的課時較少,三至六年級平均每周兩節(jié),一至二年級平均每周一節(jié),這樣少的課時就造成了兩次課之間的時間間隔大,從而使得學生對上節(jié)課學的舊知識已經開始處于模糊狀態(tài)。所以,教師在講新知識的時候,往往要從“零”講起。根據有意義的學習理論,一切新的有意義的學習都是在原有的學習基礎上產生的,學習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知識的積累過程,也是一個知識不斷被同化的遷移過程。這一方面給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壓力增大了很多,另一方面證實了學生當初在學習知識后再現(xiàn)的機會不多,所學的知識未能上升到運用的階段,無法真正意義上實現(xiàn)知識的縱向遷移與轉化。
3.學習的科學知識無法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隨著新課改的發(fā)展,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更多的教學重心放到了教學過程上,更加關注的是學生在活動中的參與程度、課堂中的“熱鬧”程度,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科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這樣就會造成學生所學的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脫離,教師只教會了學生這個知識的意思,而沒有教學生如何去運用這個知識,學生的知識橫向遷移能力也隨之變弱。只有能在新的情境中靈活地運用這些知識或方法來解決新的問題,也就實現(xiàn)了學習的橫向遷移,這樣學到的知識才有意義。
總之,在培養(yǎng)學生遷移能力的問題上,面臨的問題很多,主要有:教師對教材的解讀不夠深入,舊知識再現(xiàn)的概率很低,科學知識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的程度不夠緊密。其中教師對教材的解讀是否深入會直接影響和定知識再現(xiàn)的概率以及科學知識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的緊密程度,所以教師對教材的解讀是否到位是關鍵。
二、對學生遷移能力欠缺的思考
雖然說教師對教材的解讀是能否培養(yǎng)和提高孩子遷移能力的重要基礎,但是任何一個問題的產生都不是由單一原因導致的,應該多角度、辯證地去看問題,所以其他原因對此問題的形成同樣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1.師生沒有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
一名合格的科學課程教師,不僅要精通有關科學的事實、概念、原理、理論等,更重要的是要有關于一個科學的完整的課程知識結構體系,即最終在頭腦中形成的應該是打破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學科界限的知識網絡。目前,不要說形成打破多學科界限的知識網絡,很多教師甚至沒有在科學體系中準確地把握住科學知識體系,特別是一些年輕教師,剛畢業(yè)從事教學工作,對課本并不熟悉,自己還沒有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更談不上培養(yǎng)學生在新舊知識間的聯(lián)系。這樣,也就無法培養(yǎng)學生在學習上的遷移能力,只有教師從自身做起,加強重視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提高對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的重視,才能使學生在知識的運用上更加融會貫通、得心
應手。
2.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沒有注重與實際生活相聯(lián)系
備課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只有把課堂外的教學資源與書本上的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算是完整的備課。而實際生活中的例子是與學生聯(lián)系最為密切的,也是學生最感興趣的,所以選取生活中的素材作為教學資源,應該是教師備課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但是目前,很多教師沒有在備課過程中做到把課堂中的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lián)系,忽略了生活中的案例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神奇效果,使得學生沒有認識和理解知識的本質含義。
3.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
即便是找到了知識上的共同要素,了解了知識的本質特征,也不一定就能實現(xiàn)知識有效的遷移。班級授課制不得不面臨一個問題就是,學生的個體差異很大,有的學生可以很快、很輕松地實現(xiàn)遷移,而有的學生則表現(xiàn)得相當困難。個體差異的形成和生理、心理、學習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家庭環(huán)境等有著很大的關系,主要表現(xiàn)在認知基礎、情感準備及學習能力等方面。班上那么多學生,有的學生較為靈活,與生俱來知識遷移能力就較強,有的相對會差一些,這便是差異。那么,怎樣去處理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呢?這就需要教師去正確引導學生。
4.學生沒有形成科學思維
遷移能力的欠缺并不局限于科學知識,還有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力上的遷移往往比知識更為重要。在科學課上,從最開始的預測到學生探究,再到最后的得出結論,似乎確實是遵循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樣一個過程,但學生只是在這種“熱熱鬧鬧”的過程中走馬觀花,并沒有對其有一個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僅僅停留在表面上,所以更談不上掌握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科學的思維,實現(xiàn)知識和能力上的遷移。
由此可以看出,學生遷移能力的欠缺并不是由單一的因素造成的,存在師生知識體系不完善的原因。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沒有與實際生活相聯(lián)系,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學生沒有形成科學思維等多方面的因素,但是可以看出教師在這一問題中占據著主導地位。
三、培養(yǎng)學生遷移能力的一點建議
新課程的理念是從使學生“學會知識”到學生“學會學習”的一個轉變,要想使學生“學會學習”,即有良好的學習遷移能力,應該首先解決認識問題,然后建立相應的制度,最后拿出具體的措施。建議如下:
1.把提高學生學習的遷移能力作為頭等大事
提高學生學習的遷移能力可以說已經成為學生“學得更好”的基石。凡是具有創(chuàng)造才能的人,大都有一種在事物最不相像的地方捕捉到最朦朧的相似線索或共同要素,并拿來加以應用的能力。但是大部分學生難以自主地找到知識間的共同要素,所以教師只有先從意識上關注學生的遷移能力,再仔細研讀教材文本,充分、全面地挖掘教材內涵,找出知識的本質特征,才能使學生把知識從感性認識升華到理性認識,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知識遷移。由于遷移是一種心理現(xiàn)象,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學生學習知識時所處的學習環(huán)境和學生對教師與其他學生的態(tài)度都影響著學習遷移的產生。所以面對不同智力水平的學生,教師要注重學生在認知學習上的個體差異,培養(yǎng)孩子的發(fā)散思維,以便做到有教無類,更好地去關注那些在個體差異中處于不利位置的學生。
2.在評價中量化學生的遷移能力
科學的評價,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激勵教師的進取,推動科學教育蓬勃發(fā)展。學生的遷移能力也一樣,在評價的促進下才能讓學生在過程中不斷地體會進步與成功,才能開展得更好。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把學生的遷移能力量化到評價中去。每節(jié)課的知識學完之后,要實行課課練,考查學生的橫向遷移水平;課堂中要引導學生尋找知識與知識間的聯(lián)系,并對思維活躍、縱向遷移能力較強的學生進行及時的評價,讓學生能夠感覺到自己是被認可的,其他學生也會耳濡目染地效仿著去做。這樣,學生在評價中才能感知遷移能力的重要性,并一步一步地提高。
3.向學生滲透科學思想
想要在提高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的基礎上,擴大遷移能力的成效,這就需要向學生滲透科學思想。在教學中教師應先讓學生自主提出想要研究的問題,隨之建立假設,然后引導學生進行實驗設計、小組討論,在討論中明確怎樣實驗、如何分工、應注意什么。教師應走到每個小組中去,師生共同探究,給予及時的指導。最后由學生代表表達出組內的看法,進行各組之間的交流學習、互相評價,對于有分歧的觀點組織爭辯式的討論。在這整個過程之中,學生學會了合作,體會到了解決困難后的歡愉,感受到了分享的快樂。能力的提升可以使學生遷移到其他學科的學習甚至是生活中,收益頗多。
由此可以看到,想要提高學生的遷移能力,可以通過加強師生對遷移能力重要性的認識、建立相應的評價制度、培養(yǎng)學生科學思維等多種手段。但這一切都需要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完成,這樣學生才能真正的會學習、高效學習。
綜上所述,提高學生的遷移能力已經成為所有教師教學中不可缺少的必要環(huán)節(jié),只有把培養(yǎng)遷移能力納入課堂的三維目標中去,作為一項長期的系統(tǒng)工程,堅持不懈地開展下去,才能使其做到真正有效地發(fā)展和提高。
參考文獻:
[1]許傳利.生物學復習課中學生遷移能力的培養(yǎng)[J].生物學教學,1997(03):16-17.
[2]仲小敏.論科學課程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挑戰(zhàn)與發(fā)展[J].人教期刊,2005(08):81-85.
[3]李俊杰.體育教學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A].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04(03):112-113.
[4]李進起.小學科學與語文的跨學科教學策略[OL].http://www.docin.com/p-256271078.html.
[5]李林.小學數學遷移能力培養(yǎng)的思考[J].學生之友:小學版,2012(12):54.
[6]王丹萍.初中音樂新課程應引入本土音樂的教學[J].啟迪與智慧,2012(11):57.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京外國語學校仙林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