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寫作是學生英語學習綜合能力的體現(xiàn),對于初中學生來說用英語寫作是很困難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教給學生寫作的方法技巧,使之減少障礙,增強信心。在初中英語寫作教學中,可鼓勵學生進行仿寫,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應給予不同的指導,從而實現(xiàn)由仿寫到自我創(chuàng)新的轉變。
關鍵詞:英語寫作;仿寫;創(chuàng)新
一、引言
《新課標》從應用的角度出發(fā)進一步提高了對初中學生寫作能力的要求,新增的內容要求學生能仿照學過的題材或話題,利用所給的范例寫簡單的書信、便條、通知等;能按要求轉述所聽、所讀的簡單內容;能為圖片提供簡單的文字說明并能表達自己的觀點。但令人遺憾的是,當前初中學生的英語寫作水平不盡人意,提高初中生寫作能力已成為英語教學亟待解決的難題。
二、初中英語平時寫作訓練的問題
1.只求速度,不求質量
教師布置的寫作任務或以單元為周期,或每周一篇,基本上都讓學生在課外完成,之前缺乏必要的寫作指導;寫完后又因為批改任務重,往往只求速度不求質量,不能詳細地對每個學生進行反饋,以至于盡管一學期內學生寫了很多作文,但提高不明顯。
2.漢語思維,中式英語
在平時英語的學習中,中國學生在學英語時受漢語的影響,習慣于用漢語思維,他們的作文中難免帶有漢語的痕跡,在初三學生的作文中常見的類似痕跡如there be 句型的亂用:there has a tree 等。出現(xiàn)類似錯誤想必是在句型操練中缺少實際意義的緣故。
3.重聽說,輕讀寫
在平時的教學往往只側重于對學生聽、說的訓練,尤其對每單元最后一課的寫作練習只是一帶而過;同時,由于批閱量大,費時多,即使學生寫了老師也難以全批全改,只是輕描淡寫地注上一兩句批語,劃上一個作文等級,這很難引起學生的共鳴;甚至有的老師遇到寫作部分干脆不要求學生做,長此以往,學生失去了幾乎所有的寫作機會。
三、改進初中英語寫作訓練的幾點建議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初中英語寫作訓練的主要目的是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為此,作者提出以下幾點改進初中英語寫作訓練的建議:
1.根據(jù)文體結構規(guī)律去寫作
仿寫是模仿范文進行寫作的一種練習方式,更是農村初中生練習寫作的一種有效方法?!俺弊魑氖窃谀X子中積累材料,而“模仿”作文則是對命題作文的有效過渡方式。在模仿寫作文時,可以從以下三點入手:
(1)模仿開頭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開頭可以吸引讀者。
(2)模仿過渡
要使文章讀起來朗朗上口,一氣呵成,就要有好的過度,以便文章保持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緊密連貫。
(3)模仿結尾
一段好的結尾,能揭示文章主旨,深化主題,讓人回味無窮,在文章中起著舉足輕重畫龍點睛的作用。
以上可以通過研讀與模仿讓學生先了解和學習文章體裁的結構特點和語言特色,強化學生的寫作意識和語篇結構。
2.根據(jù)評價標準去寫作
近幾年一篇好作文評價標準不再局限于語言點是否齊全,格式是否正確,行文是否連貫,而是向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語言表達要地道,句子結構要合理,文章要更加通順,學生應具有較高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等。而教材是學生首先接觸到且是最主要的教學素材,同時也是語言現(xiàn)象的展示廳、書面表達素材的集散地。因此,筆者認為,要引導學生根據(jù)寫作評價標準去寫作,養(yǎng)成英語寫作的良好規(guī)范。
3.用真情寫作
要鼓勵創(chuàng)新,但又不求全責備。仿寫是對課文或范文的寫作構思、篇章結構、情景場景、表達方式、遣詞造句所體現(xiàn)的風格、形式進行模仿。它是寫作訓練初級階段運用的寫作方法,自然要受所模仿的課文和范文的文風影響,但又不能拘泥于原文,受其條條框框束縛。
正因為如此,教師更應該鼓勵學生在對原作進行模仿時大膽突破,甚至標新立異。寫作的內容必須是自己體驗過的、熟悉的、能夠喚起情感的內容。記事,就要寫出細節(jié)以及自己的真實感受;狀物,就要寫出事物具有怎樣的特點等等。豐富的社會生活也是取之不盡的寫作源泉,英語教師要讓學生把眼光投向廣闊的天地,把神經的根須伸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教會學生在生活中做有心人,抓住有特點的、有意義的、感興趣的、新鮮的東西,想一想、理一理,留下一個比較深的印象。
四、結語
總之,初中英語寫作是一種基礎知識的內化和輸出的過程,是一種綜合能力的訓練,是學生大量積攢信息、素材的過程,也是學生對現(xiàn)實、人生的體驗和感悟的表達。教師應根據(jù)新課標的要求,加強詞匯、語法等基礎知識在寫作中的運用,突出語篇寫作能力培養(yǎng),加強對學生寫作技巧和策略的指導,重視模仿寫作和各種體裁寫作的訓練,堅持不懈。只要教師指導得法,學生持之以恒地訓練,就不難達到新課程標準所要求的使學生獲得初步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參考文獻:
李英,黃艷明.英語新課程教學設計[M].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 浙江省溫州市泰順育才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