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創(chuàng)造各種條件,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在學習活動中不斷地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獲得認知,悟到方法,發(fā)展能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問題情境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fā),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讓學生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和發(fā)展過程。當前,農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無效、低效的情境,課堂教學效益難以提高,因此,開展創(chuàng)設有效情境的研究是改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教學策略,是提高教學質量、減輕學生過重課業(yè)負擔的重要舉措。下面就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開展有效數學學習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自己發(fā)現問題
課堂教學是師生雙邊活動的過程,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關鍵,也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情境、積極引導學生最大限度的參與。在教學過程中,問題情境的形成不是自發(fā)的,而是教師為把學生引入積極的思維狀態(tài)而有目的的設置。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這一課時,一上課,我就啟發(fā)學生到生活中去尋找圓,然后用設疑的方法提出:有些物體可以根據人為的需要而改變形狀,比如鐘面,它既可以是圓的,也可以是橢圓和正方形的,然后讓學生想象,如果車輪也做成正方形的,行嗎?學生會認為正方形有棱角,車子行進時會顛簸,我馬上追問:橢圓形沒有棱角,那么,車輪能做成橢圓形的嗎?引起學生的爭論,然后通過電腦演示驗證,緊接著提出“車輪為什么一定要做成圓形的”,這樣,把學生引入一種“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教學情境中,同時導出課題。這樣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帶著希望解決問題的渴求,投入到探索活動中去,有的放矢地進行操作實踐,去體驗學習的樂趣,從而獲得真正的學習的方法和能力,學習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這里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有趣、有用、可操作、可探索的數學問題情景,使他們有興趣的走進數學奇景,培養(yǎng)他們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敏銳地發(fā)現數學問題的能力,這是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開端。
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自主解決問題
學習是從認識到問題開始的,在遇到問題時,兒童總是把自己當成探索者、研究者、發(fā)現者。開放的問題情境能使他們的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發(fā)揮,促進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解決問題。在數學教學中,給學生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有助于學生實現原有認知結構對新知識的同化和順應,使原有認知結構得到補充和完善。只有在問題情境中,才能激發(fā)起學生主動地將新舊知識發(fā)生相互聯系V8LFYyR75psQHwp4vz46Hw==,相互比較,主動調動原有認知結構中能解決新問題的那部分知識,并將其重組、建構,找到適應新的問題情境下解決問題的數學思想方法,進而開展有效學習。比如教學“圓的周長計算”時,我出示圓形教具,問:“如何測量我手中的圓的周長?”學生觀察思考得出,把圓形教具在直尺上滾動一周測得周長。接著,我用多媒體出示一口水井,又問:“要測量這口水井的周長,能把它搬起來滾動一周,測出周長嗎?”學生苦苦思索得出:用卷尺繞井沿一周量出周長。我再演示:繩子一端系紅色小球,手執(zhí)另一端甩動小球,小球軌跡成一圓。問:“此圓的周長能用剛才方法測量嗎?”學生冥思苦想,仍感疑惑不得其法,求知欲望異常強烈……創(chuàng)設這樣一個“問題情境”,適時呈現妙趣橫生的感性材料,引導探究,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真正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從而自覺地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三、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自主應用問題
數學知識不僅來源于實際生活,也應服務于實際生活,在教學中要注意增強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因此,在教學時要創(chuàng)設情境,以幫助學生溝通教學與實際問題的聯系。如學習了百分數應用題后,可以編這樣的題目:(1)小英把積攢的零用錢120元從2011年10月1日開始在儲蓄所存定期一年,那么到2012年10月1日,她可以得到多少元?這樣的問題,新鮮有趣,與生活貼近,易引起學生的興趣。他們會自覺地到銀行去了解利率、利息等知識,并與百分數知識相聯系。通過學習思考、調查訪問、實際計算,學生不僅學會了數學知識,而且還了解到一些金融知識。從而增長見識,培養(yǎng)了在實際生活中應用數學的能力。
數學來源于生活,只要我們能緊密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從現實生活中發(fā)現數學問題,就會使學生產生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問題意識,從而把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愉悅地接受教學。
參考文獻:
[1]走進新課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06.
[2]教育學:情境與原理.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06.
[3]數學新課程標準解讀.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04.
(作者單位 福建省永安市燕北街道益口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