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動”是指教師在準確把握教材和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根據(jù)課上學情及學生暴露的問題,及時調整教路,進行二次備課的應對策略。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生生、師生互動等多種形式進行學習,最終達到“先學后教,以學定教,整體優(yōu)化”的目的。那么,如何打造“靈動課堂”,讓語文課堂充滿活力,從而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呢?
一、以學定教,順學而導——實現(xiàn)課堂“靈動”的靈魂
“以學定教,順學而導”是靈動課堂的靈魂。教學只有研究學生,相信學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的學習過程變成自我建構、自我生成的過程,課堂才能演繹精彩,勃發(fā)靈動。否則,我們的教學就是教師自說自畫的表演,就是對學生個體生命的消磨。因此,在備課前先去了解學生,分析學情。在備課中不時問自己:學生迫切需要解決什么問題?學生會對哪些問題感興趣?學生有沒有研究這些問題的能力……這樣的教學才會有的放矢,靈動高效。
請看特級教師盛新鳳老師順學而導的精彩教學片斷:
課始,盛老師對《盧溝橋的獅子》課文第二段描寫獅子形態(tài)各異的句子進行朗讀指導。后排一個男孩子自告奮勇站起來,用大嗓門喊道:“我什么都不要讀,我就讀懂了這個省略號。”哎呀,真是半路殺出個程咬金!不睬他吧,這堂課就留下明顯的破綻。只見盛老師用欣賞的眼光注視著他,說:“果然是個與眾不同的孩子,就請你說說對省略號的理解吧?!边@下他可來勁了,他說從省略號中讀出了許許多多形態(tài)各異的獅子。盛老師順勢誘導:“你們能想象出,在美麗祥和的氣氛中,還有哪些獅子,它們會怎么玩,怎么鬧呢?”這下孩子們精彩的語言伴隨著豐富的想象一起迸發(fā):有的獅子趴在母獅子背上,好像在幫媽媽捉虱子;有的仰著頭,在欣賞藍天白云;有的相互抱在一起,在搶球玩……盛老師讓學生把這些精彩的語言添加到課文中,再去感受獅子的形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學生們由衷地感受到:這么多的獅子,每一尊都是精美的藝術品?。」糯鷦趧尤嗣窨烧媪瞬黄鸢。≌n堂在孩子的精彩中生成了精彩!
盛老師臨時對自己的教學預設進行“改道”,并順學而導,使課堂出現(xiàn)了“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境,課堂靈動無痕。
二、方法多樣,方式多元——實現(xiàn)課堂“靈動”的關鍵
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開展學習則是實現(xiàn)靈動課堂的關鍵。學生的認知差異必然給課堂學習內容的確定帶來不同。因此,我們應根據(jù)學生特點,允許不同層次的學生在總學習內容的框架內選擇符合自身發(fā)展實際的學習方法。這樣可以讓“后進生”吃得下、中等生吃得飽、優(yōu)等生吃得好,來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發(fā)展的需要。
如《船長》一課的教學片段:
師:同學們,想一想,船長在船沉之前能自救嗎?
(生分正方和反方自由辯論……)
師:“真理越辯越明”,文章的主題越辯越清。大家在辯論中充滿了智慧,想一想,你是怎樣來辯駁對方的呢?
生1:我根據(jù)當時情境,大膽推測沉船時會產(chǎn)生巨大漩渦,如電影中泰坦尼克號沉沒時就是這樣的。
生2:我是聯(lián)系上下文,從事情發(fā)展的全過程,從船長的種種表現(xiàn)來認識他的偉大之處的。
生3:我抓住文章的詞句細細揣摩,特別是描寫主人公的動作和語言的那些詞句。
師:大家講得好。你們今天辯論時運用的思維策略就是學習語文的好方法,希望大家今后能自覺地運用。
上述片段中,教師的隨性引導,將學生帶入了深度觸摸文本之境,讓學生智慧的火花不斷碰撞,在思辨之中對生命的理解逐漸清晰;同時在個性化的學習中也習得了語文學習的方法,可謂一舉多得!
多元的學習方式,要求學生從學習的實際出發(fā)根據(jù)自身學習特點,通過多種途徑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學習,可以獨立探究,也可以合作學習,還可以積極參與多邊互動,激勵學生學習,讓課堂充滿活力,從而為學習內容的完成搭建有效的平臺。例如,在讀、議課文的階段,除了采用全班學習的方式,還可以根據(jù)教學需要采用分組學習的方式。一位老師執(zhí)教《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分組解疑時,好幾個組都提出“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這個句子難理解。對此老師未進行講解,而是發(fā)給每位學生一份背景資料,關于魯迅因寫文章抨擊國民黨黑暗統(tǒng)治而屢遭迫害的情況,來幫助學生感悟句子的深刻含義。分組學習結束后,教師又及時引導小組之間開展合作學習,讓小組匯報自己討論的問題后,篩選出幾個主要問題大組共同探索。大家學得興趣盎然,精彩迭起。
三、聚焦“沸點”,整合問題——實現(xiàn)課堂“靈動”的抓手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以主問題的形式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設置課眼,把教學聚焦到“沸點”,是實現(xiàn)課堂靈動的抓手。圍繞課眼——“沸點”,只設置極少幾問,甚至只有一問,然后引導學生由此進入深度思考討論。而教師就像一位放風箏的大師,無論怎樣風云變幻,無論風箏飛得多高多遠,都能應付自如,讓人覺得大有“任憑風浪起,穩(wěn)坐釣魚船”的大將風范。
請看《半截蠟燭》一課的教學片斷:
初讀課文,學生在小組讀書質疑,其中一個小組歸納了三個問題:
1.在這三個回合的周旋里,伯諾德夫人的一家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這半截蠟燭里究竟還藏著什么?
2.為什么杰奎琳能夠獲得成功?
3.文章為什么以半截蠟燭為題?
師:同學們仔細思考一下,這三個問題只要解決了哪一個問題,其他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生1:這三個問題都有重疊的部分,只要解決第一個問題,其他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生2:只要解決“這半截蠟燭里究竟還藏著什么?”這個問題就可以了。
師:大家回答得很好。抓住了主問題來展開學習,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也是一種很好的學習語文的方法,希望在以后的學習中加以運用。
提領而頓,百毛皆順。教師引導學生提煉出教學的主問題,聚焦“沸點”,展開教學,對教學進程和效度的把控游刃有余。
四、內容開放,多維拓展——實現(xiàn)課堂“靈動”的基石
靈動的課堂講究拓展延伸的效度,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既要立足于課堂和課本,更要重視學習內容的多維延伸,實現(xiàn)語文學習的立體化、綜合化和生活化。
1.抓重點詞句多維拓展
學習中,如果只有主問題,而沒有教學細節(jié)的支撐,就只能是內容的粗淺感知或情感的表層觸摸,課就會蒼白無力。只有抓住關鍵性教學細節(jié),課眼才能如泉眼,用語文的甘泉滋潤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如《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的文眼是“了不起”。如何抓住“了不起”展開教學,既要讓學生體會到父親的偉大,還要讓閱讀教學成為一個語言學習的過程?教學中,教師首先讓學生找一找課文中的常人和阿曼達的父親是如何表現(xiàn)的,讓學生通過比較感受父親深愛兒子,信守諾言的精神。接著,讓學生展開想象,在36小時里阿曼達的父親也許顧不上( ),顧不上( ),顧不上( ),甚至連( )都顧不上。他心里反復念叨的一句話是( )。該拓展進一步深化學生對“了不起”的認識。最后讓學生把對父親深深的敬佩之情帶到課文中讀一讀,內化情感。
上述設計抓住“了不起”上串下聯(lián),多維拓展,實現(xiàn)了課堂教學的靈動高效。
2.依課文主題巧妙開發(fā)
語文學習不能僅僅局限于課本,還應課內外結合,拓eQY+WI9YLN3VTLD64SzwrHvuNhxTclo2pG6XtP3e8YU=展內容,深化中心。但拓展應該要立足于文本,根據(jù)教學需要深入地挖掘文本隱藏的資源。
如《番茄太陽》一課的拓展延伸設計:
(1)請朗讀課文第六自然段:“如果不是盲童,明明挺漂亮的:烏黑的頭發(fā),象牙色的皮膚,精致的眉和下巴,笑起來像個天使。看著她,讓人隱隱心疼。”
作者在灰暗無比的心情下,看到這樣一個明明,現(xiàn)在,她的心中有了這輪“番茄太陽”,如果她再看到明明,會是怎樣的?誰來把第六小節(jié)改一改?
(2)同學們,明明長大了,如果她失去了雙腿,還會微笑嗎?那會是怎樣的笑?用你的筆描繪一番吧!
(3)讀讀衛(wèi)宣利阿姨的《流淚的月餅》,再一次走進作者,讀完后把你的感受與同學和父母分享。
上例中的教師通過準確挖掘文本中隱藏的資源,引領學生“改課文”“想結果”“寫感受”“讀作品”的拓展方式,把孩子的思維引向深入,實現(xiàn)了語文學習的綜合化、立體化和生活化。
靈動的課堂需要教師高度重視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依據(jù)文本多維拓展,使感悟更深刻,使內容更豐滿,讓語文課堂綻放活力。
(責編 張亞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