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對中國汽車消費者來說是一個不能平靜的年份。繼大眾汽車宣布DSG雙離合變速箱召回,江淮汽車生銹門,奧迪、寶馬、奔馳三家豪車公司使用瀝青阻尼片,北京現代使用鐵皮油箱之后,更多更嚴重的汽車問題接踵而至。
近日,央視的一項涵蓋在中國車市銷售的32個汽車品牌的調查顯示,許多汽車廠商所生產的汽車產品中含有的強致癌物——多環(huán)芳烴的總量已經超越了國際社會規(guī)定的標準。
各種各樣影響消費者安全、人身健康的汽車問題,讓人震驚,繼而憤怒,最終卻是無奈。到底是誰制造了這么多的汽車殺手?
我們今天看到的種種汽車安全問題,種種危害消費者健康的問題,有些是消費者自己在使用過程中發(fā)現,但有些根本就不是消費者所能感知到的。
如果不是媒體曝光,有多少消費者會認識到,那些給他們帶來極高身份與地位優(yōu)越感的豪車品牌,會使用對人體有危害的材料呢?又有多少消費者知道,自己每天觸摸的方向盤、屁股下的座椅、腦袋后面的頭枕,會含有強致癌物呢?但即便是作為汽車行業(yè)有力監(jiān)督者的媒體,也經常處于自身商業(yè)利益與社會利益的矛盾糾結之中。
大眾汽車DSG問題已經存在多年,2012年“3·15”前后,幾乎所有的媒體出動,炮轟大眾汽車。然而大眾汽車仍然能夠“巋然不動”。直到2013年,中央電視臺的強力介入,大眾汽車才不得不宣布將問題車型召回。
德國的豪車三甲占據了中國豪車市場絕大部分份額,然而其在阻尼片中使用瀝青卻揭開了其國內外雙重標準的黑暗。中國汽車消費者在享受著這些豪車企業(yè)所謂的上帝般服務的同時,卻在被這些豪車產品進行著慢性的健康傷害。
最近一段時期,自主品牌做大做強一直是政府的目標,政府公務用車向自主品牌傾斜就是其中一項力挺自主品牌汽車的重要舉措。但是,一些自主品牌汽車企業(yè)不自重、不自愛、不自強的傷害消費者的做法,又如何讓自主品牌取信于民呢?
也許,有些汽車企業(yè)強調某些所謂的產品問題并沒有違反有關中國汽車生產的相關政策標準,比如《乘用車車內空氣質量標準》就沒有規(guī)定所謂的多環(huán)芳烴的含量限制。固然政策標準有待完善,但是車企如果知道某些物質對于消費者有健康危害卻無視問題的存在,道德良心何在?
中國汽車產業(yè)相關的各種政策確實應該好好進行一下徹底的梳理。中國改革開放之初,壯大汽車產業(yè),增加國民收入是整個汽車產業(yè)的核心。但是今天中國已經踏進了汽車社會的門檻,政策必須要做出根本的轉變。將過去以汽車產業(yè)發(fā)展為核心的政策設計,徹底轉向以汽車消費者為核心的政策設計。
中國汽車產業(yè)固然要繼續(xù)做強,但是這種做強必須不能以犧牲消費者的利益為代價,這種做強必須建立在維護消費者利益為核心的基礎之上。
最讓中國消費者在維護權益時感覺到軟弱無力的根本,還不是政策與標準的不完善,監(jiān)管部門職能的缺失才是所有問題的核心。
讓監(jiān)管者受到監(jiān)管,讓監(jiān)管者受到問責,才能根本杜絕汽車殺手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