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上午抵京后,美國國務卿約翰·克里馬不停蹄地與中國國家主席、國務院總理、國務委員以及外交部長舉行會見,聆聽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構建路徑、贊賞中方對半島局勢“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明確立場、出席中美清潔能源研討會,度過了“極為積極性和有建設性的一天”。
作為諳熟外事的“知華派”,克里顯然被寄予了遠高于其前任的期待。國內某知名時政報紙網站進行的投票顯示,1.4萬個參與網民中有77%即將近1.1萬認為“克里的印象較之希拉里更為友善”。而就在14日傍晚,剛剛抵達東京的克里就在與日本外相會談時再次申明,“釣魚島處于日本有效控制之下,反對任何改變現狀的單方面行動”,與希拉里別無二致。
克里作為國務卿的亞洲首秀,事實上是一周行程的收尾,此前他已訪問了土耳其、以色列、巴基斯坦、英國等地,然后才跨越六七千公里空降東北亞。這一安排也符合克里謀求亞太與中東平衡與兼顧的外交理念。不過,克里短暫的亞太之行無疑算得上是奧巴馬第二任期新班底密集訪問亞太的一場重頭戲。
在3、4月份至少有5位華府關鍵角色光臨亞太。就在中國全國人大閉幕的第三天,新科財長雅克布·盧作為總統(tǒng)特使專程拜訪北京,與中國新領導層接觸。該舉動雖昭示了經貿議題對中美關系的關鍵意義,但由于盧本人極為有限的國際經驗,訪問的象征性更大。但即便如此,預算專家出身的盧還是高調翻出了久違的人民幣匯率議題,呼應了其在國會聽證中認定“人民幣被低估”的言論。與盧前后造訪亞太的還有國防部常務副部長阿什頓·卡特,他在3月17日至21日訪問了日本、韓國、菲律賓以及印尼四國,也是5位高官中唯一一位繞開中國的。卡特在菲期間曾表示,美國在菲律賓的安全根基根深蒂固,美菲“共同肩負著重要的全球責任和地區(qū)責任”,這當然也就是美國加強亞太軍力部署的絕佳理由。
克里之后,常務副國務卿威廉·伯恩斯又于4月22日到29日來訪,訪問國家依次為日本、中國、哈薩克斯坦、韓國以及蒙古。對中日韓的再訪,可被解釋為是對克里訪問成果的細化與落實,而哈、蒙兩國則頗有美國亞太再平衡戰(zhàn)略向腹地延伸的意味。尤其是蒙古,自2007年11月小布什突訪烏蘭巴托、成為首位訪問蒙古的美國總統(tǒng)以來,美蒙關系急速升溫;2012年7月時任國務卿希拉里訪問蒙古,不但再次強調了所謂“第三鄰居”的特殊關系,還贊賞蒙古為“民主典范”,其中地緣政治意圖昭然若揭;此次伯恩斯訪蒙無異于進一步重申與拉攏。而在伯恩斯盤旋于東北亞和中亞之際,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丁·鄧普西訪華,推動中美兩軍關系深化發(fā)展,而網絡安全則是其關切的重要議題。
如此高調而密集的訪問亞太地區(qū)或者說是中國及周邊地區(qū),當然有積極的一面:交流無疑是互相尊重、嘗試建立互信的起點。但硬幣的另一面是,雖然克里、哈格爾等人具有豐富國際經驗、深知武力的有限性、相對務實理性,但國人也切勿對這些美國政治人物抱有太多的空頭期許。再平衡是美國基于國內與國際利益推出的戰(zhàn)略資源的重新整合,是一個長期的難以逆轉的過程,遠不會因為某個職位的人事變動而變化,正所謂“形勢比人強”;而對于這些政治人物而言,即便再務實,也要為美國國家利益服務,至多會少些莽撞和冒進,多些比“巧實力”更甚的“巧上加巧”。密集訪問期間各種動作背后的計算,已然可見一斑。
太平洋足夠大,容得下中美兩國。這就意味著,美國應該接受中國和平發(fā)展成為一個對國際社會具有建設性意義的世界強國,而中國則要尊重美國作為世界強國的適當地位、正當利益與關切。這種新型大國關系的構建,不是簡單讓美國接受概念,而是需要中國不僅在利益交匯處踏實推進合作,更要在外交軍事領域可以見招拆招、化解周邊矛盾。這樣看來,實現關系轉型的一個前提是,做一個真正讓美國尊敬的新興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