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離家,學門手藝。
當我們開始制作當下少年留學者的封面故事時,我倒忍不住想起舊時代的離家少年們。
那些不準備讀書考取功名,也無地可耕的城市貧困家庭的孩子,很多小小年齡被父母送出去當學徒?;?qū)W木匠、或?qū)W中醫(yī)、或?qū)W生意、或?qū)W唱戲……父母送走時,還要與東家或師父簽個生死書,“死生殘疾、貧賤富貴、各安天命,雙方不得告官”。
在沒有良好、低廉公共教育的舊時代,這種求學或職業(yè)教育之路充滿著悲情。一百多年前,清政府外派了第一批留學少年,其中一名孩子叫詹天佑,他的父親也需要給官府簽訂約書: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
雖說也是與父母別離,可無論舊時代的學徒,還是第一批留洋少年,與當下的少年留學生似已千差萬別。
過去數(shù)年,越來越多的中國未成年人走出國門,有的去國外上小學,有的讀中學,然后順理成章地考取當?shù)氐拇髮W。他們的父母多為家庭殷實的商人或中產(chǎn)階層。因為父母的事業(yè)尚在中國,很多少年都是獨自出國,住在寄宿家庭,在陌生的國度度過自己的青春期。
中國重新打開國門后,最初的出國留學者,多是為接受本科或更高級別教育。越高等的教育,能提供的機構越JPeDwEIYJc2U75vo0JQ2+RkaTi023OyYl8AQHRaNnDY=少,求學者跨越千山萬水而來,也屬正常。但為獲得初等甚至基本的未成年人教育,何至要冒著與父母親情的別離,到海外去求?
廣東順德一名教師群發(fā)給家長們的一則短信,或可說明問題。短信中,將若干分數(shù)低于80分的學生指名道姓,“這些連80分不到的都是垃圾成績……51分的更是垃圾中的垃圾。拖了別人的后腿,累街坊?!崩徽f,已不必討伐。為什么考分低,會累街坊,到底拖了誰的后腿?稍微了解中國教育制度的,都會知道,被拖后腿的是老師本人,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分數(shù)不但是學生的命根,更是老師的命根。這則言辭激烈的短信雖屬個案,但背后的邏輯,所有學校都難以逃脫。
不滿中國當下的未成年人教育,是父母忍受別離,將孩子送出國外的最基本的原因。繁重的作業(yè)、擁擠的高考、扭曲的價值觀,讓有能力的父母們下定決心將年幼的孩子送出海外。而近年來新加入的理由,將更多孩子推出國門——在大城市,因為異地高考限制尚未打破,很多原未打算送孩子出國的家庭,不得不未雨綢繆,遠走海外;而被污染的環(huán)境,也成為父母忍受離別的推力之一。
一百多年前,清政府選派了數(shù)十名貧困家庭的少年,出國學習洋務。那時的中國,尚在抗拒現(xiàn)代化的轉型,“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理念注定失敗。在海外的少年們,剪掉了辮子,熱衷起探究洋務背后的政治文化,見此苗頭,清政府將這批少年召后,也召回了挽救這個王朝的一絲可能性,中斷了國家現(xiàn)代化轉型的嘗試。這種轉型,至今仍在進行。不合理的未成年人教育體系,不過是轉型過程中的產(chǎn)物。而轉型過程中的種種不確定性,也催促著一些父母帶著幼子舉家外移。社會之痛傳導到家庭,才有了一個個孩子的出國,他們離開既為了獲得什么,也為了逃離什么。
舊時代的那一種別離,與當下的這一種別離,終究有相似之處。
在父母身邊,在祖國的土地上,讓未成年人接受良好的教育,當是一個現(xiàn)代國家為自己孩子們準備的最好的禮物;也是留在國內(nèi)的人們不容推辭的一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