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有一句諺語:“在水里你看到只是自己的臉,但在酒里你能看到內(nèi)心的花園”。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古埃及人對酒充滿詩意的愛戀。
飲酒在古埃及人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酒類可以殺菌,有助于人們保持身體健康,由大麥釀成的啤酒由于口感清淡,不易醉人又營養(yǎng)豐富,被人們當做是一種很好的食物,修建吉薩金字塔的工人們每天會飲用三四次來補充能量。而葡萄酒則是一種更為珍貴的飲品,一般來說只有上流社會的人們才享受得起,在繪有宴會場面上的古埃及墓室壁畫上可以看到,葡萄酒作為珍貴的飲品提供給客人。宴會上觥籌交錯,貴客們酩酊大醉,東倒西歪,但這在古埃及不是一件稀罕事,因為當時的人們把醉酒當做是一項重要的娛樂活動。
酒是生活必須品
通過無數(shù)的紙莎草畫、陵墓壁畫、陶俑、浮雕,我們在今天仍然可以清楚地看到古埃及人揉制釀造啤酒用的面團、采摘葡萄、儲酒、飲酒以及醒酒的場景。有廣泛的研究證明啤酒的釀造起源于古埃及。古埃及人將水浸泡過的大麥堆積在平整的石板上,使其發(fā)芽,幾天后讓太陽曬干或用柴草烘干。把干麥搗成粉末,放入木桶中,加適量溫水,人在木桶中將麥芽粉踩踏成面團??諝庵械慕湍妇姑鎴F發(fā)酵膨脹后,人工再將它捏成面包狀進行烘烤,使淀粉膠結、蛋白質(zhì)凝固。然后再搗碎,并摻入熱水混合,用篩子或無花果葉過濾,得到麥芽汁。將麥芽汁倒入陶罐中再進行發(fā)酵,還會加入蜂蜜、草藥和香料,釀造成與今天不同的味甜、無泡,更為濃厚的啤酒。
在一天的勞作結束后,人們還喜歡聚在“啤酒屋”中,用麥管作為吸管從陶罐中飲酒,或者將啤酒倒入杯中飲用,解除一天的疲乏。這一場面,想想倒是與今天的酒吧頗為相似。而同時,啤酒還是一劑良藥,在一份公元前1800年的醫(yī)學文獻中記載了700多種處方,其中大約有100條中出現(xiàn)了“啤酒”的字眼。人們也將啤酒作為祭品隨葬,在古埃及的陵墓里有這么一句話:“牛肉、家禽、面包和啤酒,將使他的靈魂得到安息。”
葡萄酒的起源地盡管并非埃及,而是源自于西亞,但是埃及人和西亞的蘇美爾人一樣把葡萄樹視為“生命之樹”,把葡萄酒看做是神靈的恩賜。在埃及神話中,女神伊希斯就是由于吃了葡萄而懷孕,生下了眾神之王荷魯斯。葡萄酒被認為是太陽神的汗液,是荷魯斯神的眼睛。因此,葡萄酒這種神圣的飲料向來被當做是祭品供奉給神靈和死者。由于葡萄酒的顏色與血的顏色相近,因此葡萄酒也代表了生命的再生,在古埃及的各種宗教節(jié)日中,葡萄酒被大量使用,因為人們相信這有助于將今生與來世連接起來,能夠保證法老的再生。與啤酒一樣,葡萄酒也經(jīng)常與其他物質(zhì)搭配入藥。古埃及使用葡萄酒與小麥粥治療消化不良,葡萄酒與鹽治療咳嗽,葡萄酒與蒔蘿減輕疼痛。古埃及的瀉劑由葡萄酒、蜂蜜等構成,而殺蟲劑由葡萄酒、乳香與蜂蜜構成。而葡萄與無花果搭配還可以驅(qū)魔。
葡萄的種植最早集中在埃及的孟菲斯地區(qū),主要為國王所占有,漸漸的,葡萄園的占有者除了國王,還有祭司和大貴族。到了公元前1000年,葡萄園已經(jīng)遍及了埃及的許多地方。古埃及的壁畫中記錄了葡萄酒釀造的全過程。每年的葡萄成熟之時,工人們開始采摘葡萄,采摘者將葡萄從葡萄藤上摘下來,然后放人筐中。其他人則將裝滿葡萄的筐子,頭頂著或者扁擔挑著送到釀酒的地方。然后,工人將成熟的葡萄放人一個圓形大缸中,4—6個人光腳站在大缸中,將葡萄踩碎。在大缸上面搭建有一個橫桿,踩踏者用手抓著。葡萄汁從缸身處的一個孔流入下面的小缸中。在踩踏的過程中,一般都有樂師在演奏音樂和唱歌。踩踏后的葡萄中還殘留有葡萄汁,這就需要進一步榨取這些剩余的葡萄汁。將葡萄放人一個長方形的亞麻布兜中,然后人們擠擰亞麻布兜,這樣就能將殘汁擠出來,流到下面的罐子中。這一般需要5個人來完成。
最后,工人們將葡萄汁放人容器中,等待幾天或幾周,直到葡萄中的糖轉(zhuǎn)變?yōu)榫凭?。發(fā)酵時間為幾天,釀造出來的葡萄酒就比較淡,發(fā)酵時間為幾周,釀造出來的葡萄酒就比較濃。發(fā)酵結束后,工人會就將葡萄酒倒入尖底罐中,用麥稈、蘆葦或陶片封住瓶口,然后用泥進一步密封瓶口。但在瓶塞部留下一個小口,這樣就可以把瓶里的二氧化碳排出來。在密封瓶口的泥上壓制標簽,或者在罐肩上面書寫標簽,主要內(nèi)容為年代、葡萄園的名稱、釀酒者的名字和葡萄酒的質(zhì)量。最后,將葡萄酒儲存在酒窖中木頭或石頭架子上,在運送葡萄酒人窖的時候,書吏會在一旁統(tǒng)計葡萄酒的數(shù)量。
皇家愛飲酒
在擁有無數(shù)傳說的法老圖坦卡蒙的墓中,考古學家發(fā)現(xiàn)了葡萄酒的蹤跡。在一個酒壇子上鐫刻著一些銘文:“5年,尼羅河西岸,圖坦卡蒙統(tǒng)治的南方釀酒作坊,葡萄酒商Khaa。”
這是法老們慣常的做法,除了把尸身做成木乃伊外,還要有各色隨葬品供死后的魂靈享用??脊艑W家們認為,圖坦卡蒙法老大約是一個葡萄酒愛好者,用貯藏的葡萄酒來減輕自己死后生活行程的艱辛。 關于陪伴圖坦卡蒙的葡萄酒到底是紅葡萄酒還是白葡萄酒,還引發(fā)了考古學家的不少爭論。
相對于比較大眾化的啤酒,葡萄酒由于葡萄種植和葡萄酒釀造的不易,更為珍貴難得,氣息為優(yōu)雅芬芳,味道又甜潤醇厚,自然深受古埃及貴族喜愛。古埃傳說中復活后的法老就被認為是“生活在無花果樹上,喝著葡萄酒”。在古埃及的壁畫中,既有著仆人為王后送來葡萄酒的場景,又有著仆人服侍酒醉主人的情形。在上層社會的盛宴上,葡萄酒是無上的快樂。古埃及的銘文中寫道:“讓我的日子過成節(jié)日,喝著葡萄酒,膏腴著沒藥”。而崇高的女祭司形象也是全身涂著珍貴的香料沒藥,穿著盛裝,用荷花熏香,頭上戴著花環(huán),喝著葡萄酒。由于人們嗜酒如命,古埃及的圣賢也留下了這樣的箴言:“如果喜歡葡萄酒,也不要酩酊大醉;如果喜歡食物,也不要貪食無度;如果喜歡美色,也不要夜夜春宵?!?/p>
無獨有偶,在那些迷戀美酒的埃及法老和貴族們身后千年,在另一個文明古國中國,也有不少帝王追求佳釀的故事。中國江南地區(qū)所擁有的美景、美酒、美人一直對中國古代帝王有著無窮的吸引力。隋煬帝楊廣曾經(jīng)三下江南,一次下?lián)P州賞瓊花時,由于迷戀途經(jīng)的江蘇宿遷雙溝鎮(zhèn)所產(chǎn)的美酒,還帶走了一船酒,并留下了“看景看揚州,喝酒喝雙溝”的傳說。900多年后的乾隆皇帝,和隋煬帝有著一個同樣的愛好,那就是喜歡下江南。只不過身處康乾盛世的乾隆皇帝游玩的次數(shù)更多,為后世留下來的傳說也更多。更有趣的是,在途經(jīng)江蘇宿遷之時,又流連于此地的洋河美酒,贊其為“酒味醇香,真佳釀也?!?/p>
從帝王對美酒的喜好可以看出,盡管東西方釀酒使用的作物不同,西方因為種植葡萄和大麥因而主要釀造葡萄酒和啤酒,而東方則使用米谷釀造米酒,東西方的酒文化卻是能找到不少相同之處的。在中國的先秦時期,由于釀酒技術不成熟,酒的產(chǎn)量又極少,尋常人平時是不得飲酒的。只有在祭祀時才可依禮飲酒。而且飲酒前定先獻于鬼神。這里與古埃及人將酒視為與神鬼相接的紐帶,在祭祀中使用酒頗為類似。
而此后,在婚喪嫁娶等重要時刻,在節(jié)慶的日子里,酒都是必不可少之物。古埃及人將酒作為對死者的奉獻,在中國的清明節(jié),也會在先人的墓前澆酒祭奠。到了端午節(jié),人們有飲用雄黃酒來辟邪、除惡、解毒的習俗。在重陽節(jié),人們又會飲用菊花酒來寄托對親人好友的思念之情。而到了除夕之夜,家家戶戶更是要飲酒,因為采用糧食釀酒的國度,只有在豐收后有余糧才能釀酒,有酒喝也就意味著風調(diào)雨順,豐衣足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