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德”即教師的職業(yè)道德,是教師在長期的教育實踐活動中形成的比較穩(wěn)定的道德觀念、行為、規(guī)范和品質的總和,是一定社會對教師職業(yè)行為提出的基本道德要求,是教師思想覺悟、道德品質和精神面貌的集中體現[1]。因此,教師首先要具有良好的職業(yè)道德,才能名副其實地擔負起教書育人的重任。2011年印發(fā)的《高等學校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已納入高等學校教師培訓計劃,作為高校教師崗前培訓和在職培訓的重要內容??梢姡瑤煹陆ㄔO是高校教師隊伍建設工作的核心,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要務,關系著未來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方向,關系著高校的生存和發(fā)展[2]。
一、具備良好“師德”的重要意義
培養(yǎng)教師具備良好的“師德”具有重要意義。我國教育家葉圣陶認為:使學生對教師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師的德和才。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漢恩·吉諾特感嘆:在經歷了若干年的教師工作之后,我發(fā)現,教育的成功和失敗,“我”是決定性因素。筆者以為,培養(yǎng)教師具備良好的師德,其意義體現在兩方面。
1. 良好的“師德”是每個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教育是以人格培育人格、以靈魂塑造靈魂的勞動,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師德”?!皫煹隆笔菫閹熤?,良好的師德是每個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皩W為人師,行為世范”,這是我國著名教育家、國學大師啟功先生給北京師范大學題寫的校訓,但這又何嘗不是對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呢?一個人在敢于擔當培養(yǎng)別人的任務之前,自己得首先成為一個道德卓越的人。雖然教師既沒有令人羨慕的地位和權力,也沒有非常顯赫的聲名和財富,但教師承擔著傳承人類文化、開發(fā)人類智能和塑造人類靈魂的神圣職責。所以,夸美紐斯說:太陽底下再也沒有比教師更高尚的人了??梢?,教師必須具備卓越、高尚的職業(yè)道德,才無愧于“人類靈魂工程師”的光榮稱號??傊?,作為新時代的人民教師,無論自己所處的地位如何、待遇如何,都要努力做到四點。一是具有“安于平凡、默默奉獻的恬淡心境;二是富有熱愛教育、獻身教育的奉獻精神;三是具備熱愛學生、誨人不倦的崇高品質;四是樹立遵紀守法、為人師表的良好形象。
2. 良好的“師德”能使教師成為學生心中的榜樣
良好的“師德”是一個標桿、一座燈塔。只有具備良好師德的教師,才能成為學生心中的榜樣。我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尊師重道傳統(tǒng)的國家,莘莘學子對教師有著與生俱來的崇敬、仿效的樸素感情,愿意并樂于接受教師的教誨和影響。在學生的心目中,教師是知識的化身、道德的楷模、行為的典范和前進的標桿。教師在舉手投足之間能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俄國教育家加里寧曾這樣比喻:教師每天仿佛蹲在一面鏡子里,外面有無數雙精細、審視的孩子的眼睛時刻盯視著你。所以,教師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對提高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高校教師面對的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學生群體。與未成年的中小學生相比,大學生已是成年人,在生理逐步成熟的同時,心理也趨于成熟。因此,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開始顯露“獨立”的端倪。但這不意味著大學生不會受到教師的影響,而只是從少年時期對師道的“崇拜”和“仿效”轉變?yōu)閷煹赖摹把芯俊迸c“傳承”。由于大學生活具有特殊性,例如學術討論、科研實驗等,因此在師生頻繁、緊密的互動交流中,教師會對大學生產生更為深遠的影響。因此,高校教師更應注重具備良好的師德,盡可能以比較完美的人格影響和引導大學生。
一個優(yōu)秀的高校教師,不僅要有學術的影響力,更要有人格的感召力。高尚的“師德”仿佛一部好的教科書,具有強大的精神力量,能使學生受益終生。
二、高尚“師德”的思想基礎
如今,“師德”建設已成為高校的熱門話題?!陡叩葘W校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從六個角度界定了高校教師的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即:愛國守法、敬業(yè)愛生、教書育人、嚴謹治學、服務社會、為人師表。這二十四個字,內容豐富、要求較高,涵蓋教師的思想、工作、學習、生活、態(tài)度和行為等方面,為高校教師確立了“師德”培養(yǎng)的目標。
但當今的高校校園已不再是單純的學術“凈土”,功利觀念隨著“西風”的吹拂送到每位教師面前,少數“靈魂工程師”的心靈被“功利”攫取,出現了“學風浮躁、學術不端”的現象,嚴重破壞了人民教師的聲譽。因此,筆者認為,要培養(yǎng)教師具備高尚的“師德”,就要具備三個思想前提:甘于教書治學(穩(wěn)得住信念),樂于學術探索(耐得住寂寞),安于儉樸的生活(守得住清貧)。
1. 甘于教書治學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給我們的國家、民族帶來經濟大繁榮、社會大發(fā)展,但也夾雜著拜金主義傾向和貧富不均現象。社會上燈紅酒綠、權錢交易、唯利是圖和金錢至上等負面效應,無時無刻不在考驗教師的“定力”。如果教師抵制不住市場經濟帶來的不良因素的誘惑,難免出現心理失衡甚至扭曲的情況,以致無法靜心教書治學。因此,高?!皫煹隆毙摒B(yǎng)的第一個思想前提是:甘于教書治學(穩(wěn)得住信念)。
陶行知先生曾對教師的職業(yè)特征做過這樣的分析:教育者應當知道教育是無名無利且沒有尊榮的事。教育者所得的機會,純系服務的機會,貢獻的機會,而無絲毫名利尊榮可言??梢?,既然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yè),便要做好三點。一是矢志不渝,堅守信念,以畢生的心血致力于教育事業(yè);二是努力摒除追名逐利、拈輕怕重的市井心理的干擾,以平平常常的心態(tài)、高高興興的心情,干實實在在的事情;三是默默奉獻,甘為人梯,做學海上的一座橋,讓學生踏著自己的身軀走向成才的彼岸。
2. 樂于學術探索
從某種意義上講,高校處在科技進步、學術探索的前沿,它不僅承擔教書育人的現實責任,更擔負科學發(fā)現、技術創(chuàng)新的歷史使命。因此,高校的特殊屬性,決定了高校教師不僅要傳道授業(yè)解惑,更要帶領學生到人類尚未認知的領域中探求,破譯有益于人類的東西(稱之為學術研究),這是高校教師必須面對的重要任務。
當前,市場經濟的功利至上主義已滲透于高校的校園生活,與教師的競崗、晉職和評優(yōu)疊加在一起,在教師隊伍中的確有浮躁之風存在。一些教師耐不住學術研究的孤獨與寂寞,追求學術研究“立竿見影”的效果,為了評職稱、出成果,不惜學術造假、剽竊他人成果,由此導致職業(yè)行為失當,為人師表欠佳,學術道德失范[3],嚴重玷污學術研究殿堂的圣潔,敗壞校園風氣,損害人民教師的形象。因此,高?!皫煹隆毙摒B(yǎng)的第二個思想前提是:樂于學術探索(耐得住寂寞)。
偉大革命導師馬克思說: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既然是“探索”,就不可避免要“碰壁”、失敗和走彎路,有可能只有“投入”,沒有“產出”,甚至影響自己的名利、地位、經濟和生活。但只要我們堅持科學嚴謹的學術態(tài)度,與學生共同探求自然與人類的奧秘,即便終生無獲,我們也給學生與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經驗、教訓與探索的基礎及秉持實事求是、不圖虛名的道德品質。
3. 安于儉樸的生活
與其他工作相比,教育工作比較繁重、待遇不高。當有人“一杯茶,一支煙,一張報紙看半天”時,教師不是在三尺講臺上講課,便是在斗室之中研究探索;當夜幕降臨人們或舉杯相約或花前漫步時,教師還在伏案備課、批改作業(yè),為明天的工作做準備?!皟尚淝屣L、春蠶吐絲”,便是對教師職業(yè)的生動寫照。
現實社會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現象,身邊同事棄教從政或經商、平步青云或迅速致富的事例……其實,浮華社會中的一切對教師而言都是莫大的誘惑。如果心不靜、志不堅,不甘清貧、羨慕繁華,便會在金錢、安逸面前迷失方向,守不住道德防線。因此,“師德”修養(yǎng)的第三個思想前提是:安于儉樸的生活(守得住清貧)。
安于儉樸的生活,是一個有精神追求的人應具備的基本素養(yǎng)。六十多年前,革命烈士方志敏用敵人讓他寫“供詞”的紙筆,寫下了傳世之作《清貧》。他說:清貧,潔白樸素的生活,正是我們革命者能夠戰(zhàn)勝許多困難的地方。方志敏的“清貧觀”,既有物質上的貧困、貧窮之意,更有精神上的清高、淡泊之義。擁有“人類靈魂工程師”美譽的人民教師,應當笑對清貧、樂守清貧,“與其濁富,寧死清貧”(唐·姚崇《冰壺誡》),在貧困面前展現應有的節(jié)操與品行。做教師,既有辛勞和付出,又有收獲與享受。
“師德”與中華民族的復興大業(yè)聯系在一起,因此,人民教師擔負著光榮而崇高的歷史使命??梢姡處熞J真領會“師德”的豐富內涵,默默耕耘,無私奉獻,用自己對教育事業(yè)的赤誠之心托起祖國的未來!
參考文獻:
[1]田延光.切實重視加強高校師德建設[J].江西社會科學,2003(6).
[2]李秀梅.關于高校師德建設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2).
[3]沈強,李國華.高校師德建設中的問題與對策[J].現代教育科學,2003(6).
(作者單位:湖北省教育科學研究所)
(責任編輯:李宗元 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