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婦科癥瘕;經典古籍;辨證論治
中圖分類號:R271.1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3)01-0088-01
癥瘕是婦科常見病、多發(fā)病,也是婦科疑難雜癥之一,以婦人下腹結塊,伴有或脹,或痛,或滿,或異常出血者,稱之為癥瘕。癥者有形可征,固定不移,痛有定處。瘕者假聚成形,聚散無常,推之可移,痛無定處,一般癥屬血病,瘕屬氣病,但臨床常難以劃分,故并稱為癥瘕[1]。癥瘕是婦科臨床的常見病、難治病。且流行病學顯示,屬于中醫(yī)瘕范疇的某些生殖系腫瘤、子宮內膜異位癥、異位妊娠等疾病的患病率近年呈上升趨勢[2~3]。本文求本溯源,力從經典古籍中探索婦科癥瘕主要治法的形成脈絡,以求予婦科癥瘕的臨床辨證思路有新的啟示。
1活血化瘀是婦科癥瘕辨證論治的根本
“女子以血為本”,“血以活為用”,“血脈流通,病不得生”(《三國志·華佗傳》),經又云“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說明血是正常生理功能的物質基礎,血忌澀,血澀則百病生。中醫(yī)治病以病機為主,即以證為主,抓住病機,辨證準確,效若桴鼓。血瘀是婦科癥瘕的基本病機。正如清·蕭博《女科經綸》“風冷飲食與血氣相結,風冷入腹與血相結,血之所為,精聚癥瘕皆屬血病”。又沈金鰲《婦科玉尺》所說:“要之婦人積聚之病,雖屬多端,而究其實,皆血之所為”。
活血化瘀是婦科癥瘕辨證論治的根本,而活血化瘀當首治其氣,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度数S直指方論》曰“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氣滑則血滑,氣寒則血凝。氣有一息之不運,則血有一息之不行”。說明了氣病易至血瘀,血瘀易至氣病,二者互為因果。張景岳指出:“瘀血留滯作癥,惟婦人有之,然血必由氣,氣行則血行。故凡欲治血,則或攻或補,皆當以調氣為先”。王清任《醫(yī)林改錯》說“積聚一癥,氣無形則不能結塊,結塊者,比有形之血也”,認為癥瘕痞塊的形成,應以血瘀立論,治療婦科癥瘕突出血瘀辨證治療,自創(chuàng)少腹逐瘀湯。
2痰瘀同治是婦科癥瘕辨證論治的主要大法
《靈樞·百病始生》“凝血蘊里而不散,津液澀滲,著而不去而積成矣”首先提出痰瘀相關理念,至朱丹溪在其《丹溪心法·痰十三》中曰:“自氣成積,自積成痰,痰夾瘀血,遂成窠囊”中最早形成癥瘕痰瘀同病的概念。武之望在《濟陰綱目》中云:“蓋痰氣之中,未嘗無飲。而血癥、食癥之內,未嘗無痰,則痰食血,又未有不因氣病而后成形者。故消積之中,當兼行氣、消痰、消瘀之藥為是”。唐容川《血證論·瘀血篇》謂:“血積既久,亦能化為痰水?!庇纱丝芍蛞和A舳商禎?,血行被遏而成瘀血。痰聚礙血,血瘀停痰。痰瘀可以相互轉化,膠結不解?;ソY于沖任、胞宮胞脈,阻滯氣機,血運受阻,日久發(fā)為癥瘕。故而痰瘀互結是婦科癥瘕的主要病機,痰瘀同治是婦科癥瘕辨證論治的主要大法。
3和法是婦科癥瘕辨證論治的總綱
和法源于《內經》,雖無明確記載,但多處出現(xiàn)有關和法的論述,如“和于陰陽,調于四時”、“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和喜怒而安居處”、“必先五勝,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等,這些論述對“和法”的形成和演變具有指導作用。名醫(yī)蒲輔周說:“和解之法,具有緩和疏解之意。使表里寒熱虛實的復雜證候,臟腑陰陽氣血的偏盛偏衰,歸于平復。寒熱并用,補瀉合劑,表里雙解,苦辛分消,調和氣血,皆謂和解”。因而和法是一切治法之所歸。
張景岳繼往開來,治療癥瘕強調和法,認為和法是婦科癥瘕辨證論治的總綱,正如“治積之要,在知攻補之宜,而攻補之宜,當于孰緩孰急中辨之?!舴e聚漸久,氣日虛,此而攻之,則積氣本遠,攻之不及,胃氣切近,先受其傷,愈攻愈虛”,并謂:“和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凡病兼虛者,補而和之,兼滯者,行而和之,兼寒者,溫而和之,兼熱者,涼而和之。和之義廣矣,亦猶土兼四氣,其于補瀉溫涼之,無所不及,務在調平元氣,不失中和之為貴也?!?/p>
4結語
當今婦科癥瘕治療,多繼承從血瘀、痰濁,臟腑正氣著手,和法為總綱,活血化瘀為根本,痰瘀同治為主,采用活血化瘀、化痰軟堅散結、扶正調理臟腑之氣為原則應用于臨床辨證論治,屢試不爽。而中醫(yī)古籍浩如煙海,每一部古籍都是每一個醫(yī)家畢生的心血,里面蘊藏著大量有臨床價值的思路與方法,求本溯源,從經典古籍中發(fā)掘當今熟知但不熟悉的臨床辨證思路方法,對臨床診療新思路的啟發(fā)有著不可估量的貢獻。
參考資料:
[1]張玉珍.中醫(yī)婦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122.
[2]鄭懷美.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第3版.1995:36.
[3]施杞,戴德英.現(xiàn)代中醫(yī)藥應用與研究大系·婦科卷[M].上海: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出版社,199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