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潤宇
摘 要:“政在得人”思想是對我國古代盛世“貞觀之治”政治成就的總結和概括,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管理思想中“重人”的理念,在選人、用人方面的成功經驗和做法對現代社會仍具有非常好的借鑒和指導意義。
關鍵詞:“政在得人”;重人;選人;用人
中圖分類號:D6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2-0021-02
公元626年,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登上了皇位,此年改元貞觀。以后的二十幾年時間里,是唐王朝政治經濟迅速發(fā)展、社會秩序安定的時期,史稱這一時期為“貞觀之治”?!柏懹^之治”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治世,它的出現是與當時統治集團的開明政治分不開的。在“貞觀之治”的形成過程中,執(zhí)政者的政治理念、文化素質和管理能力,是決定政治開明與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貞觀統治集團認為,選拔優(yōu)秀人才充實官僚隊伍,提高官僚隊伍的素質,是天下政治安定的重要條件,“致安之本,唯在得人”,由此提出了“政在得人”的政治思想。
一、“政在得人”思想的重人理念
對于任何一個國家和社會來說,用人擇官都是至關重要的。唐太宗李世民統治集團從歷史的經驗教訓中深刻認識到,為政之要,在于得人,要致天下太平,必須廣任賢良,信任百司,不能只靠皇帝一人專斷,而要從國家層面高度重視各類人才在治國理政、富國安民方面的強大作用,集中集體智慧,發(fā)揮群體合力,才能促使國家社會興旺發(fā)達?!爸厝恕崩砟畛闪苏麄€統治集體的共識,他們認為政之所興,首先必須重“人之力量”,要充分認識、發(fā)揮和挖掘人在國家治理中的作用和潛能,要奪取天下,治好國家,辦成事業(yè),人才是第一位的,必須講究得人之道和用人之道;其次是重“人才歸離”,得人的核心是得人才,唐王朝把人才選拔當作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來抓,為此,在承襲前朝人才選拔制度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科舉制度,并通過這一制度為國家選拔了大批的文韜武略人才;最后是重“人心向背”,要得人才,必先得民心,眾心所歸,方能群英薈萃。故統治階層必須勤于政事,改革弊端,輕徭薄賦,為人民辦實事,這才是聚攏各階層優(yōu)秀人才的先決條件。
二、“政在得人”思想的選人標準
“政在得人”,得什么樣的人,主要取決于采用什么樣的標準進行人才選拔。貞觀統治集團能夠匯聚大量天下英才,在選人上的主要堅持以下幾個主要標準。
(一)不避親疏,唯才是舉
李世民雖然是個封建君主,但他出于維護其天下社稷的考慮,在用人上并不因政治身份、家世地位的不同,厚此薄彼,而是強調“不以卑而不用,不以辱而不尊”。他不僅從親人、舊部中篩選賢能,加以任用,也注意從新人,甚至敵對陣營中選用了不少人才。唐太宗的貞觀集團中,不僅有秦王府舊臣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等,還有曾是敵對陣營中的重要人物魏征、尉遲敬德、李靖等,出身寒微的劉洎、馬周、張亮等人也得到重用,凝聚在李世民周圍的這一批出色的治國才干,為唐代的繁榮與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二)德才兼?zhèn)?,以德為?/p>
貞觀統治集團選人擇官的首要標準是道德。他們認為,“用得善人,為善者皆勸,誤用惡人,不善者竟進”。因此,“今欲求人,必須審訪其行,若知其善,然后用之”。由此可以看出,用人擇官,人的品行至關重要。只有在品行端正的前提下,再觀察人的才能,才可避免因誤用惡人而給國家、社會造成危害。為了選用德才兼?zhèn)涞娜瞬?,除了觀察一個人的品行,還要考察其文化素質,主要參照標準就是候選人的學識?!氨仨毑判芯慵妫伎扇斡谩?,“人臣若無學業(yè),不能識前言往行,豈堪大任”。
(三)人才寧缺毋濫
唐太宗在和房玄齡的談話中指出,“官在得人,不在員多”,他提出“任官惟賢才,謀夫孔多,是用不就”,“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唐太宗認為,任官不得人,再多也沒有用。按此標準,房玄齡在選人填補崗位時一直堅持“寧虛其位,而不以與人”,寧肯暫時空缺也不能交給不合格的人員掌握。這種“寧受吝權之譏,而不忍冒昧以與下”的精神,可謂用心良苦。
三、“政在得人”思想的用人原則
(一)用人之長,量才授權
唐太宗說:“致治之本,唯在于審”、“人才有長短,不必兼通”。就是說要根據個人才能的高低,分別委以相應的職權。李世民深諳此理,因此要求在人才使用上不求全責備,關鍵在于用其所長,舍其所短。比如他在使用房玄齡和杜如晦時,就避開房、杜不善于理獄和處置瑣碎雜務的短處,充分發(fā)揮他們多謀善斷的長處,把兩人放到宰相的位置上,讓他們在國家大事上多出謀劃策,掌握大政方針。戴胄是貞觀時期一位以執(zhí)法嚴明而著稱的人物,而他的短處是不懂經史,但性格正直,能秉公辦事,便讓他擔任了負責刑事審判的大理寺少卿之職。戴胄在這一職位上,辦事干練,案無滯留,執(zhí)法如山?!拔蟪家源篌w,責小臣以小事”,充分體現了“得人重要,用人更為重要”的道理。
(二)用人求精不求多
唐太宗說:“若得其善者,雖少已足矣,其不善者,縱多亦奚為?”他認為,官在得人,不在員多,遵循這一原則,他命令房玄齡要大力精減官員。房玄齡受命后,對中央機構進行了裁減合并。改革后的唐中央機構文武官員總數為六百四十三人,裁去了十分之九。唐太宗很滿意,認為“吾以此待天下材,足矣”。
(三)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唐代名將尉遲敬德原在劉武周麾下,劉武周戰(zhàn)敗后,尉遲敬德與尋相等一干戰(zhàn)將向李世民投降,后來尋相等降將見風使舵,再次叛亂,而尉遲敬德卻還在軍中。李世民軍中諸將疑敬德必叛,馬上把他囚禁起來,并請李世民將其殺掉。李世民說:“敬德若叛,豈在尋相之后邪?”于是親自給尉遲敬德松綁并進行了安撫。尉遲敬德深受感動,從此更加忠心耿耿地追隨李世民,在后來的武力爭斗中發(fā)揮了決定性的作用,為李世民順利登上皇位立下了汗馬功勞。
四、“政在得人”思想的現實思考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公務員人才隊伍建設有了長足進步,人才總量有了很大提高。但隨著我國政府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政府對人才的需求將更為迫切。治政的關鍵在于治吏,因為政策、法律和制度最終要靠人來實施,施政的結果如何,關鍵在于政府組成人員的素質高低。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做積極的思考。
(一)古為今用,借鑒古人成功經驗
“政在得人”思想對后人無疑是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作為封建社會的統治集團能夠認識到官僚隊伍的整體素質與一個國家的社會政治經濟發(fā)展密切相關,看到了人才對于治國、強國的重要性,并且在選人擇官的同時遵循了德才兼?zhèn)涞目茖W原則,在用人上主張舍其所短,用其所長,他們對人才資源的重視以及一系列的選人用人理念至今未被現代人超越,仍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理應值得現代人在實際工作中倍加尊重、學習和借鑒。
(二)完善選人用人機制
實際工作中,往往由于選人機制的不完善或是選人者缺乏膽識、責任感不強,或者人才本身還處于潛在狀態(tài),其才能一時還顯露不出來等原因,致使許多難得的人才常不被組織發(fā)現甚至被埋沒。這一方面政府機構可依托現行的公務員招錄制度,借鑒古人的經驗,逐步建立起各層次的“舉才”制度和“獵才”機構,按照“德才兼?zhèn)洹钡脑瓌t,廣泛發(fā)掘和培養(yǎng)好的人才。此外,還應全方位(尤其是入職前的品行)考察候選人,及早發(fā)現人才早培養(yǎng),對重點對象重點培養(yǎng)。在培養(yǎng)過程中,將其放到環(huán)境艱苦、情況復雜、矛盾突出、困難較多的地方和崗位上進行鍛煉和考驗,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在真實環(huán)境中檢驗真才實學,錘煉道德品質,確保選準人,用好人。
(三)構建科學的人才運行機制
選人、用人僅有良好愿望不行,還必須建立起一套科學的運行機制,才能保證人才資源的良性循環(huán)。一是實施公務員淘汰制,構建能上能下、能進能出、人盡其才、優(yōu)勝劣汰的人才競爭機制,促進大批人才脫穎而出;二是建立全面的公務員評估機制,綜合上級、同級、下級、專家和群眾的考評意見,對人員做出全面、客觀的評價,基于公正的職業(yè)定位,實現用人之長,量才授權;三是健全公務員激勵機制,適當打破現有的過于注重年齡、資歷和編制的職務晉升制度,對確有才能的人才可破格提拔或通過實施公務員聘用制等辦法委與重任,逐步實現政府機構走“精兵簡政”的道路。
古人講,“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在需要眾多優(yōu)秀人才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以及實現中國夢而奮斗的今天,更是需要在公務員隊伍建設方面樹立與時俱進的擇人、用人觀,勇于改革不合時宜的組織制度、人事制度,大力培養(yǎng)、發(fā)現和破格使用優(yōu)秀人才,真正形成人才濟濟、群賢畢至的局面,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能最終實現。
參考文獻:
[1]王志強.唐代官吏選拔制度對現代選材用人的啟示[J].環(huán)球市場信息導報,2013,(3).
[2]周三多.管理學原理與方法[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3]熊萍.唐太宗的用人思想及其影響[J].船山學刊,2003,(2).
[4]趙霞.唐太宗君臣對于亡隋教訓的認識和總結[D].濟南:山東大學,2010.
(責任編輯:宋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