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林,石子言,程柏林
(空軍預警學院,湖北 武漢430019)
信息化戰(zhàn)爭中,作戰(zhàn)指揮的實質就是對信息的綜合利用。通過軍事信息的收集、傳輸、處理,最終實現(xiàn)把情報信息轉化為指令信息,調動部隊行動,實現(xiàn)指揮的過程。本文在綜合考慮指揮信息流對于電子對抗指揮影響的基礎上,結合層次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判法,探討了基于信息流的電子對抗指揮效能評估方法。
從形式上看,指揮控制的對象是所屬各作戰(zhàn)單元,但控制的核心和基本要素是各種作戰(zhàn)信息,所以必須對用于電子對抗作戰(zhàn)指揮的各種信息的運動,即指揮信息流有清晰的認識。
電子對抗指揮信息主要包括戰(zhàn)場情報信息和指揮控制信息。戰(zhàn)場情報信息主要是指保障電子對抗作戰(zhàn)指揮和作戰(zhàn)行動所需的各種情報信息,所涉及的信息要素為敵情、我情、戰(zhàn)場環(huán)境。電子對抗指揮控制信息是在戰(zhàn)場信息系統(tǒng)支持下,在指揮機構內部和指揮機構與電子對抗部隊間調度、控制、協(xié)調作戰(zhàn)部隊最基本的指揮信息流[1]。
電子對抗指揮是一系列相互關聯(lián)的信息處理和指揮控制的流程構成了完整的控制回路,控制回路模型,處理過程如下:1)收集分布于各種信息源的電子對抗情報,形成初始情報信息;2)經過信息處理轉化為綜合情報信息;3)對電子對抗作戰(zhàn)態(tài)勢進行分析,制定并評估預選方案,使其成為可供決策使用的信息;4)指揮員作出決策;5)根據(jù)決策,制定方案、指示和計劃,生成控制信息;6)將控制信息傳輸給各作戰(zhàn)指揮對象,并將實施情況及時反饋[2]。如圖1所示。
圖1 電子對抗指揮信息流處理過程
電子對抗指揮作為一個完整的信息功能整體,其效能評估需考慮兩方面內容:基于情報信息流的效能評估指標、基于指控信息流的效能評估指標[3]。
1)情報收集能力。包括目標偵獲能力、目標分析識別能力和目標定位能力3個指標。
2)情報分析處理能力。包括情報處理容量、情報處理速度和情報分析精度3個指標。
3)作戰(zhàn)態(tài)勢分析與方案評估能力。 包括態(tài)勢分析速度、態(tài)勢分析的準確度、方案評估速度、方案評估質量4個指標。
1)指揮決策能力。指揮人員或指揮機關為了完成作戰(zhàn)任務,在輔助決策手段的幫助下進行指揮決策的能力。包括方案生成能力、定下決心能力2個指標。
2)擬制方案能力。包括行動計劃優(yōu)化程度,協(xié)同計劃的準確度,方案計劃的準確度。
3)信息傳輸能力。用于表征各級指揮中心之間進行信息交換的速度、保密性和可靠性。包括信息利用率、傳輸時延、端口吞吐量、信息完整率和比特率差錯5個指標。
1)建立系統(tǒng)的層次指標體系,如圖2 所示。頂層,即綜合效能層;第二層是任務層,反映信息流程;第三層為能力指標層,由信息流質量指標組成。
2)構造比較矩陣。從屬于同一指標的同一層諸元素之間比較重要性,如表1 所示。
圖2 基于信息流的電子對抗指揮效能評估體系
表1 比較矩陣構成方法
3)計算各層間元素的相對權重。所得的特征向量經過歸一化后,即得相應元素的權重。
4)一致性檢驗。①一致性檢驗用來判別比較陣的不一致程度,可以用一致性指標CI 來衡量,CI 為(λmax-n)/(n-1)。其中λmax為比較陣的最大特征根,n 為比較陣的階數(shù)。②計算隨機一致性指標RI,其指標如表2。③計算一致性比率CR,CR 為CI/RI。當CR 小于0.1 時,可認為比較矩陣的一致性是被接受的,可將其特征向量作為權向量[4]。
表2 隨機一致性指標RI
建立評判集V(v1,v2,v3,v4,v5),其中v1代表高,v2代 表 較 高,v3代 表 一 般,v4代 表 較 低,v5代 表 低。設有k級因素集,第i級(i為1,2,…,k-1)有ni個因素,第j個(j為1,2,…,ni)因素下有個子因素,則第k-1 級 有nk-1個 因 素,uk-1為,(j為1,2,…,nk-1)所對應的模糊評判矩陣為:
最后綜合評判為:
式中,“?”是一種合成運算,表示(*,+)算子;第i級的第j個因素的模糊評判矩陣為:
可得多級模糊綜合評判模型:
i=1,2,…,k-1 j=1,2,…,ni當i=1時,可得:
按照最大隸屬度原則,max(b1,b3,b3,b4,b5)所對應的等級為最終評判結果[5]。
根據(jù)3.2所述的方法計算各級指標權重,結果如表3 所示,其結果都通過了一致性檢驗。
表3 基于信息流的電子對抗指揮指標權重
請20位專家依據(jù)評判集對各因素評判U1~U6,對應的單因素評判矩陣分別為:
最終得:
依據(jù)最大隸屬原則,可認為電子對抗指揮評估為合格。假設對應于評判集的評分集為V(8,6,9,4,7),則該電子對抗指揮的評分S 為BVT,取值7.097,由此可知電子對抗指揮的總體評價較好。
依據(jù)電子對抗指揮的信息流流程和質量指標要求,建立了基于信息流的電子對抗指揮效能評估指標體系,并應用層次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判法對電子對抗指揮效能進行分析。本文中的指標體系與評估方法能定量描述電子對抗指揮的效能,為作戰(zhàn)指揮和電子對抗指揮效能評估體系的建設提供參考。■
[1]姜寧.電子對抗效能評估模型研究[J].海軍大連艦艇學院學報,2005(8):57-59.
[2]卜廣志.基于信息流的裝備體系效能模型[J].火力與指揮控制,2009(8):34-37.
[3]李濤.作戰(zhàn)指揮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J].四川兵工學報,2011(6):132-135.
[4]董尤心,張杰,唐宏,等.效能評估方法研究[M].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09.
[5]吳豫杰,鄭國民,陳建宏.防空兵指揮信息系統(tǒng)效能評估[J].四川兵工學報,2009(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