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佩鋒
(作者為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博士)
200多年前,霍累斯·瓦爾坡寫了一本名叫《不虞國三王記》的故事。不虞國據(jù)說在位于錫蘭島上,這是一個古怪的國家。在那里,你本來不找什么,可偏偏就會碰上什么;你本來想要什么,但就是找不到。什么事情都會事與愿違?;衾鬯埂ね郀柶赂鶕?jù)這個故事創(chuàng)造了個詞:不虞效應,用它來表示意外發(fā)現(xiàn)原來根本沒有去追求的結果。
后來美國經濟學家羅塞爾·羅伯茨引用“不虞效應”這個詞,來描述看起來良好的政策,帶來的卻是與預期相左的結果。他講過一個故事:20世紀初,美國聯(lián)邦政府試圖消滅黃石公園內的狼群,以保護當?shù)啬翀鲋鞯纳螅夜珗@中的海貍也將受到有效保護。到了20世紀30年代,狼絕跡了。但是隨著麋鹿越來越多,他們吃光了小溪旁的所有植物,影響到海貍的生存,導致一個意料不到的結果就是海貍的數(shù)量急劇減少。
[啟示]“不虞”即“出乎意料、無法預測”。“不虞效應”告訴人們:一個決策往往不是孤立的,決策時一定要想到,你的每一個決策都會產生哪些結果,包括好的和不好的結果。
現(xiàn)實生活中,不虞國是沒有的,但“不虞效應”卻到處存在。當我們發(fā)明一種新藥,短期看能有效控制一種疾病,但長期看,使用該藥的后果是使病毒產生了抗藥性,新藥逐漸失靈。
法國19世紀著名經濟學家巴斯夏提出一個“窗口理論”,對“不虞效應”進行了深入分析。他說,一個人砸碎了理發(fā)店窗玻璃,這一行為雖然對社會造成了破壞,但卻為玻璃生產商制造商機,給社會提供了金錢和就業(yè)機會。這樣看來,打碎窗玻璃似乎是好事,而不是犯罪??墒虑椴⒎侨绱耍戆l(fā)師安裝玻璃的費用本來是打算購買衣服的,因此,玻璃生產商得到的不過是裁縫商失去的,社會凈福利并沒有增加。
這個理論告訴我們,制定政策不僅要看直接的結果,還要看到間接的長期結果;政策不能只適用于一個群體,而要適用所有群體。
如何防止決策中不虞結果的發(fā)生?合理的決策需要信息,但取得信息所需的資源和時間都非常稀缺和昂貴,不可能無止境地收集信息。為了合理決策,信息搜尋應該進行到哪一點為止?是預期邊際成本等與預期效益的那一點,還是從經驗判斷足以作出決策的那一點?答案是,決策者在獲得信息之前,不可能了解信息的預期成本和收益。所以,決策者為了避免決策不虞后果的發(fā)生,在無法理性計算信息成本是否會小于決策的預期成本的情況下,只能是最大可能地搜尋決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