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良燦 彭舒雅
自閉癥康復中的社會工作介入
——人本主義模式下的個案分析
馬良燦 彭舒雅
注重人的尊嚴和價值的人本主義從來都是社會工作中的重要理論,尤其是真誠、同感、無條件關懷三大條件對社會工作專業(yè)關系價值的塑造有著重要的影響。在面對自閉癥患者及其家庭這個特殊群體時,社會工作者在介入過程中扮演著諸如心理咨詢者、資源協(xié)調(diào)者、宣傳倡導者、教育者等一些重要角色。
人本主義;兒童自閉癥;社會工作介入
目前,我國自閉癥患兒人數(shù)高達百萬,這些患兒缺乏與人的正常語言溝通交流,有些甚至缺乏正常生活能力,而在這個特殊群體的背后是一個更為龐大的群體——自閉癥患兒家長。這些家庭相比普通家庭承受著更多的生存生活及精神壓力,主要體現(xiàn)在幾個方面:一是來自自身對孩子罹患自閉癥的心理承受不及。自閉癥作為一種永久性的精神疾病,從個體幼時就會有明顯的癥狀凸顯,這對于一個年輕的家庭來說無疑是一場巨大的打擊和災難。二是來自周圍環(huán)境的壓力。社會對自閉癥的廣泛的理解往往是簡單粗暴地與精神病、智障等劃等號,而沒有深入去認識和了解這個群體,對于自閉癥患者及其家庭常常帶有歧視與偏見。三是來自康復過程中的精神壓力。目前我國社會整體對自閉癥的關注還較少,康復訓練的方法和水平都參差不齊,在康復過程中的焦慮感和無助感等常縈繞著整個家庭。四是來自經(jīng)濟等物質(zhì)方面的現(xiàn)實壓力。我國大多自閉癥機構的民辦自籌等性質(zhì)決定了自閉癥康復訓練的費用相對昂貴,很多普通收入家庭雖然勉強能夠支持,但是家庭生活卻因此變得拮據(jù),而一些經(jīng)濟條件本身較差的家庭為了孩子卻負債累累。
隨著專業(yè)社會工作在我國日益得到注重和認同,介入自閉癥患者已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人本主義所提供的理論支撐,使社會工作者在實務過程中對自我角色有清晰的定位、對專業(yè)關系的建立有深刻的認識以及對案主問題的解決有正確的方向。本文將通過真實的自閉癥案例試介紹一般情況下人本主義在社工實務中的運用,并通過理論的構建來具體處理案例中所描述的具體問題。
羅杰斯曾說過,治療師應感到患者“是一個具有無條件自我價值的人:即不論他的處境、他的行為、或他的情感如何都具有價值的人。”〔1〕這句話充分展示出了人本主義理論的核心,即強調(diào)了人的主體性,強調(diào)了人的尊嚴、價值、創(chuàng)造力和自我實現(xiàn)。人是社會最基本的單位,尊重每個個體的成長與發(fā)展是人本主義的基本觀點。
作為社會工作三大方法之一的個案社會工作,在實際工作領域中的運用相當廣泛。早在19世紀初期,就有了第一位個案工作者——英國牧師查默斯。近兩百年的歷史沿革,在其他專業(yè)知識理論的支撐下,使專業(yè)個案工作發(fā)展出了眾多相關治療模式與方法,而由心理學“第三思潮”人本主義衍生而來的人本治療模式即是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羅杰斯所提出的“真誠、同感和無條件的積極關注”〔2〕這三個建立專業(yè)關系的基本條件對整個社會工作專業(yè)價值都始終有著不可撼動的重要地位。
人本治療模式有別于心理與社會治療模式、行為修正模式、理性情緒治療模式等的地方在于它不注重工作者的具體指導技術,反對社會工作者的主導身份,倡導案主的自我成長。但是同時,人本治療模式在本著接納、真誠的良好專業(yè)關系建立的基礎上,對專業(yè)社會工作過程中工作者對適當?shù)闹委煼諊膭?chuàng)建有著一些專門的技巧方法。羅杰斯非常反對指導性和干預性的治療方法,他認為只有求助者自己才能改變自己的行為,在非指導性咨詢中當事人能夠“說出自己的問題”,而不是由咨詢師“對當事人說”。非指導性方法重視個體心理獨立,維護個體心理完整性的權力,其包括了傾聽、釋放、自我揭示、澄清等影響技巧,將當事人始終置于整個治療過程的中心。
人本治療模式注重工作者的品格和態(tài)度。在面對求助者時應該為他們提供的關懷并非無原則的遷就,也不是“我關懷你,只要你……”,而是“因為你,所以我關懷”。在社會工作實務中,當我們面對缺乏社會資源、生活出現(xiàn)變故、身體或心理機能有先天或后天障礙的感受困難的個人、家庭或群體時,社會工作者為他們提供相應的物質(zhì)和精神上的支持與服務,并且,社會工作者個人對治療關系的認識,對專業(yè)關系的建立和治療效果有著重要作用。但是,治本的專業(yè)服務卻不能只是社工一味地付出,更多的還需要案主的積極參與,鼓勵其關注自我內(nèi)心感受及形成“自助”的責任感。在對自閉癥康復訓練中的專業(yè)社會工作介入,社會工作者或許并不能替代特殊教育者的職責——直接地對自閉癥患者進行服務,但是,對于與該群體密切相關的家庭成員、教師等群體,社會工作的介入則有著重要意義。運用人本主義理論模式介入社工實務時,更讓人清楚地感受到,工作者與案主之間最佳的關系狀態(tài)應該是:能讓案主獲得更多的信任和溫暖以及感受到放松的氛圍,使之能在這種關系的體驗中感受到自我,釋放出內(nèi)心的壓力,宣泄出負面的情緒,更好地面對現(xiàn)實生活,而工作者也能真實地卸下專業(yè)背景和角色的面具,感同身受地去理解案主,并將這種同理心傳遞給案主。
從人本主義視野看,專業(yè)社會工作者主要扮演著如下角色:
倡導者和宣傳者。對于自閉癥病癥及機構的活動進行社會宣傳,對所缺乏的社會資源尋求支持和積極倡導。目前我國自閉癥雖已被納入精神殘疾范疇,但是,并沒有得到政府和社會真正的廣泛關注,尤其是民間對于自閉癥的了解依然很粗獷,甚至在提到這個病癥時會帶有偏見和歧視。2012年一則新聞引起社會很大反響,一名深圳自閉癥孩子被班上19名家長聯(lián)名寫信強制要求學校令其退學,主要是由于家長們害怕這個孩子影響正常課堂秩序、害怕其具有危害行為。事實上,這個孩子在融合教育下行為有一定的自律性和語言溝通能力,并且他在音樂方面具有特殊天賦。作為社會工作者,或許并不是一定要在對孩子的教育和康復中發(fā)揮作用,能夠發(fā)揮一定的社會影響力,讓社會上更多的人認識這個特殊的群體、讓人們學會理解和尊重他們、讓政府能夠關注并提供相應的政策支持和幫助,這是社工的一種重要的角色,也是另外一種支持力量。
策劃者。社工除了在活動的實施中可以起到一定作用外,前期可以主持對活動的策劃。社工作為在弱勢群體、特殊群體的救助和支持方面的專業(yè)人員,在對活動的策劃組織上、對活動的實際意義上有更為嚴密和專業(yè)的視角。
資源協(xié)調(diào)者?,F(xiàn)今任何一個NGO、NPO或者基金會的發(fā)展都不可能是獨立完成的,必須是各方資源的充分利用和相互協(xié)調(diào),社工雖然可能只是供職于某一個機構,但是必須具備多方協(xié)調(diào)的能力,不僅在機構內(nèi)部,對機構間、機構與政府、社區(qū)、企業(yè)、公眾等等多方面都要能夠有能力去尋求資源和協(xié)調(diào)這些資源,以促進各方資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心理咨詢。與自閉癥患者密切相關的家長在實際生活中很少得到社會的關注,對他們來說,一個自閉癥的孩子就是一輩子養(yǎng)育的責任和牽絆,他們的壓力和感受是普通家庭不能想象的。而對他們的關注,是社工在工作中的重要內(nèi)容。同時,機構內(nèi)的老師們,在工作中也會遇到種種的不順和壓力,心理上需要得到適當?shù)恼{(diào)節(jié)與疏導,這些工作可以通過社工中的個案、小組等專業(yè)方法實現(xiàn)。
連結者。社工作為機構的一員,有責任協(xié)助機構使患者及其家庭更好地融入其中,作為連結者的角色,社工需要更詳盡地了解每個孩子及其家庭,并了解他們的實際需求及對機構的期待等。在滿足了家長需求的同時也使機構能夠更好更因人所需地提供適當?shù)姆?,更大限度地提升機構服務水平和質(zhì)量。
小陳媽媽40余歲,兒子小陳(化名)今年11歲,近幾年查出患有自閉癥,兩個月前來到省會城市的某特殊兒童康復訓練中心接受訓練。對于自閉癥兒童的訓練,像小陳這樣的年紀已經(jīng)算接受培訓比較晚的了,主要是由于家鄉(xiāng)所在縣的醫(yī)療條件有限,沒能及時查出病情,還是家長通過上網(wǎng)等方式了解到與孩子病癥相吻合的關于自閉癥的情況。小陳的家庭主要收入來源是其父親,小陳在機構每個月1800元的學費,加上房租,生活很是拮據(jù)。小陳家鄉(xiāng)所在的市殘聯(lián)對當?shù)孛總€縣有專門針對自閉癥患者的扶助名額,現(xiàn)在市里也正在籌劃建立專門治療機構,到時候轉(zhuǎn)接回市里可以得到免費的培訓。
在接受正規(guī)培訓之前,小陳主要是靠家教獲取知識和生活技能,他現(xiàn)在能夠認識400多個漢字,但是如果沒有人引導,他不會主動發(fā)音,也不能表達完整的句子意思,又由于家長文化水平有限、普通話不標準,對于一些讀音相近的音,不仔細聽不是很容易分辨出來;在數(shù)學方面孩子更是不能理解,每天老師在課堂上教的內(nèi)容,回家后媽媽都會花一個半小時的時間給他鞏固強化,但是他總是一再的忘記,這讓他的媽媽很是失望甚至常常會有放棄的念頭;對一些基本的生活行為,他也并不能完全掌握,比如一些衣服他至今都仍不能自己穿。
小陳媽媽一直不太能接受孩子患病的事實,心靈非常脆弱,有時候都不太愿意隨堂陪伴孩子上課,因為不忍看到孩子的現(xiàn)狀。她一般不太主動和別的家長、老師還有志愿者交流,總是自己默默看著孩子,臉上總是嚴肅的表情,常常還會表現(xiàn)出很焦慮、憂愁的樣子,尤其是在孩子回答不上問題時她會有急躁的反應。
在對小陳媽媽的觀察中發(fā)現(xiàn),其目前面臨著一些迫切需要解決的物質(zhì)和精神方面的問題,具體是:首先,最重要的是,她對孩子患病的事實始終不能接受,心情沮喪,還會有情不自禁地在公眾場合哭泣的現(xiàn)象,如果長期這樣的情況不能得到真正解決,可能會引起一些嚴重的精神疾病甚至導致一些難以估量的后果;其次,可能是由于自身性格內(nèi)向,缺乏主動與人溝通交流的習慣,這樣的壓抑可能會影響她對事件的正確判斷并自身加重生活壓力;再者,每月大筆的生活、培訓開支,給這位母親及其家庭帶來了巨大的現(xiàn)實壓力;最后,她對于孩子的病情態(tài)度消極,覺得沒什么治好的希望,對孩子的康復情況不夠客觀。
案主對人的態(tài)度會直接影響社工在助人過程中具體處理問題的態(tài)度和方法。人本主義要求社工首先要與案主建立相互信任的合作關系,給予案主充分的溫暖感受和真實情感,不將自身價值觀強加于案主身上,而案主需要在社工面前逐漸放下戒備,完完全全把自己最真實的一面展現(xiàn)出來,憤怒、害怕或親切,不止要讓社工看到,更重要的是讓自己也感受到。社工在接案之初就應該讓案主明白,問題的解決不能僅僅依靠社工,主要還是需要他自己去沖出生活的瓶頸,社工并不能提供具體解決問題的答案,只能提供一個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的情景。針對案例中的問題,社工要面對的是一位不善言辭又面臨生活多重困境的母親,要解決問題的關鍵是要首先打破案主的自我防御機制,逐漸減輕她對于外部環(huán)境或社工的防備心理。在實際運用上,社工通過同理心的技巧,向案主傳達出關懷和專注;鼓勵支持的技巧,給予案主力量,幫助案主建立起改變的決心和成長的信心;主動傾聽的技巧,向案主提供一個發(fā)泄的平臺,把內(nèi)心郁積的苦悶和情感抒發(fā)出來,幫助她在表達的過程中重新審視這段時期。這些技巧的運用,可以使案主逐步地在社工的引領中放開自己,不僅達到了關系建立的目標,社工也同時能夠通過案主的行為反應、動作表情等身體語言解讀出案主的情感需求等。
在實際介入中,筆者首先通過小陳所在班級老師處了解到小陳媽媽及其家庭的基本情況,以及其個人目前的情緒狀況。在對她的觀察中發(fā)現(xiàn),她一般不太主動和別人交流,總是默默看著孩子,常常是焦慮、憂愁的樣子。一天上課時小陳沒有做出黑板上的題目,老師提醒說家長這時候可以從旁協(xié)助,小陳媽媽很淡淡的說了一句:“教不了了,在家翻來覆去地教了沒用”。但是,當我對她作出鼓勵時她的反饋是積極的,對小陳近期進步的表現(xiàn)羅列出來時她也表現(xiàn)出了欣慰的表情,在這樣慢慢的接觸和交談中她開始主動的告知一些情況,可以看出她其實是有與人交流的需求的。在獲得小陳媽媽的信任并對其基本需求有所了解后,建立起了達到人本主義模式所提倡的專業(yè)合作關系。
羅杰斯始終認為一切問題的真正根源在于案主本人的自我疏離、自我貶低和自我挫敗。因此,只有幫助案主走出自我設限,才能夠讓他們進一步成長和發(fā)揮潛能。案例中小陳媽媽對于孩子患有自閉癥的事實一直不愿意承認,將自己封閉起來,與外人的溝通交流不多,自我壓抑比較嚴重,很多時候?qū)⒆拥倪M步也不能發(fā)現(xiàn),一直覺得孩子的病發(fā)現(xiàn)得晚,忘性又很大,總是抱著得過且過的消極態(tài)度。社會工作者在介入中應該幫助她意識到自己目前這種錯誤的消極態(tài)度,明白繼續(xù)這樣是對自己、孩子及家庭的極不負責,協(xié)助她發(fā)現(xiàn)目前孩子已有的進步以及尋找生活中的積極因素,鼓勵她主動表達自己的感受。
小陳媽媽消極的情緒態(tài)度,大多數(shù)源于對孩子病情的不樂觀以及缺乏他人的鼓勵,而社工對她和她兒子的接納,給予她的支持和鼓勵,都給了她安全感和信任感,從而獲取積極正能量,走出情感困境,重新認識和面對生活中的曲折。
自我概念是案主對自己主觀的看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案主的真實需求。自我概念與心理適應的調(diào)整,是案主面對威脅時做出反應的過程。小陳媽媽在面對孩子問題時的消極逃避和不勇于面對的態(tài)度,是由于其自我概念與經(jīng)驗不一致所導致的心理適應不良,一直以來,在她的知識和常識領域里面都沒有過自閉癥的概念,對于精神性疾病的理解也很有局限,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以及孩子在教育了一段時間以后情況沒有太大好轉(zhuǎn),其信心體系大大削弱,繼而對自己的評價也發(fā)生了一定改變,這些都需要案主及時進行調(diào)整。在經(jīng)過與社會工作者的溝通與對自我消極情緒的澄清后,案主應該在社工的幫助下發(fā)現(xiàn)自己的真實需求,逐漸消除由消極的自我概念產(chǎn)生的各種觀念、感受和態(tài)度。
這些家長盡管他們的孩子患有自閉癥,家庭也因此而出現(xiàn)了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不代表他們也都是有問題的,每個人適應社會和應對生活變故的能力不一樣,對待這些事件的態(tài)度不一樣,產(chǎn)生的心理效果自然就不一樣了。社工始終也只能作為輔助,他們自己才是真正了解自己的人,自己才能改變自己。社會工作者在面對案主時,首先在自己心里就應該對他們有正確的定位,有健康積極的心態(tài),這樣案主才能在正確的方向引導下做到適當?shù)男睦碚{(diào)整。
在與社會工作者建立了一定的信任關系后,案主的真正問題會逐漸展現(xiàn),社工在幫助案主的過程中,要防止案主對于社工的過于依賴,隨社工的價值理念而處理問題,忽視了自身態(tài)度。社工應該對案主行為動向有所預估,鼓勵其忠于和尊重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按照自己的真實意愿選擇生活方式和解決問題的辦法,并勇于承擔自己做出的決定產(chǎn)生的后果。小陳媽媽在與人交流的過程中,隨著關系的建立,會逐漸打開心扉,主動述說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這些都是案主積極給予反饋的表現(xiàn),是對社工信任的表現(xiàn),社工也可以通過這些積極反應看出,案主本身是有著與人溝通交流感情的欲望的,只是缺乏讓她釋放情感的媒介,而社工的介入一定程度上能夠給她安全感。人本主義注重接納的專業(yè)態(tài)度,不止是對于案主個人的接納,還有對于案主個人價值的接納,案主對于自己問題所做的決定社工應予以尊重和接納,對于案主反饋的積極態(tài)度,不管社工個人的價值贊同與否,都應該支持其勇于表達的態(tài)度。
羅杰斯贊同非指導性干預技巧,案主并不是有問題的人,他們完全有能力改變自己以及自己的環(huán)境。社工協(xié)助案主及時了解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學會對自己進行探究,開始發(fā)現(xiàn)自己的行為會根據(jù)自己新體驗到的自我而改變,社工從中看到案主對自我價值的尊重和重新審視,可以準備結案并讓案主自己走向成長。在本案例中,社工協(xié)助案主學會接受現(xiàn)實,理解精神疾病并不只是代表一生的負擔,這其中有酸苦自然也會有幸福快樂,一切都需要自己去用心感受和體會;學會和周圍的群體溝通交流,抒發(fā)自己的情感,釋放內(nèi)心的壓力;與周圍有同樣經(jīng)歷的家長建立起互助的良好關系,彼此間交流信息與傳遞同感。社工的結案并不意味著對案主關注的消失,后續(xù)的跟蹤考察評估對案主的情緒也有積極作用,這也是人本治療模式中對社工個人品格與專業(yè)態(tài)度的要求,是讓案主擁有持續(xù)的溫暖和真誠感的一種方法。雖然對于小陳的病癥,社會工作者并不能做到更多,但是,通過一段時間對小陳媽媽情況的介入,她的情況已經(jīng)有明顯的改善,情緒上得到了緩和,與機構內(nèi)的老師、其他家長以及志愿者的溝通有了明顯增加,對于孩子在機構內(nèi)的訓練課程愿意積極參與進去了,甚至在有志愿者在場時敢放心地離開機構外出辦事。對社會工作者來說,促成的這些改變或許并不能真正表明工作的影響力,只是這些努力能夠讓案主在以后的生活中找到一種新的方法和態(tài)度,面對逆境也能正確地調(diào)整自我。
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在參與社會事務的過程中,在解決事務困境的過程中,人本主義提供了最基本的價值理念,其提供的專業(yè)技巧,指導著社會工作者與案主的良好合作輔導關系。理論的探索始終是為實踐服務的,只有能在社會生活中得到驗證的理論才是科學且能長遠發(fā)展的。在社會工作實務中,尤其是在對自閉癥患者、其家庭及相關康復訓練機構的介入來說更是如此,沒有任何理論是萬能的,在面對實際困難和現(xiàn)實生活狀況時要承受著一般人難以想象的心理和精神壓力,盲目夸大任何理論的作用都是不切實際的,只有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地靈活地將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才能真正解決好案主面對的困境。
社會工作實務運用的探索之路一定是充滿荊棘與坎坷的,每一個社會工作者任重而道遠,“是懦夫把自己變成懦夫,是英雄使自己成為英雄”(薩特)。面對困境,逃避是人的本能反應,卻永遠不會是最佳的選擇。在人本主義模式的介入下,社會工作有更多和更充分的理由相信,人永遠是社會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而個體自身始終是解決自身問題的關鍵,對人的尊重,是我們最基本的價值理念。
〔1〕 馬斯洛,等.人的潛能和價值——人本主義心理學譯文集〔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317.
〔2〕 羅杰斯.羅杰斯著作精粹〔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120-121.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西部和邊疆地區(qū)項目“多元嵌套邏輯視野下農(nóng)村基層政權行為與建設問題研究(11XJC840004)
馬良燦,貴州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博士;
彭舒雅,貴州大學社會工作專業(yè)碩士研究生,貴州 貴陽 550000。
D669.69
A
1008-9187-(2013)03-0086-05
【責任編輯李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