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探索了媒介由于其模仿對象的不一致,因而在功能和效果上具有一定的偏向性。根據(jù)萊文森的觀點,媒介模仿的對象是人類各種感覺器官,其演變的軌跡具有“人性化趨勢”,即越來越趨向于人類器官的自然體驗。因此,“偏向性”及“人性化趨勢”既是兩個對立又互補的特征,同時也是塑造媒介形態(tài)以及影響媒介演化進程的兩組重要力量。
【關鍵詞】媒介 偏向 人性化 平衡
戲劇理論家萊辛在《拉奧孔》中曾提到:“既然繪畫在它的模仿中所用的媒介或符號確實是和詩所用的完全不同——那就是說,繪畫用空間中的形體和顏色,詩用在時間中發(fā)出的聲音,”①萊辛所指出的詩與畫之間的區(qū)別,實質上是這兩種媒介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偏向性問題。媒介環(huán)境學派的出現(xiàn),使得媒介的偏向性問題開始突破文藝理論的圈子,被集中且深入地討論:“不同傳播媒介中固有的不同的物質形式和符號形式,預先就設定了相應的不同偏向,這是媒介環(huán)境學派的三個理論命題之一?!雹谧钤缂醒芯棵浇椤捌颉眴栴}的是媒介環(huán)境學派的先驅——哈羅德·伊尼斯:“傳播媒介的性質往往在文明中產生一種偏向,這種偏向或者有利于時間觀念,或者有利于空間觀念?!雹勰崴固亓_姆則概括了媒介的七種“偏向”,分別為:思想、時空、政治、社會、形而上、認識論。論者認為,以往學者對媒介偏向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媒介的效果論上,卻忽略了其在本體論層面的偏向性:媒介發(fā)生偏向的原因是由于其選擇了不同的模仿對象并試圖將其極致化“延伸”而導致的,這也是本文所要討論的媒介“模仿的偏向”。
一、媒介模仿的對象:人的感知模式
康德曾說:“我們在外部現(xiàn)實中看到的一切,都是我們自己的投射?!边@句話可以用來更好地理解媒介與人類的關系:媒介是現(xiàn)實生活和我們自身感官之間的中介,我們借助媒介所感受到的外部世界,都是我們自己的投射。媒介是人類用以服務自己的感官的,因此,它的發(fā)明和改造都是模仿人的感知模式而進行的,是對人類有機體的各部分——包括五官、四肢甚至具有認知功能的中樞神經的模仿,正如萊文森所說“這種技術不僅要體現(xiàn)一個理念,而且它體現(xiàn)的理念要能夠延伸、反映、復制或取代心智功能和認知過程?!雹苋欢?,人類的感覺器官如視力、聽力、記憶力等在時間范圍和空間范圍上是有一定生理限制的,所以媒介對人類的感覺器官除了模仿,還擔負著“延伸”的職能,也就是麥克盧漢的著名論斷“媒介是人體的延伸”。例如,電話這一媒介是模仿人的聽覺功能,并在其空間廣度上做出了延伸,即使是可視電話、網絡電話等媒介,它在模仿人類聽覺的性質并沒有改變。下面的表格呈現(xiàn)的是不同媒介所對應的模仿對象——人的各類感官,以及在此程度上所做的延伸。
媒介之所以發(fā)生“模仿的偏向”,一是由于媒介模仿的人類感官類型不一致,導致其功能的差異,如電話模仿的是人類的聽覺和語言,而書籍模仿的是人類大腦的線性思維;二是由于媒介在履行其“延伸”的職能時,常以犧牲人PQiy8nAGlacAcnBxqEyDwQ==類某部分感官的方式,讓另一部分得到最極致的發(fā)展,這樣的“偏向”其實就是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中所說的“自動截除(auto amputation)”和“麻木(numbing)”的概念:只挑選一種感官對付強烈的刺激,只挑選一種延伸的、分離的、截除的感覺用于技術——在一定的意義上說,這就是技術使創(chuàng)造者和使用者麻木的原因。⑤媒介在進行極致化延伸時產生的“偏向”導致了人類各部分肢體包括中樞神經的“麻木”,使大眾過度依賴媒介而不是真實的感官來了解外部世界,從而被浩瀚的媒介信息所湮沒,這是眾多媒介批評者對日新月異的媒介技術持消極態(tài)度的主要原因。幾乎每一種技術在被廣泛應用時都會因為其“模仿的偏向”和“極致化的延伸”而招致非議。如阿倫特就對印刷術持消極的態(tài)度:“有很多偉大作家經過了幾個世紀的銷聲匿跡,如今又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但我們不知道,他們的作品除了娛樂版還能否留在人們心里?!雹薏ㄆ澛鼘﹄娨暤呢撁嬖u價:“我們不斷地看電視,但是我們看到的是使信息簡單化的一種媒介,它使信息變得沒有內容、沒有歷史、沒有語境,也就是說,信息被包裝成為娛樂?!雹邉P爾納對數(shù)字技術也充滿憂慮:“在擬真的世界中,大眾沐浴在沒有意義的媒介信息中,這是一個大眾的時代。大眾由此尋求的是奇觀而不是意義?!雹?/p>
二、作為“糾編機制”的人性化趨勢
媒介所招致的罵名是由于其在改進和演化的過程中,總是以延伸某部分感官,犧牲另一部分感官為代價,因此給人類帶來的是感官被“截除”的麻木。然而,以保羅·萊文森為代表的媒介學者卻對媒介充滿樂觀,他的信心來源于媒介技術的另一個特點——人性化趨勢(Anthropotropic)。1979年,萊文森在其博士論文《人類歷程回放:媒介進化理論》里首次提出了這一理論:“人類技術開發(fā)的歷史說明,技術發(fā)展的趨勢是越來越人性化,技術在模仿甚至是復制人體的某些功能,是在模仿或復制人的感知模式和認知模式?!雹崴梃b了達爾文的進化論,樂觀地認為媒介具有“人性化趨勢”,并能夠根據(jù)人類的需要進行優(yōu)勝劣汰的進化,凡是符合代人類傳播特點的媒介就能夠生存下來,就是好的媒介?;谶@一理論,萊文森又提出“補救性媒介”的理論,他認為人類能夠在媒介進化中進行理性選擇,后一種媒介都是對前一種的補救和補償,媒介技術將越來越完美。⑩按照萊文森的觀點,“人性化趨勢”和“補救性媒介”未嘗不可以看作是對媒介偏向性問題的“糾編機制”。
1、起初,我們享受雖非意料卻也平衡的傳播環(huán)境(目力、聽力和記憶所及的范圍)
2、接著,我們促進媒介發(fā)展以突破上述環(huán)境局限,但在尋求平衡突破中付出了代價,在尋求其它人性要求中做出了犧牲;
3、不斷追求保存并繼承自古以來人在延伸方面的突破,恢復人在自然的交流環(huán)境中喪失的人性要素。⑾
第一階段是口耳相傳和拼音文字的時代,媒介的發(fā)明只是對感官的簡單補充,人類還是主要依靠視覺、聽覺等生理器官。第二階段,人類開始謀求通過媒介增強、延伸自己感知器官的能力,這是印刷術大放異彩的機器復制時代和電子時代,但是過度的延伸使媒介的偏向嚴重以致“平衡的感知環(huán)境”受到了損害,人們開始對媒介技術充滿憂慮;第三階段的媒介,在高科技的支持下開始追求“平衡感”,使人的感知和交流回歸自然,媒介的“人性化趨勢”開始顯現(xiàn)出“糾偏機制”的作用。
事實上,媒介的發(fā)展路線是一個趨向于圓周的圖形,因為媒介對人類感官的模仿及延伸是以人類最原始的,最自然的交流方式為目標的,任何與人類生理機能不和諧的媒介都會引起體驗的不適而遭到淘汰。例如:“廣播只有聲音沒有圖像的局限其實是適應了人類原有的深層的傳播方式,即只聽不看的傳播方式,而且適應與這一模式相伴的社會現(xiàn)象:多重任務的智能?!雹性偃?,照相機的鏡頭,是對我們視覺系統(tǒng)的復制和延伸,而電影則是用具體化的方式把心智活動加以復制和外化。攝影技術從黑白照、彩照、再發(fā)展到電影和二、三維圖像、全息圖像,在這個演進過程中,機器和人的感知的對應從少到多,最后就產生了色彩、動畫和第三維功能。值得注意的是,計算機和互聯(lián)網技術普及后,媒介的模仿對象到達空前的綜合:視覺、聽覺、大腦各種思維、語言能力都集聚在一起,彌補了其他媒介技術不可避免的“偏向”,成為“人性化趨勢”最明顯、最集聚的媒介。
“偏向性”和“人性化趨勢”是媒介在發(fā)展進程中兩個對立互補的特征:“偏向性”使人類的感覺器官得到延伸和放大,雖然打破了各感覺器官之間的平衡,但卻使其超越生物極限和阻礙,成為人類文明強大的推動力;“人性化趨勢”則有利于媒介克服其自身的技術弱點和文化弱點,讓媒介批評者和大眾更理性、更全面地看待媒介技術下的人類生活。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這兩組影響媒介發(fā)展進程的重要力量,將以何種方式塑造媒介的面貌,還需要進一步觀察?!?/p>
【基金項目:本文系“暨南大學優(yōu)秀本科推免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培育計劃項目”——《新媒體環(huán)境下“模仿”的裂變——從“原型”到“仿像”的傳播現(xiàn)象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50503560】
參考文獻
①伍蠡甫、胡經之:《西方文藝理論名著選編》[M].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17
②林文剛 編,何道寬 譯:《媒介環(huán)境學思想沿革與多維視野》[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0):31
③[美]哈羅德·伊尼斯 著,何道寬 譯:《傳播的偏向》[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④[美]保羅·萊文森 著,何道寬 譯:《思想無羈》[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209
⑤[加]馬歇爾·麥克盧漢 著,何道寬譯:《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增訂評注本)》[M].譯林出版社,2011(7):60
⑥[德]漢娜·阿倫特:《人類的對話中的社會和文化》[M].自由出版社,1967:352
⑦[美]尼爾·波茲曼 著,章艷 譯:《娛樂至死》[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2009(5):121
⑧[美]瑞安·畢曉普、道格拉斯·凱爾納等 著,戴阿寶 譯:《波德里亞:追思與展望》[M].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8):16
⑨⑩⑾⑿[美]保羅·萊文森 著,何道寬 譯:《軟利器:信息革命的自然歷史與未來》[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5):3、51、86
(作者: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1級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