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惠玲 張琳珠
由七角星圖引發(fā)的對神秘數字的好奇與解讀
馬惠玲 張琳珠
在數字的語言中,反映出不同時代、不同地區(qū)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模式、民俗風情等,在我們的生活中,“七”這個數字縈繞在每一個角度,透著一絲神秘、古怪的氣息。本文主要分析了“七”這個數字中蘊含的文化內涵。
七角星圖 神秘數字 “七” 解讀
河南大學是一所百年名校,坐落于歷史文化名城、七朝古都河南省開封市東北城墻之間的鐵塔湖畔。其校園標志性建筑群包括大禮堂、南大門、齋房等。大禮堂規(guī)模宏大,在全國高校中首屈一指?!敖ㄖ⒚鎸哟呜S富,色彩明麗,雕刻精美,裝飾細膩考究,顯得華麗而典雅,是河南大學‘秀美’建筑的典范,既有強烈的時代特點,又不失民族傳統建筑風格的體現,且有極高的建筑藝術水平,是20世紀20年代中西建筑藝術緊密結合創(chuàng)作出的難得的建筑藝術精品。”①這座高大雄偉的宮殿式建筑設計,美輪美奐,飛檐挑角,金碧輝煌,中西合璧,每個細節(jié)都透露著設計師的匠心獨特,如脊獸翹首在各脊端、太極圖的雕花、彩繪的玻璃窗套圖案等,不管哪個角度,都是那么精美絕倫,其中大小各異的圓形豎向中旋窗,更是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一共有8個,分別位于禮堂東西兩側,每側各4個,它們的底色都是象征吉祥的大紅色,分別是3種圖形,一種是兩個一大一小的橫條窗,一種是八朵蓮瓣的高潔窗,另一個有若干條紅色的線條,組成一個多角星,仔細數下來,共有七個角。有點像是塔羅牌里面的星宿圖像,這就很有意味,仿佛冥冥之中揭示著什么似的。建筑史學家梁思成曾說過:“歷史上每一個民族的文化都產生了它自己的建筑。 ”②
在我們的生活中,“七”這個數字縈繞在每一個角度,透著那么一絲神秘、古怪的氣息。信手拈來,什么北斗七星,一周只有七天,再次進入下一個七天。從前采用七曜來表示:日曜日、月曜日、火曜日、水曜日、木曜日、金曜日、土曜日,它們分別對應于現在的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民俗中,人歸天后,做一個“七”,稱為“頭七”共七個,共七七四十九天。地球上,共有七大洲: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極洲。世界上有七大奇跡:埃及胡夫金字塔、奧林匹亞宙斯巨像、阿爾忒彌斯神殿、摩索拉斯基陵墓、亞歷山大燈塔、巴比倫空中花園、羅德島太陽神巨像。音樂有7個音級,即宮、商、角、變徵、徵、羽和變宮,相當于現行簡譜中的1、2、3、 4、5、6、7。就連純凈的水,PH值都是7。中醫(yī)講指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種情志活動。 它反映著人們在外界不同的刺激之下,所顯示的不同的內心情感體驗。人的頭部,還有七竅 ,即兩眼、兩耳、兩鼻孔和口。有一種智力玩具“七巧板”,由一塊正方形的板切成五個三角形、一個正方形和一個長斜方形,就可以拼出許多不同的樣式:手槍、房子、雞等,微妙逼真。甚至有商品品牌,七匹狼,七喜等。
在西方文化里,崇尚單數,追求獨立進取的精神尤為突出,但是“13”、“星期五”等讓人厭惡。
全球領土面積第六大的國家澳大利亞,它的國旗為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2∶1。旗底為深藍色,左上方是紅、白“米”字,“米”字下面為一顆較大的白色七角星。旗的右邊為五顆白色的星,其中一顆小星為五角,其余均為七角。國旗上那顆最大的七角星象征組成澳大利亞聯邦的六個州和聯邦區(qū),剩下五顆小星代表南十字星座,為“南方大陸”之意,表明該國處于南半球。它的國徽左邊是一袋鼠,右邊是一只鴯鹋,這兩種動物均為澳大利亞所特有,是國家的標志,民族的象征,中間是一個盾。盾形上方為一枚象征英聯邦國家的七角星。
希臘人認為風、火、水、土四種元素組成自然界,父親、母親、孩子組成家庭。這樣看來自然萬物和社會組成的世界的總和就是七種基本元素。希臘有七賢。古希臘有七個最智慧的人,立法者梭倫和哲學家泰勒斯兩人,剩余五人一般認為是契羅、畢阿斯、庇塔庫斯、佩里安德、克萊俄布盧。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世界的基本圖形是正方形、三角形以及最完美的圓形,這些圖形的角的數量加在一起,也是七。
在圣經里,上帝造世界用了六天,第七天是休息日。諾亞在毀滅性的洪水前,造好方舟,帶進的潔凈畜類有七公七母。關于人類原罪數量的定義,饕餮、好色、貪婪、憤怒、懶惰、嫉妒、驕傲共計七項。意大利詩人阿利蓋利·但丁的長詩——《神曲》是歐洲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詩分為三部分:《地獄》、《煉獄》 和 《天堂》。在這部長達一萬四千余行的史詩中,但丁根據惡行的嚴重性順序重新列出七宗罪:好色、暴食、貪婪、懶惰、憤怒、嫉妒、傲慢。
此外,美國坐落在紐約州紐約市哈德遜河口附近的自由女神像,她所戴的頭冠,共有七道尖芒,象征著世界七大洲及五大洋。目前全球最大的雙引擎廣體客機是波音777,它是由美國波音公司制造的長程雙引擎廣體客機。賭場里老虎機倘若恰巧搖到777組合,就是超幸運的數字,也與牌桌上的21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更不要說,風靡全世界的007了,冷酷多情,聰明機智,善于化解各種危機,成為萬千女性心中的偶像。
無獨有偶,東方文化里,也有很多關于“七”的文化。作家馮驥才說:“倘若一個民族沒有了自己的節(jié)日,還能說是一個民族嗎?”在這充滿遐思的節(jié)日里,傳承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寄托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民族情感。
神話中,女媧娘娘是中華兒女的母親,她創(chuàng)造世界萬物的時候,順序地造出雞、狗、豬、羊、牛、馬等動物,并于第七天造出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舊俗以農歷正月初七為人日。宋朝高承 《紀原·天生地植·人日》:“東方朔《占書》曰:歲正月一日占雞,二日占狗,三日占豬,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馬,七日占人,八日占谷。皆晴明溫和,為蕃息安泰之候,陰寒慘烈,為疾病衰耗?!薄短接[》卷九七六引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鬢。又造華勝以相遺,登高賦詩?!边@一天,各地都有著不同的習俗,像成都市民會一大早就出門,呼朋引伴,前往西郊杜甫草堂,參加活動,以此憑吊杜甫。廣東人要吃七寶羹:芹菜表示著勤勞,蒜指著精打細算,蔥喻言聰慧,芫荽諧音緣分,韭菜象征長長久久,生菜透著生財的意思,再加上生魚片寓意年年有余。人們制作各種花勝,相互饋贈,祈求平安吉祥。
傳說中,玉帝有七個美麗的女兒,有一天她們結伴下到凡間玩耍,第七個公主的羽衣被牛郎偷偷藏起來,她無法回到天上,留在人間和牛郎結為夫婦,還孕育一兒一女。但好景不長,被王母娘娘發(fā)現,她派出天兵天將將織女帶回天庭,牛郎披上老牛的皮追上去,只見王母娘娘銀釵一劃,一條銀河霎時出現,隔斷了他們二人。但是織女和牛郎,哭得死去活來,孩子們呼喊媽媽的聲音也揪心裂膽,王母見此情此景,也稍稍為牛郎織女的堅貞愛情所感動,為了讓織女可以見見自己的孩子,便同意每年七月七日,讓他們相會一次。無數的喜鵲都會在那天飛去為他們二人幫忙搭橋呢。三國時期,曹植的《靈芝篇》有云:“董永遭家貧,父老財無遺。舉假以供養(yǎng),傭作致甘肥。責家填門戶,不知何用歸。天人秉至德,神女為秉機?!奔炊琅c七仙女故事最早的文獻記錄。漢朝時候,未出嫁的女孩子們,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向雙星乞愿和穿針乞巧。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jié)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一天現在成為了“中國的情人節(jié)”,每年到這個時候,大家都會舉行一些活動紀念,諸如少女們乞巧拜織女、讀書人拜魁星、村間內為牛慶生、人們曬書曬衣以及男男女女相聚祈求感情的美好等。
宗教中,佛教禪宗有一種修行方式——“打七”。每年陰歷十月十五日開始,到臘月八日結束,以七日為一個周期,如此直到第七個七日,共計“七七”四十九天。在“打七”的過程里,除必要的飲食睡眠之外,專心參究或專心持名,以念佛、拜佛為主,伴以引磬、木魚之聲,專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祈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佛經里指出人生苦諦共有七種: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妙法蓮華經》卷四有關于“七寶”的描述:“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珍珠和玫瑰為七寶?!?/p>
文學中,在近體詩詞歌賦里,有七言律詩,一種每首八句,每句七個字的格律詩。律詩四聯八句,其第二句稱為“首聯”,三、四句稱為“頷聯”,五、六句稱為“頸聯”,七、八句稱為“尾聯”。其中,“頷聯”和“頸聯”必須對偶;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個字必須同韻。還有七言絕句,一種每首四句,每句七個字的格律詩。絕句四聯四句,七言絕句格律分兩大類,正格平起式和偏格仄起式兩種。
沒有想到,一張看似簡單的圖片,一個藝術性的七角星圖,竟然衍發(fā)出這樣許許多多的聯系。人類的智慧真是十分神妙,其中蘊含的文化含義不是這樣簡單的語言可以概述的。在數字的語言中,反映出不同時代、不同地區(qū)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模式、民俗風情等。或許,數字本身并沒有什么指向,最初也只是為了計數的一個工具。但是,當數字和文化結合在一起的時候,便在冥冥之間,仿佛有一張巨大的網,讓一些原本沒有聯系的事情,有著千絲萬縷的深意。我們通過了解相互文化的根源,也有益于東西方文化之間的交流,相互尊重,避免誤會等。正是人們有了對文化的更深層的好奇心,才促進自身的不斷發(fā)展、完善。
注釋
① 鄧明燦.河南大學近代建筑群細部鑒賞[J].山西建筑,2012(9).
②金玫.中國建筑的“陽數情節(jié)”[J].漢字文化,2004(3).
[1]河南大學校史修訂組.河南大學校史[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12.
[2]王紅旗.生活中的神妙數字[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1993.
[3]張德鑫.中外語言文化漫談[M].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1996.
[4]鄧明燦.河南大學近代建筑群細部鑒賞[J].山西:山西建筑,2012(9).
[5]李嬌.日語數字“七”的文化內涵探析[J].江蘇: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11(8).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