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軍良
在中學體育教學實踐中,一些學生在體育學習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意識淡薄,體育技能較差,以及身體素質和發(fā)展水平較低等使其明顯處于弱勢狀態(tài),給正常完成體育學習任務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和不良影響。新時期,隨著新課改的不斷實施,中學體育教育對弱勢學生群體給于了更多的關注,中學體育教師更應該多從弱勢群體的角度出發(fā),分析體育弱勢學生群體產(chǎn)生的原因,并在體育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致力于中學體育教學的建設,增強學生綜合素質,為我國新課改的實施做出切實有效的貢獻。
所謂體育弱勢學生群體是指在體育學習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因為肢體、心理、生理或社會適應等方面的原因而不能正常參加體育教學或課外活動的學生群體。目前,體育弱勢學生群體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重視并加強對體育弱勢學生群體的教育和培養(yǎng),提高他們的身心素質,是每一個體育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筆者多年從事中學體育教學,在體育弱勢學生群體教學實踐中,具有一定的自身認識和看法。因此,本文就以體育弱勢學生群體的教學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了探討。
研究中學體育弱勢學生群體的教學,首先要明確體育弱勢學生群體產(chǎn)生的原因。
體育弱勢學生群體產(chǎn)生的最重要原因來自心理因素,心理因素也是多方面的,比如,有部分學生對體育的學習缺乏動力,在體育鍛煉上沒有堅強的意志等。
有些學生在體育學習中表現(xiàn)的過于弱勢,生理原因不可忽視。例如,有些學生因為先天原因造成的身體傷殘,讓學生在體育學習中行動不便;又如,有些學生由于營養(yǎng)不良導致身體發(fā)育不良,身體過度肥胖或瘦弱等,身體過度肥胖導致學生在運動中不靈活,動作吃力;身體過于瘦弱,弱不經(jīng)風,無法完成一些力量性的運動。
一方面,不良的家庭環(huán)境對學生的心理發(fā)育造成一定的影響,例如,有的家庭從小對學生過分溺愛,害怕他們跌打磕破,促使學生個性發(fā)展產(chǎn)生偏激;又如,家庭中父母離異,或者意外橫禍等,也會對學生的心理成長造成不良影響,學生心理發(fā)育不健全,心胸狹窄,行為孤僻等,都不利于學生在體育學習中的團隊協(xié)作和競賽。
目前,在我國中學教育中,傷、殘、病者在總學生人數(shù)中占據(jù)5.5%,體弱者占13.6%。近年來,體育弱勢學生群體數(shù)量也在不斷增加,中學體育弱勢學生群體類型較多,要想在體育教學實踐中真正達到良好的體育教學效果,就必須根據(jù)不同類型的弱勢學生群體,探討不同的體育教學實踐方法。弱勢群體的幾種自然表現(xiàn)主要有:(1) 心理缺陷型;(2) 身體肥胖、瘦弱型;(3) 體弱多病型;(4) 先天疾病型。
有的學生在體育學習中過分的表現(xiàn)出厭惡、反感、懶散的情緒,針對這類學生,體育教師在教學中必須讓學生從理論上認知體育課,正確理解體育鍛煉的價值和意義。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理論知識以及實際生活的案例讓學生認識到體育鍛煉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性,明白體育對身體健康的作用。例如,鍛煉身體可以健腦,可以充分地改善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調節(jié)功能,提高人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反應能力;同時,如果不重視體育鍛煉,不利于身體發(fā)育,年老了容易骨質疏松,肌肉萎縮,甚至影響壽命等。另一方面,多為學生播放一些宣傳體育的視頻或教育片,例如,《體育的力量》、《我的最愛NBA》等,讓學生通過聲、像俱全的環(huán)境感受體育的魅力。同時,針對懶散、自卑、怯弱的學生,體育教師應該運用賞識的手段來有效激勵學生,對這些有心理缺陷的學生,應該積極鼓勵他們大膽參與,并努力創(chuàng)造大膽參與的機會。例如,在日常的體育教學中,教師時刻關注這些學生的言行表現(xiàn),多給予個性化的輔導,多從語言上給予安慰,打破他們害怕體育的心理。
體育教學應該因材施教,在體育教學中實施自主選擇性教學,即讓學生在體育項目中自主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項目,或者在教師的指導下,幫助其選擇適合自己,對自己身心更加有益的項目,有所為,有所不為。例如,針對身體肥胖、虛弱的學生,一般可以讓他們選擇跑步、游泳、體操、羽毛球和兵乓球等體育項目,以完成力量型或耐力型為主;而針對身體瘦弱的學生,則可以讓他們選擇跳繩、呼啦圈等。
首先,注重體育教學中的情感培養(yǎng),體弱多病的學生身體素質較差,很多體育項目即使感興趣,也不能參加,因此,教師和家長應該多加交流,積極引導,切不可讓學生產(chǎn)生自暴自棄的心態(tài);其次,體育學習大部分是一個戶外團隊協(xié)作的學習模式,體弱多病的學生作為弱勢群體的一種往往會被孤立,因此,教師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細心觀察,讓這些弱勢學生的好朋友帶領他們去參加體育鍛煉和體育活動,避免他們被學生大眾所孤立。同時,針對體弱多病的學生,教師在實施分層次教學中,也要注意合理安排這些學生的運動量,循序漸進。
在教學內容上,先天性疾病學生應該以參與為主,并加強其強項方面的要求;同時,教師還要加強對這些學生在自我保護方面的教育,消除他們的緊張和消極心理。在教學方法上,采用精講多練并多次指導,在體育練習中降低難度或強度。在教學組織形式上,把某項教學內容完成能力較弱或者類型相同的學生分成一組,通過能力和類型的劃分,讓學生的自尊心得到保護和尊重,這樣就能提高他們參與的積極性。
總的來說,不管是何種類型的弱勢學生群體,體育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都要給于更多的重視和關注,并及時與這些學生的家長保持信息的交流和溝通,多為他們組織一些適合他們的體育活動,及時疏導他們的心理障礙,讓弱勢學生群體得到學校、家庭乃至社會的幫助。
[1]劉永風.論殘疾人受體育教育權利的實現(xiàn)與政府責任[J].內江科技,2011,(11) :37-38.
[2]趙俊俊.弱勢群體受教育權利法律保障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8.
[3]張玉梅.關于學校體育實現(xiàn)終身體育教育的思考[J].才智,2011, (32) .
[4]崔樹平.體驗式體育教學模式探索[J].現(xiàn)代營銷(學苑版),2011,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