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俊
(廣州大學 體育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早在20世紀90年代,由國家科委和國家質量技術監(jiān)督局發(fā)布、制定并實施了標準號為:GB/T13745-92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學科分類與代碼》,將全部學科分設為自然科學、農業(yè)科學、醫(yī)藥科學、工程與技術科學和人文與社會科學等5大門類,其中,體育科學(體育學)被列為人文與社會科學門類下的與經濟學、社會學、教育學等學科并列的一級學科,代碼為 890,并按體育專業(yè)基礎課程下設立13個二級學科。對學科進行分類的國家標準并沒有將體育學歸屬于教育學門類,可見,體育學并不只是為學校教育服務的工具性學科。
首先,基于“德、智、體”三育并重的思想,將體育學納入教育學科門類,可能也有失妥當。近代三育并重思想主要源自夸美紐斯、約翰、盧梭等人,但是無論是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洛克的《教育漫話》、還是盧梭的《愛彌兒》等著作,都是從孩童成長需要全面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提示教育者需要注意早期教育的均衡性與全面性。而且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是工業(yè)革命之前的17—18世紀,與現在社會背景下體育學科發(fā)展的狀況是全然不同的,那時,沒有現在的體育學、體育科學、體育學科體系及學術領域的學科范疇和概念,與現在的體育中的“體”并非同一概念。
其次,體育學的“體育教育訓練學”、“體育人文社會學”、“民族傳統(tǒng)體育學”、“運動人體科學”等 4個二級學科中,只有隸屬于體育人文社會學中的“體育教育學”之下的1個專業(yè)方向,即“學校體育學”屬于教育學范疇?;诖擞^點,將體育學中的“學校體育學”或者整個“體育教育學”納入教育學門類之中,可能是妥當的,但是將整個體育學歸入教育學學科門類,似乎有點讓人不解和質疑。
研究認為建設一個學科和發(fā)展一個學科,做好體育學科體系的分類統(tǒng)一和自身的定位是十分的重要,體育學科發(fā)展從學科簡單綜合到科學泛化,再到學科高度分化基礎上的高度穩(wěn)固綜合化以致未來的不斷升級完善化等,就是體育學科發(fā)展的內在邏輯體現。但是發(fā)展的原則離不開領袖旗幟的引導,體系分類和學科定位等發(fā)展需要科學的統(tǒng)一,這是學科發(fā)展的重要前提之一。同時,我們更需要考慮,體育學學科的主要特色在哪里,是實踐領域客觀呈現還是理論體系的范疇構建。而且體育學學科的建設不是一群人和幾群人的付出所能完成的,這需要所有從事體育學研究的人員共同努力和共同創(chuàng)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