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敬堂
2004年11月22日,北京交通廣播和搜狐汽車頻道共同提出倡議,將這一天定為“路德日”,旨在倡導“安全有道,行車有德”的交通理念。
據(jù)交通管理部門統(tǒng)計,在交通事故死亡案例中,有80%事故是受害者本人違章而造成的。明明是紅燈,偏偏有人去闖;明明有隔離帶,偏偏有人去跨越;明明是單行道,偏偏有人去逆行……交通設施和交通法規(guī)是為了交通安全其中包括生命安全而設置的,有禁不止,有令不行,是事故多發(fā)的主要原因。事故發(fā)生了,受害者因有違章行為而負全部責任,這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教訓,給人們留下的思考還不夠深刻嗎?
誠然,并不是每一次違章都會發(fā)生事故,但幾乎每一次事故都與違章有關。
這是一起行人違章事故:
正月初六下午,王京生下班后早早回到了家里。像往常一樣,他把飯菜做好后,擺好桌椅碗筷,等著妻子和孩子回來。
王京生的妻子肖玉花,在北京市一家皮鞋廠工作,孩子寄放在廠附近的幼兒園里。
妻子每天下班后要接孩子,到家比較晚,王京生總是先把飯菜做好了,等她們回來一起吃。看得出,這是一個溫馨幸福的三口之家。
天漸漸地黑了,她們怎么還沒回來?王京生心里有些著急。他穿上大衣,走出家門,想的是到路口上去迎接。
“王叔叔,肖阿姨被汽車撞了,送阜外醫(yī)院了?!眲傋叱鲩T口,一位鄰居小朋友氣喘吁吁跑過來,告訴他這個石破天驚的噩耗。
他一口氣跑到醫(yī)院,還是來遲了,醫(yī)院向他宣布:肖玉花腦部受傷,經(jīng)搶救無效死亡。
這天,肖玉花下班后,騎車帶著3歲的女兒回家,騎到馬尾溝19路公共汽車站時,該過馬路了。也不知是回家心切,還是為了圖個近便,肖玉花沒有按規(guī)定繞行斑馬線,而是徑直穿越馬路。就在這時,一輛面包車從側面開來,肖玉花躲閃不及,連人帶車鉆入汽車輪下,多虧女兒被拋出自行車外,幸免于難,可是無情的車輪卻從她頭部碾過……
事故發(fā)生后,交通民警在勘察事故現(xiàn)場時發(fā)現(xiàn),肖玉花血肉模糊的身軀,倒在距人行橫道104米處?!靶び窕ㄟ`章橫穿馬路不走人行橫道線,負事故的主要責任。”——這是事故報告上的結論。
事故是悲慘的,教訓是沉痛的。它不能不引起人們作出這樣的思考:如果肖玉花不去貪這104米的近便,而是按交通規(guī)則走人行橫道,還會不會發(fā)生這樣的悲劇呢?如果肖玉花早就知道有這樣的危險,還會不會違章穿行馬路呢?
周末,下班時分,北京東城區(qū)一條喧鬧的街道上,車輛行人絡繹不絕。在羊群般的自行車隊伍中,有一位年輕的媽媽,正帶著一個小男孩在趕路。這是一個天真活潑的孩子,他坐在車梁上的小竹椅上,一邊指點著路上的車輛,一邊背著幼兒園阿姨教的兒歌。到十字路口時,遇上紅燈,她本該下車等候,見無警察值守,就抱著僥幸的心理騎車沖了過去。就在這時,忽然發(fā)現(xiàn)一輛大轎車鳴笛向右拐彎,她急忙下車躲閃避讓。不知是過于緊張,還是騎車技術不熟練,自行車晃了幾晃,倒在地上,小男孩從車梁的竹椅上甩了出去,摔在大轎車的右后輪前,大轎車司機見狀,急忙緊急剎車??墒菫闀r已晚,車輪從孩子身上碾了過去。
“我的孩子啊!”
驚魂未定的母親,從地上爬起來,哭喊著,發(fā)瘋似的撲向摔傷的孩子。在交通民警和行人的幫助下,受傷的孩子被迅速送到醫(yī)院搶救。在急救室里,孩子睜開無力的雙眼,看見傷心地守候在身邊的媽媽,吃力地喊著:媽媽……這是他來到這個世界上學會的第一個單詞。
多么無辜的孩子呀!他來到人世間才一年零一個月,剛剛學會說話,剛剛學會走路,剛剛入幼兒園,就像一顆幼苗,才剛剛出土,還沒有開花,結果,就被車輪無情地吞噬了!
已經(jīng)是晚上8點多了,天下著小雨,四環(huán)路上的車輛行人依然川流不息。
隨著一聲刺耳的急剎車聲,又一起交通事故悄然發(fā)生了。
交通民警飛速趕到現(xiàn)場,只見一輛面包車停在路邊,一個風華正茂的小伙子靜靜地躺在車輪下,鮮血和著雨水染紅了路面……
死者叫李海平,父親是北京某醫(yī)學院的退休老干部。老李夫婦有兩個孩子,大的叫海燕,小的是海平。海燕念小學時 ,正逢十年動亂,幾乎沒有好好上過學。1976年,海燕被推薦上大學,成為當時令人羨慕的工農(nóng)兵大學生。十分遺憾的是,就在她領取入學通知書回家的途中,一次意外車禍事故,奪去了她年輕的生命。
海燕遇難后,老李夫婦極力抑制悲痛,把全部心血和希望傾注在小兒子海平身上。海平,沒有辜負父母的期望,除了完成所學專業(yè)的各門功課外,還自修了日語和英語,并做好了考托福的準備。那天下午,他騎自行車去北外聽課,害怕耽誤時間,騎車闖了紅燈。就這一念之差,斷送了他美好的前程。
凡此種種,究竟誰之過?!
“凌晨的二環(huán)路,流星般的車流從眼前劃過,接近紅區(qū)的轉速在繼續(xù)攀升,引擎的咆哮發(fā)出瘋狂的聲音,飛翔的快感讓周身熱血沸騰……”這是一群瘋狂迷戀飆車的青蔥少年在網(wǎng)上的留言。這極具煽動性的蠱惑,便催生了“二環(huán)十三郎”這個名字的誕生。
用13分鐘的時間,以每小時150公里的速度走完37.2公里的二環(huán)路,這就是“二環(huán)十三郎”當年創(chuàng)下的“生命極速”。好一個令人生畏的“馬路殺手”!
“二環(huán)十三郎”何許人也?他們是正常人還是心理變態(tài)?他們?yōu)槭裁匆疤煜轮蟛豁t?他們真的不懂得珍惜生命?解剖這個“怪胎”,帶給人們的是一個沉重的思考。
那是一個周末,時間是晚9點30分,北京晚高峰雖然已經(jīng)結束,可車水馬龍的二環(huán)路上并不暢通。在交管局指揮中心的大屏幕上,突然出現(xiàn)兩個“黑色幽靈”,以每小時150公里的車速在二環(huán)路上穿行,頻繁地超車,頻繁地并道,如入無人之境。
“攔截!攔截!”指揮中心向沿途執(zhí)勤的交警發(fā)出指令。
攔截失利!
攔截再失利!
“黑色幽靈”連連闖關。
不得已,西直門路段果斷采取“斷流”措施,才結束了這場讓人觸目驚心的惡作劇。
車主是兩個年輕人,一個姓陳,24歲,一個姓張,還不到20歲,他們駕駛的是沒有牌照的改裝車。
13分鐘,陳某和張某確立了在北京飆車族中的地位。江湖中人稱“二環(huán)十三郎”。盡管后來不斷有人挑戰(zhàn)這個紀錄,先后冒出過“13妹”等等,但13妹并未在二環(huán)上飆過車。
陳某,24歲,外號“蘿卜”。不茍言笑,惜字如金,戴一副無框眼鏡,頭發(fā)染成栗色,上身夾克衫,下身牛仔褲,看起來很文靜,也很酷派。
只有當他與熟悉的朋友在一起時,他才恢復常態(tài);也只有他的朋友,更了解他那斯文外表下隱藏的激情。
2006年年初,陳某在網(wǎng)上建了一個論壇,名字就叫“二環(huán)”,并和張某等人商量組建一支“二環(huán)戰(zhàn)隊”。在論壇創(chuàng)建的當天,他在公告中貼出極具挑戰(zhàn)意味的告示:“我們是可以創(chuàng)造北京公路極速的人!”
帖子發(fā)出后,壇子里的人從三兩個猛增到百十個,不少人向“二環(huán)戰(zhàn)隊”發(fā)起挑戰(zhàn),陳某來者不拒,每戰(zhàn)必勝。二環(huán)路,張某先后飚過10多次,張某飚過4次。
男人都喜歡發(fā)動機,迷戀速度。這話用在陳某和他的朋友身上,絕對不過分。
他們喜歡極速,但總是很難用言語解釋清楚那種對速度的感覺。他們尋找的是爽!是刺激!是興奮!除此以外,還有一點點征服的欲望。
“雙手緊握方向盤,精神高度集中,人和車都感覺浮起來了,下坡超車有時會緊張得心怦怦直跳。”玩過飆車的人都說,這種從極度緊張到放松的體驗會讓他們上癮。
陳某說,他平時都開得挺慢,只有飆車時,才會恢復男人的競爭本性,讓車子“飛起來”。
陳某過去曾是一個玩摩托車的公路暴走族。他用摩托車創(chuàng)造的極速是315公里/小時。玩摩托的那兩年里,最嚴重的一次他撞斷了腿。
用自己的那輛寶來,在北京的四環(huán)路上,陳某曾經(jīng)創(chuàng)造過時速230公里的紀錄;用朋友的奧迪A 4,在北京的五環(huán)路上,他創(chuàng)造過250公里/小時的極速。
陳某和玩改裝車的大多數(shù)人都是北京本地人,大都是“富二代”,沒有正式的職業(yè)。陳某讀了3年計算機大專之后到一家軟件公司做了3年軟件開發(fā),接著辭掉工作變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有閑也不缺錢的飆車族。
18歲那年,家里給陳某買了輛富康,“拐彎側傾太大就換避震器,剎車不好用就換剎車皮,輪胎抓不住地就換輪胎,”慢慢地,他熱衷于改裝汽車,成了真正的汽車“大玩家”。
和圈子里的大多數(shù)人一樣,陳某也渴望成為一個職業(yè)車手,準備去考一個賽車執(zhí)照。尤其是在二環(huán)上飆車被拘后,這個愿望成為泡影。
歌星、笑星、影星,名家、名流、名媛……這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經(jīng)過幾年、十幾年乃至幾十年的努力才能抵達的人生高度,可只要短短幾秒鐘的一個瞬間,這個得來不易的高度連同生命一起速降為零。這個無情的殺手就是車禍。
2004年5月15日,北京在細雨中迎來了一個黑色的周末。著名笑星牛振華的追思會在八寶山殯儀館舉行,他的生前好友、粉絲和圈內(nèi)的朋友聞訊而來。
追思會上午10時開始,著名相聲演員馮鞏里里外外地忙于接待,這位笑星一改自己的舞臺形象,一直陰沉著臉,很少說話,眼眶里始終含著淚水。簽到簿上寫著一串他熟悉的名字:英達、鞏漢林、孫紅雷、蔡明、方子哥、劉金山、陳小藝、倪萍、趙寶樂、李雙江,還有專程從香港趕來的導演和影星。所有前來參加追思會的“親朋好友”全都沒有開車,眼前這幕不該發(fā)生的悲劇給他們一個終生不忘的警示——永不酒后駕車。追思會現(xiàn)場氣氛壓抑而凝重,在向遺體告別的人流中頻頻傳來哭泣聲,明星們悉數(shù)以黑衣墨鏡肅穆登場,很多參加追思會的明星們在門口接受記者們采訪時已泣不成聲。他們中的很多人還沒有回過神來,故人已駕鶴西去,從此陰陽兩界。
牛振華伴隨著親人、好友與觀眾的無限惋惜匆匆而去,作為一名喜劇演員,他曾經(jīng)給人們帶來那么多的快樂,他的離去,又給人帶來那么多的傷悲。
牛振華酒后駕車身亡后,在社會各界引起強烈反響,牛振華的家人也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出人意料的是,亡者的妻子向社會各界發(fā)出聲明,就酒后駕車死亡事件公開道歉,并大聲疾呼:革除酒駕惡習,珍惜關愛生命,莫讓悲劇重演。
在那紛飛的雨中,牛振華漸行漸遠……
一位網(wǎng)友發(fā)了帖子:牛哥,一路走好!
究其實,牛振華并不是第一個喪生在車輪下的名人,在我們的記憶里,還有更多更多……
雷鋒。1962年8月15日,細雨霏霏,汽車兵雷鋒和他的助手喬安山駕車回到駐地,愛車如命的雷鋒下車后發(fā)現(xiàn)車身上濺滿泥水,提出清洗車輛,為了安全起見,他讓助手倒車,自己在車下指揮……就在這個瞬間,汽車滑入路溝并撞倒一根方木桿子,那根倒下的方木桿子正好砸中雷鋒頭部,經(jīng)搶救無效死亡,年僅22歲。
戴安娜。1997年8月31日凌晨,隨著一聲巨響,英國王儲查爾斯的前妻被譽為“親善大使”的戴安娜魂斷巴黎,這是一個讓世界無比悲痛的日子。一周后,英國為戴安娜舉行葬禮,英國廣播公司用44種語言向世界轉播了葬禮實況,全球有25億人看到了本世紀最令人傷感的一幕,同時也讓人想起16年前那個同樣舉世矚目的婚禮。最豪華的婚禮,最隆重的葬禮,這不同尋常的人生經(jīng)歷,該如何評說?
孔繁森。1979年,孔繁森自覺服從組織安排,依然放棄“高堂在,不遠游”的古訓,告別年逾古稀之年的白發(fā)老娘、體弱多病的妻子和3個尚未成年的孩子,首離桑梓,到西藏工作。1992年12月,兩次援藏期滿已在高原工作13年的他,又一次舍小家顧大家,到西藏最艱苦的阿里任職。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在下去調(diào)研的路上,因車禍殉職,年僅50歲。
巴頓將軍。二戰(zhàn)期間,美軍節(jié)節(jié)敗退,為了扭轉戰(zhàn)場形勢,重振美國軍威,美國當局派巴頓將軍前往第二特種兵部隊任司令官。年逾5旬的巴頓,雄心勃勃,一上任就整頓軍紀,嚴格訓練,打造了一支紀律嚴明、驍勇善戰(zhàn)的部隊。1945年年底,一生功勛卓著的巴頓將軍,在炮火硝煙的戰(zhàn)場上沒有倒下,卻在駐地附近的一次車禍中身亡。
居里。放射線是治療癌癥的有效方法之一,曾經(jīng)挽救過許多早期、中期癌癥病人。這種射線是一些放射性元素鐳發(fā)出的。法國科學家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首先發(fā)現(xiàn)了這種現(xiàn)象??上У氖牵@位拯救了無數(shù)人生命的女科學家,自己居然被鐳奪去了寶貴的生命。1906年,皮埃爾·居里因車禍遇難。
洛桑。洛桑給觀眾留下的印象是多才多藝,聰明透頂。一個來自藏區(qū)從雪山上走來的孩子,那胖墩墩的形象招人喜愛,那樸素的臺風招人喜歡,那一身學啥像啥的絕技招人喜歡,雖說是初出茅廬,已經(jīng)是后生可畏了。1995年10月2日,在那個舉國同慶的日子里,他飲酒過量,車禍身亡,在一片唏噓聲中遠去。一個天才的演員就這樣結束了他如日中天的事業(yè),帶著遺憾走了。
劉丹。23歲的劉丹曾在電視劇《還珠格格》中成功地扮演過“香妃”,一個在電視觀眾心目中定格的美女。紅顏薄命,這位強勢出鏡的美女演員,如果不出意外,也許用不了多久就會成為“超星”或“影后”,可她沒有等到這一天。一次意外的車禍奪取了她年輕的生命。這位仙逝的實力派演員,在榮獲了“小百花”特別獎后,又在《大眾電影》百花獎榮獲最佳女演員提名,她生前主演的《情人假日酒店》成了她的絕世之作。
張雨生。這個名字娛樂圈里的人并不陌生。臺灣歌手,曾以“瀟灑走一回”轟動國內(nèi)外歌壇,從而成為追星族們追捧的偶像。1997年10月20日,互聯(lián)網(wǎng)上貼出一條不幸的消息。著名歌手張雨生酒后駕車,在臺北發(fā)生車禍,命歸黃泉。張雨生“瀟灑”地走了,卻給他的歌迷們留下永遠的心痛。
還有,還有。
主持人張濤車禍送命。
相聲演員劉偉醉駕追尾。
“后街男孩”醉駕判緩刑3年。
梁家輝酒后駕駛遭控告。
孔令輝酒后出車禍駕照被扣。
“唐朝樂隊”貝司手張炬車禍身亡?!按鬂h天子”黃曉明遭遇車禍。
《天地英雄》劇組遭遇車禍。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