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蘭
(云南省人口和計劃生育科學技術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021)
近年來不孕癥的發(fā)生率有逐年上升趨勢。據統計,在我國已婚婦女中,大約有8%~15%人患不孕癥[1]。不孕癥對大多數育齡婦女來說是一種心理和生理上的創(chuàng)傷,如果一旦被確診為不孕癥,就會受到來自自身、家庭及社會的壓力。不孕癥婦女會表現出明顯的緊張、焦慮、不安、抑郁等情緒變化,這些因素可能會通過下丘腦-垂體-卵巢軸影響不孕及治療。本文通過對76例不孕癥患者進行心理分析及干預,以探討心理分析心理干預對不孕癥婦女的影響。
資料來源于2009年1月-2012年5月在云南省人口和計劃生育研究所就診要求行輔助生殖技術(ART)治療的152例不孕癥婦女。隨機分為兩組,研究組76例,年齡23~35歲,平均年齡(30.2±3.7)歲,不孕年限1~6 a,對照組24~36歲,平均年齡(31.2±2.9)歲,不孕年限1~6a。
研究組和對照組患者均進行輔助生殖技術(ART)治療,研究組除常規(guī)ART治療外還進行心理干預和心理治療。兩組病例數相同,兩組患者術前由負責人填寫焦慮自評量表(SAS)及抑制自評量表(SDS)[2],同時進行心理評分分析,如果“50分≥評分>41分”患者則為焦慮或抑郁癥狀傾向,如果“評分>50分”則診斷為焦慮或抑郁狀態(tài)。
研究組術前、術中、術后均給予心理治療,包括患者就診時,醫(yī)生就把治療信心和希望傳遞給患者,使患者感到醫(yī)生已經了解和掌握了她們的病情,對不孕治療有把握,從而感到寬慰并增加治療信心。同時用通俗的語言講解不孕的知識、治療方式、治療過程及手術方式及影響受孕的因素等,以緩解患者的焦慮不安情緒,并對治療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解答,作相應處理,讓患者感受到醫(yī)生是朋友或親人,在幫助她們共同克服困難。同時取得家屬的支持,從而增加患者信心,使患者精神完全松弛,始終保持積極、樂觀的狀態(tài),并記錄患者心理治療前治療后的心理狀態(tài),術后分別記錄妊娠情況。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0.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以ˉ±s及χ2檢驗。
兩組患者焦慮評分及抑郁評分均>41,兩組患者均有焦慮或抑郁癥狀傾向,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經心理干預治療后焦慮評分與抑郁評分均明顯降低,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治療后焦慮評分與抑郁評分無明顯降低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經ART治療后妊娠情況:生化妊娠率與臨床妊娠率,研究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1 152例不孕癥婦女ART治療情況比較
表2 兩組經ART治療后妊娠情況
婦女生殖周期的調節(jié)主要是由下丘腦-垂體-卵巢軸(HPO)完成的,同時下丘腦的功能又受到大腦皮質的制約,長期的緊張、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可直接作用于神經系統,抑制性腺釋放激素的分泌,破壞生殖內分泌的平衡,從而引起機體的一系列變化,導致不孕。同時,下丘腦-垂體-卵巢軸功能失調,生殖功能降低與心理失衡相互作用,不孕可以使患者產生緊張、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反過來不良的情緒使不孕癥的治療更加復雜[3]。
長期緊張、焦慮不安、恐懼抑郁、嚴重的挫折感等不愉快情緒會影響下丘腦促性腺激素的釋放和分泌,導致排卵障礙、閉經、輸卵管痙攣、輸卵管梗阻、宮頸粘液性狀異常,不利于精子的穿透,子宮內膜增生紊亂,盆腔淤血阻礙胚胎著床,從而造成不孕或影響不孕的治療效果。在對不孕婦女進行輔助生育治療時除了合理利用內分泌等藥物治療外還應該重視不孕患者精神狀況等因素對生殖過程的影響[4]。不孕患者的緊張、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會對治療效果產生影響,臨床工作中醫(yī)護人員比較重視不孕的診治卻容易忽視對不孕婦女的心理關懷。有研究證實心理治療可明顯提高不孕婦女的妊娠率[5]。
有調查顯示,將184名無器質疾病的不孕患者分為三組,第一組主要是減輕患者的壓力,第二組主要是調節(jié)情緒,第三組接受生物治療。觀察干預后一年的結果,三組妊娠率分別為55%、54%、 20%,說明心理治療對提高生物治療效果非常顯著。因此,深入并了解不孕婦的緊張、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并給予有效的治療是治療不孕的重要措施[6]。研究組經心理治療后,心理焦慮、抑制明顯得到緩解,心理狀況有良好的改善,同時妊娠率提高。表明心理疏導是不孕癥治療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治療不孕的同時配合心理治療,會對不孕有很好的輔助治療。因此,在診療過程中對不孕癥患者的心理因素進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來調節(jié)心理失調,將有助于提高治療效果。
[1]黃荷鳳.現代輔助生殖技術(第一版)[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3:50.
[2]王向東.心理衛(wèi)生量表手冊[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3,(1):160,220.
[3]HIDEJIKO MATSBAYASHI,TAKASHI HOSAKA,SHUNCICHIRO JZUM,et al.Increased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infertile Japanese women resulting from lack of husbands support and felling of seress[J].General Hospital Psychiatry,2004,(26):398-404.
[4]張麗珠.臨床生殖內分泌與不孕癥[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31-33.
[5]CAMPAGNE DM.Should fertilization treatment start with reducing stress? [J].Hum Reprod,2006,21(7):1651-1658.
[6]MARY ELLEN MC,MICHAEL B&SARA E V.Development of brief stress management support groups for couples undergoing in vitro fertilization treatment[J].Fertil Steril,2000,74(1):8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