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中國人,既然有著本民族文化的特點,這就導致外國心理學資料被攝取之后,要經過一個中國化的過程,與中國的特殊性相融合。不管我們學習西方還是學習蘇聯(lián),最終目的還是搞中國化的心理學研究。無論是西方還是蘇聯(lián),它們心理學所研究的問題,所建立的理論,所采用的方法,都有其特殊的社會文化、經濟和政治的背景。在社會背景不同、條件相異甚至不具備、語言表達方式有別的情況下,套用同樣的理論、采用相似的方法,往往會事倍功半。應該看到,在我國心理學界,有不如國外先進條件的一面,也有優(yōu)越于國外條件的一面。在外國心理學界,基礎好,底子厚,設備先進固然是其進展快的重要原因,但其也有不足之處。例如,一般說來,西方心理學的特點是百家爭鳴,思想活躍,注意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合,但往往失之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蘇聯(lián)心理學的特點是有正確的認識論和方法論作指導,同時又能有系統(tǒng)、有計劃地聯(lián)系本國的實際,但常常失之思想不夠活躍,比較呆板、僵化(近年來好些)。這就要我們做到揚長避短,也就是說,我們首先應當從方法論的角度來分析它們各自的特點,以便在學習和研究時能取其所長,去其所短。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在研究中國人心理的時候,應加入中國文化和現(xiàn)實的想法和看法,使中國的國情,即文化、經濟、政治因素不知不覺地融入自己的研究,并且在理論和實踐上都能推陳出新、有所突破。這樣,便是心理學研究的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