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盼
(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廣西桂林,541006)
“代1代2名”同位組構考察*
董 盼
(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廣西桂林,541006)
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出發(fā),結合大量語料,在充分觀察描寫的基礎上考察了“代1”、“代2”靜態(tài)的組構情況,嘗試對其中一些超常組構的情況進行了分析,并認為當人稱代詞在語境中沒有具體的指稱對象時,從嚴格意義上講,此時的“代1代2名”格式并不能稱為同位結構。
代1代2名;同位結構;組構;認知
現代漢語中的人稱代詞也可以用來與其他成分搭配形成同位結構,起到復指強調的作用。由人稱代詞參與組構的同位結構主要有“人稱代詞+指示代詞+名詞或短語”(如“你這個小家伙” )和“人稱代詞+名字”(如“我李玉龍” )兩種格式。同樣是表示復指,“人稱代詞+指示代詞+名詞或短語”和“人稱代詞+名字”兩種同位結構在用法上卻大相徑庭。后者在一定情況下可以前后項互換位置,功能和用法保持不變,結構整體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前者則在一些用法上更強調后面名詞性質對人稱代詞的一個描述說明,感情色彩的表現更多的由指示代詞和名詞性短語來表現。且在結構形式上,“代代名”要比“代名”更為錯綜復雜,因此本文將其作為研究對象,為了表述方便清楚,因此將“代代名”式同位結構表述為“代1代2名”。
同位結構從語義層面看是語義的復指,即兩個詞組表達同一個意義。這種通過刻意違反語言經濟原則、對語義語用重點進行重復,而實現了其強調作用,使得說話人提供更多、更準確的語言信息,從而達到強調某事物的目的。本文所要研究的“代1代2名”從結構看主要有“代1”、“代2”和“名詞性成分(簡稱名)”三部分,其中“代2”與“名”構成一個體詞性成分(即后位),其與“代1(前位)”構成同位關系。
“組構(composition)”在語言學中用作指“語言結構的層級模型,即大單位視作由小單位組構而成。”[1](P73)按照筆者的理解,“組構”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是語言結構中各個成分組合構造的排列方式;一是不同的語言成分所組合構成的語言結構。劉銜生(2000)認為同位結構是同位組構的結果。在本文中 “組構”是指在語義上同指某一對象的詞或短語所組成的短語結構內部成分之間排列組合的方式。
(一)“代1”、“代2”組構情況
韓蕾(2003)認為“代名詞是同位組構最優(yōu)選成分,人稱代詞組構能力極強,可跟各類惟有指性組合,組構時名詞都傾向于居后位。”[2](P146)指示系統(tǒng)是以自我為中心建立起來的,人稱代詞和指示代詞的劃分都與指示中心為參照點。指示代詞的使用與人稱代詞的選擇有很大的關系?!按?代2名”格式是同位結構時,徐丹把人稱代詞與“這”、“那”的組合規(guī)律描述為:“第一、二人稱代詞與‘那’呈排斥關系,只有第三人稱代詞與‘這/那’都相容?!盵3]我們在所收集的語料中發(fā)現:當“代1”為單數時,第一、第二人稱代詞只能夠與近指代詞“這”組合,第三人稱代詞可以與“這/那”組合;但是,當“代1”為復數形式時,第一人稱代詞復數形式則表現出了同遠指代詞“那”相容的情況
通過分析整理所搜集的353例語料,我們對“代1”、“代2”的組構情況做了一個簡單的數據統(tǒng)計:
表一 :“代1”、“代2”分布表
通過表(一)中“代1”、“代2”的分布情況,我們發(fā)現第一代詞“我”只與近指代詞“這”組合,其復數形式除了與“這”及其復數形式“這些”組合外,還可以與遠指代詞“那”組構;第二人稱代詞“你”除了排斥“那”之外,卻還可以同遠指代詞復數形式進行組構,且在近代漢語中,也存在“你那NP”同位現象;第三人稱代詞單數形式與“這”、“那”都相容,但是卻排斥“代2”的復數形式,在我們搜集的語料中也沒有“他們/她們”同“那”同位組構的例子??紤]到語料來源的限制性,我們也補充了一些語料來更準確地分析。
(二)“代1”、“代2”組構的認知分析
語言具有主觀性,代詞是一個半封閉的系統(tǒng),自其產生之后,不僅從數量上有所發(fā)展變化,在語用中也不斷翻新,既可轉指,還可以在代詞意義上泛化,在性質、表數上進行變異使用。從更深的層次上來說,代詞的使用還受到認知模式的影響。系統(tǒng)功能學對代詞的運用做出過很詳細的解釋:人們選擇運用代詞時要以一個主觀視角(C)和認知域(D)為基礎,并在其中確定一個時間為參照點(R)。緊接著以其作出發(fā)點選擇恰當合適的代詞(T)。“代1”和“代2”在組合上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我們將從“代1”的分類出發(fā),從認知的角度,分別分析三種人稱代詞同“代1”的組構情況來分析二者常規(guī)組構和超常組構的機制:
1.“代1”與“代2”同位組構分析
第一人稱代詞與“代2”常規(guī)組構分析
一般說來,第一人稱代詞是說話人用來稱代自己的指示語,說話人以自我為中心,當說話人想要凸顯自身時,就可以一個同樣具有指稱性的成分來復指人稱代詞,點明自身的屬性。此時,如果需要用到指示代詞來賦予這個描述性成分以指稱性的時候,最自然和常規(guī)的選擇應當是用近指代詞“這”。如
(1)“昨天我對你真不應該,你別生我的氣。我這人就是這點不好,對人刻薄,說翻臉就翻臉,非得叫人也這么來一下,才知道不好?!?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第一人稱代詞“我”只能同近指代詞“這”組合成為同位結構,常見的同位結構有“我這人”、“我這個混蛋”、“我這個家伙”、“我這個笨蛋”等形式。“我”與遠指代詞“那”組合的結果大部分是領屬結構,如“我那個大哥”,“我那兩朵花”“我那個包”等。
由于人稱代詞角色的指派受到人類中心說的影響,第一人稱“我”的指代能力單一固定,只能用來指代說話人自身,虛化能力較弱,很少會出現以單數換指復數的情況。可以用第一人稱單數形式來指示復數的情況是:說話者雖為單個人,但實際所涉及到的并非只有說話者本人,而是指說話人所在的一方,這一用法多見于較正規(guī)的場合,且多出現在有對立雙方存在的情況下。[4]但是在此同位結構中,若指示代詞為復數形式,其與NP結合所復指的“代1”也必定是復數義,但是在此同位結構中,第一人稱代詞“我”只用來指代說話人自身,因而無法與指示代詞復數形式組合。
在第一人稱代詞為復數形式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同“這/這些”相結合,構成同位結構,例:
(2)“現在這好心人多難碰見,你好意思花人家錢么?可惜我們這些壞人沒錢給你?!?王朔《許爺》)
(3) “應該多設些相思局,多來幾角兒,抱起這個放不下那個,這才好看也真實。我們人的處境都是介于兩難之間的嘛。要多寫我們這一代人的苦惱?!?王朔《修改后發(fā)表》)
人稱代詞后加“們”表示復數,指示代詞的復數形式則是 “這些”和“那些”。在“代1代2名”同位結構中,如果“代1”為“我們”,那么與“代1”形成復指關系的“代2名”也應當表現出相應的復數義。由于漢語屬于孤立語,并沒有“數”的范疇,其表達復數的方式主要是通過不同句法成分之間的組合來實現。一般情況下,數詞和量詞是最常見的能夠同名詞組合表達復數義的成分。漢語的量詞系統(tǒng)十分復雜,而且其“必須同數詞或指示代詞相結合,構成數量短語、指量短語,然后才能同名詞、動詞和形容詞等發(fā)生這樣那樣的結構關系。”[5](P46)如上述例中,當說話者想要表達一個“一”以上的數量時,就要通過名詞與數詞和量詞或指示代詞的組合來實現,如“這些壞人”、“這一代人”、“這幫人”在句子中都是復指人稱代詞“我們”,表示實際上和主觀意義上的復數
第一人稱代詞與“代2”超常組構的認知機制
代詞在使用上受到說話人心理空間的影響,就會產生一些超常規(guī)的用法,如“我們”與遠指代詞“那”的組合情況:
(4)那女人下車后臉轉向馬路,我認出她是夏紅,當年我們那伙里最后一個不知下落的,我早把她忘了,但顯然她沒忘了我們。(王朔《玩兒的就是心跳》)
(5)我們敲玻璃扮鬼臉嚇唬那些小孩,對哭聲陡然升高頗為滿意。顯然這些年吃得好了,院里又生出一片孩子,比我們那一波多出很多。(王朔《看上去很美》)
上述三例中,指示代詞后面的名詞性成分中都有量詞,分別是群體量詞“群”“伙”以及“波”,都是表示復數義的成分。這三例事件發(fā)生的狀態(tài)都是已然態(tài)的,有明顯的時間標記。指示代詞的使用會受到時間距離,空間距離以及心理距離的影響,那么在上述例子中“我們那NP”的組構形式是不是也受到了這些因素的影響呢?例4和5中有“當年”、“這些年”表示時間已經過去,句子所傳達的信息都是已然態(tài)。遠指代詞“那”在此處的作用是表示與現在的時間相區(qū)別。雖然作者是使用第一人稱復數“我們”來表述事件的發(fā)生,但是作者從現在的時間點出發(fā)去回顧已經發(fā)生的事實,在時間上已經有一定的距離,投射到心理空間的人稱指示語也已經遠離了指示參照點,因此作者使用遠指代詞“那”組成的名詞性成分來復指包含自己在內的一個群體也是合乎法則的。從這方面講,“那”還保留著其“遠指”的功能,其在同位結構中的用法還是同“這”有一定的區(qū)別。
同樣的情況也適用于復數形式的第一人稱代詞同復數形式的遠指代詞所組成的同位結構,如:
(6)如今我們都已進入耄耋之年,垂垂老矣!巴金先生已是92歲高齡!翻開《雪泥集》,當年鼓起勇氣給我們那些中學生最敬愛的巴金先生寫信時的歲月猶在眼前。(楊苡《那如夢的往昔歲月》)
在此例句中,“我們那些中學生”也是因為時間空間模式影響下的“代1”、“代2”超常組構的例子,在下面這個例子中,沒有時間標記:
(7)那么我們那些念書很用功的人該怎么辦呢?(1994年報刊精選)
從上文分析的我們可以得出第一人稱和遠指代詞“那”的同位組構是超常規(guī)的搭配,那么此例中“我們那些念書很用功的人”從結構上看很像一個同位結構,同時它也不符合一個領屬結構的界定條件,“我們”同“那些念書很用功的人”在語義上也沒有表現出領屬關系。 “那些念書很用功的人”是一個有定的名詞性短語,具有很強的指稱性,它與人稱代詞“我們”的組構顯然不是一個固定的常規(guī)同位組構形式,相對于領屬關系來說,它們看起來更像是同位關系。但 “我們那些NP”中的代詞并不符合常規(guī)的代詞同位組構規(guī)律。那么又是什么影響這一個超常搭配的形式呢?
何自然等(2004)指出第一人稱復數在語境中的具體意義是不確定的,其內容取決于語境。[6](P126)第一人稱代詞復數形式的指稱對象是不確定的,其常規(guī)的用法是指包括說話人和聽話人同時在內的某一類人,但有的時候這個復數形式還可以用來指代說話人自己或者單指聽話人,通常這種情況下是為了實現語言的交際功能。例12選自1994年的報刊精選,報刊語言面向的受話者對象是閱讀者群體,第一人稱復數在一定語境下可以指一類人,發(fā)話人可以利用其這一用法拉近與讀者的距離,使他們產生強烈的代入感?!拔覀儭痹谶@里并沒有具體的指稱對象,可以指包括作者和讀者,也可以不包括作者和讀者。一般認為同位結構中,,后位是對前位屬性的一個說明,比較例11中:“我們那些中學生” ,“中學生”是對“我們”屬性的一個說明。“當年鼓起勇氣給我們那些中學生最敬愛的巴金先生寫信時的歲月猶在眼前?!边@個句子所傳達的信息是:“作者當年給巴金先生寫信時還是中學生?!闭麄€事件發(fā)起者是作者本人,這里的“我們”顯然是包括作者在內的“中學生”這一群體,具有具體的指稱對象。當一個名詞性成分的所指對象在說話人看來是聽話人明確識別的實體時,該名詞成分就是定指成分。從嚴格意義上講,例12中“我們”指稱對象是模糊不具體的,“念書很用功的人”雖然具有指稱性,但是也沒有具體的指稱對象,范圍不好劃分,因而在也不是對指稱對象性質的表述,兩者沒有構成復指關系,在語義上不能稱之為同位結構。因此,其形式的存在只不過是語言交際語用功能下的一個巧合。
2.第二人稱代詞與“代2”的同位組構分析
第二人稱代詞與“代2”常規(guī)組構的分析
根據“代1”、“代2”同位組構語料分布表我們可以看出第二人稱代詞在同“代2”的常規(guī)組構上基本上是排斥遠指代詞“那/那些”的。我們搜集的符合“代1”、“代2”和名詞性成分組成的“代1代2名”結構的語料中,“你這NP”同位結構的語料有109例,“你們這些NP”同位結構的有24例,“你們這NP”同位結構的有18例。“你這些NP”共有13條,其中只有一例是符合同位結構,其余都是偏正結構。“你那些NP”有16條,全部是偏正結構。在近漢語的歷時發(fā)展中“你那NP”同位結構和“你這NP”同位結構曾經長期共存,但是現代漢語中只剩下“你這NP”,“你那NP”消失的原因兩者競爭導致的結果,而“這種競爭是由語言的經濟原則在支配的”[7](P49)。從人稱代詞的指示功能上看,之所以第二人稱代詞排斥遠指代詞“那/那些”,是因為“你”是強指示詞,是面稱詞?!澳恪钡闹阜Q功能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喚起對方,二是與之對話:
(8)“我覺得你這個人非常不老實。”我盯著老頭的眼睛一字一板地說,“就在剛才我在路上隨便問了小販,他出的價……”“那你買他的好啦?!崩项^打斷我,反唇相譏,“也省得我這個不老實的老頭讓你麻煩?!?王朔《橡皮人》)
例13中“你這人”指的是聽話者“老頭”,在這里同位結構起到了一個強調的作用,引出后面的謂語部分“不老實”。隨后,聽話者也用了一個同樣的同位結構“我這個不老實的老頭”來反擊回答,兩人都是會話場景中存在的人,因此在復指自己和別人時都選擇用“這”構成的名詞成分。一般認為遠指代詞“那/那些”是距離會話場景較遠,不在言語表達現場的指示詞,指示力量較弱,因此與在現場的第二人稱代詞的強指示性不相配,因而無法構成同指。
第二人稱代詞與“代2”超常組構的認知機制
根據“代1”、“代2”組合規(guī)律和我們搜集的語料來看,第二人稱代詞與“代2”的超常規(guī)組合只有兩例,分別是“你那些NP”和“你們那些NP”:
(9)胖子走到孫國仁面前,冷漠地盯著他,孫國仁慚愧地低下頭?!昂摺迸肿哟执蟮谋强缀吡艘宦?,“我們的聲譽、同人民群眾的關系就是被你這些蛀蟲敗壞了。”(王朔《千萬別把我當人》)
(10)“你到我們那兒去玩吧?!蔽遗d致勃勃地邀請她,又對她吹了通我們院的好玩和我的朋友們的有趣?!拔也挪幌胝J識你們那些小壞孩兒呢。”她笑著說。“你來吧。”我求她,“你不想認識他們就說是找我的?!?王朔《動物兇猛》)
在上文中,我們也提到單數的第一、二人稱代詞指代對象單一固定,無法與復數形式的指示詞組成的名詞性成分復指。在例14中,卻存在“你這些蛀蟲”這個同位結構是不符合“代1”、“代2”組合規(guī)律的,在1中第一人稱代詞與“代2”超常同位組構中也提到人稱代詞可以在單復數之間換指,此例中“你”在文章中并不是指“孫國仁”一個人,也包含了孫國仁、劉順明、主持人等一行人,是典型以第二人稱單數指稱復數的換指用法,在這里指稱對象不再是單一的個體,而是一個包含這個個體的群體,且指稱的對象都在言語表達的現場——一間房子里。因此可以與表示復數義的指示詞“這些”構成復指關系。例15中,“我”向米蘭“吹了”朋友們的有趣,米蘭用“你們那些小壞孩兒”來回答顯然指“我”也是“小壞兒孩”,另外由下文作者用“他們”來指代,顯然“我的朋友們”并不再兩人會話的場景中,且米蘭并不認識他們,因而在空間上和心理上都有距離存在,所以選擇了弱指示詞“那些”指示他們。
3.第三人稱代詞與“代2”的同位組構分析
在我們從老舍,王朔先生的作品中收集的語料來看,第三人稱代詞、“代2”同位組構的語例非常很少,且沒有“他們那些NP”同位形式的出現,是不是“他們”排斥“代2”的復數形式呢,為此,我們又補充了一些從報刊中搜集的語料發(fā)現,第三人稱代詞同“代2”組成的相對于第一二人稱代詞來說的并不多。在“代1”、“代2”復數形式同位組構中“他們那些NP”有52例,“他們這些NP”有227例。近指代詞“這/這些”指示能力較強,遠指代詞“那/那些”的指示能力弱,因而,近指代詞的組合能力比較強。又由于第三人稱代詞指代對象的不固定性, “他”是個第三者的角色,可以不出現在語言表達的現場。而且當“代1”為第三人稱復數時,其前面有時會加一個轉指名詞,來增強整個同位結構的定制性:
(11)閻錫山跟駐在山西的日軍成了一氣,又回到太原,把小喜他們那些偽軍又編成他自己的軍隊,叫他們換一換臂章,仍駐在原地來消滅八路軍。(趙樹理《李家莊的變遷》)
(12)那青年道:“那我們就敢提問題了:李如珍他們那些漢奸可該著處理了吧?可不用再等閻錫山的公事了吧?”(趙樹理《李家莊的變遷》)
第三人稱代詞相對其它兩個人稱代詞來說,指示功能偏弱的?!澳恰庇捎谑莻€遠離指示中心的遠指代詞,一般在指示功能上也被認為是偏弱的,即使“那”使得一般名詞具有的定制性,但是由于整個結構指稱對象范圍也是過大的。在所有的名詞中,一般專名的定指性最強,指稱對象明確,因此在這個結構之前加上專名,使得指稱對象具體凸出。
總的來說,單數情況下,當“代1”為第一人稱代詞“我”時,“代2”只能是近指代詞“這”,第二人稱代詞“你”在歷時發(fā)展過程中曾經出現過“你那NP”的形式,后來逐漸的被“你這NP”所替代,第三人稱代詞則是根據會話場景的不同根據說話者的心理空間選擇合適的近指代詞或者遠指代詞。
但是也有少數的例外,在第一二人稱代詞復數情況下,遠指代詞“那”也可以出現在“代2”的位置上,通過上文的分析,我們認為有一下幾種情況
1.跟NP的數量義有關。一般來說,復數人稱代詞后邊只能是表示復數(或集合)的名詞性。遠指代詞那“那./那些”只有指別作用,沒有距離的限制。
2.與人稱代詞的游移泛代性有關。這種情況一般是為了達到交際的目的,拉近同聽話者的心理距離,使其產生代入感。通常見于“代2”為第一人稱代詞復數形式時。
3.與語言經濟原則有關。語言的運用要簡明,當語篇中出現同時出現第一、二人稱時,為了加以區(qū)別指稱對象的不同,可以選擇使用“這”和“那“的對稱。
[1]克里斯特爾著,沈家煊譯,現代語言學詞典[Μ].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2]韓蕾.指稱在現代漢語雙名同位組構中的作用[A].語法研究和探索(十二)[C],2003.
[3]徐丹.淺談這/那的不對稱[J].中國語文,1988 (2):32-36
[4]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Μ].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0.
[5]王希杰.數詞量詞代詞[Μ].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6]何自然,等.當代語用學[Μ].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7]樊中元、蔣華近代漢語中的“你那X”.古漢語研究[J]2010(2):49-51
[8]劉銜生.現代漢語同位組構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0.
(責任編輯:譚淑娟)
AStudyonAppositiveCompositionofDoublePronounsandNouns
DONG Pan
(School of Literature,Guangxi Normal Universty,Guili ,Guangxi 541006,China)
Starting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this paper fully investigates observed the composition of”double Pronouns” with analyzing of a large number of corpus. And this paper also analyzes some of the extraordinary situation, and that when personal pronouns has no the specific allegations object in the context, the “double pronouns and nouns” cannot be called an opposition structure.
double pronouns and nouns; apposition; composition; cognition
1673-2103(2013)04-0077-05
2013-04-27
董盼(1987-),女,漢族,河南商丘人,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現代漢語。
H0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