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木
生存是成長中最重要的能力。為培養(yǎng)孩子的生存技能,嚴謹?shù)牡聡诉€制定了一張“進度表”。
在德國,孩子一般3歲就可以上幼兒園了,學制是3年。在此期間,孩子不需學算術(shù),也不需要背課文,但必須學會基本生存技能。一些德國家長表示,在幼兒園時,他們的孩子要參觀警察局,學習如何報警;了解基本的社會秩序,比如如何看紅綠燈過馬路,懂得什么是違法的事情;參觀消防局,向消防員學習滅火和如何躲避火災;參觀市政府,認識市長,看他如何為市民服務;跟著老師去坐公共汽車和地鐵,記住回家的路線以及父母和老師的電話號碼……3年后,孩子們就具備了初步的生存能力。
進入小學后,學校培養(yǎng)孩子的生存能力也逐漸走向“課程化”。許多小學在各年級的課程表上都安排了豐富的生活技能課,比如烹調(diào)、洗衣、收納、縫紉、養(yǎng)花等課程,供學生自由選擇。有意思的是,很多生活技能課還會邀請在某一方面有特長的家長來講課。平時,老師還會布置“特殊家庭作業(yè)”,比如騎自行車,鼓勵孩子們在家長的陪同下學會這些基本能力。如果孩子通過了專業(yè)老師和交通警察的考核,就可獲得“小海馬”等技能證書。這也意味著學校更鼓勵孩子自立生活,只要離家不是太遠,就希望他們自己步行或騎車上學。
小學生們每年暑假的“必修課”還有野營旅行,野營的重點是感受自然,通常為期一周。老師們會這樣告訴家長:讓孩子自己準備隨身物品,指導他們備好常用藥品,不帶電子游戲機。學校會給所有孩子上保險,因此家長們不用太擔心。
在中學階段,學校開設的各種生活技能課范圍更加廣泛,也比小學的更加專業(yè),比如增加了維修、電工、木工、種植等。幾乎每所德國中學都有生活技能培訓區(qū),比如柏林一所中學的維修室里,僅工具就有數(shù)百種,從傳統(tǒng)工具到現(xiàn)代化工具,木工、瓦工、鉗工、焊工應有盡有。維修室里還有幾個區(qū)域,有多個模擬修理間,比如汽車維修、電器維修等。孩子們可按照自己的興趣、學分要求來選擇課程。
為了鍛煉生存能力,學校還要求中學生平時必須兼職工作。德國中學生的口號是:“要花錢,自己掙!”孩子上初中后,就得給家里做家務,如剪草等,家長會相應付給孩子“報酬”。他們還得在社區(qū)或企業(yè)找些簡單的工作,積累社會經(jīng)驗,修滿學分。到了高中,學校則要求孩子必須有3個月左右的社會實踐經(jīng)歷。一些德國中學還特別組織“生存能力考驗”活動,讓學生不帶分文,獨立謀生一周。循序漸進的生存能力鍛煉讓德國孩子從中學畢業(yè)起,就能順利適應大學生活,立足社會。
(余 娟摘自《中國日報》 郵編:646200)
責編: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