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錦蓉
(張掖市人民醫(yī)院,甘肅 張掖 734000)
青光眼是一種不可逆損傷導致的終身性眼部疾病,給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創(chuàng)傷,而不良情緒又會增加青光眼的復發(fā)率和致殘率。筆者應用心理干預技術對128例青光眼恢復期患者實施情緒管理,效果滿意,總結(jié)如下。
隨機抽取該院眼科確診治療后處于恢復期的青光眼[1]患者128例,其中女性 103例(80.47%),平均年齡(39.04±13.11)歲;男性 25例(19.53%),平均年齡(38.04±14.01)歲;平均病程(10.04±5.01)個月;受教育程度:本科及以上學歷 9例(7.03%),高中及專科71例(55.47%),初中及以下學歷48例(37.50%);既往無重大生活事件創(chuàng)傷、外傷及手術史、精神病史、無服用抗焦慮藥物史。
采用北京瑞格心理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統(tǒng)V3.0醫(yī)療版抑郁自評量表(SDS)、焦慮自評量表(SAS)。經(jīng)專人指導與培訓后患者自己做答,生成的數(shù)據(jù)計算機自動轉(zhuǎn)換處理,得出標準分。
SDS:William W.K.Zung1965年編制,20個條目。得分等于0.25為無抑郁體驗;0.26~0.50為輕度抑郁;0.51~0.75為中度抑郁;0.70~1.00為重度抑郁。
SAS:美國杜克大學醫(yī)學院Zung1971年編制,20個條目。得分等于25分為無焦慮體驗;26~50為分輕度焦慮;51~75為分中度焦慮;76~100分為重度焦慮。
青光眼患者急性期經(jīng)積極治療后眼壓恢復正常,劇烈頭痛、眼痛及惡心、嘔吐等癥狀消失即處于恢復期,視力可部分或全部恢復。針對不同個體的心理狀態(tài)制訂心理干預治療方案,一般每周干預一次,每次40~45分鐘。
1.4.1 建立良好的醫(yī)患關系 通過熱情誠懇的態(tài)度,關心體貼并尊重患者人格的語言行為建立良好治療關系是開展心理干預的前提,在取得信任的基礎上爭取讓患者盡早接受心理干預。
1.4.2 積極傾聽 傾聽是心理干預治療的第一步,也是建立良好護患關系的基本要求。鼓勵患者在接納的基礎上,積極地聽,認真地聽,關注地聽,并在傾聽時適度參與討論。鼓勵患者訴說內(nèi)心體驗和感受,訴說需要幫助解決的現(xiàn)實問題,使患者感受到對他們的關心、關愛、關注,體驗到溫暖及安全感。
1.4.3 適時鼓勵 鼓勵患者對困擾他的問題進行進一步表達和自我探索,主動表達軀體不適感及心理感受,如明顯的頭痛、惡心、嘔吐及緊張、害怕等反應。提供及時與醫(yī)護人員聯(lián)系的方式方法,使其主動表達、主動改變錯誤的價值觀和信念,擺脫心理困擾,走向心理成熟。
1.4.4 密切關注 密切關注患者情緒變化,針對青光眼發(fā)病的心理社會因素,講解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對該病發(fā)病的影響及其相互之間的因果關系。
1.4.5 指導放松訓練[2]指導患者放松身習的技巧,讓患者把注意力集中在身體肌肉的活動及保持心境平衡方面,養(yǎng)成隨時放松自己,抵制外在刺激干擾的習慣。每天1~2次,一般6~10下,每下堅持30秒,可使全身肌肉迅速進入松弛狀態(tài)。具體方法[3]是按照從上到下的順序依次收縮和放松頭面部、上肢、胸腹部、下肢各肌肉群,達到減輕焦慮的目的,有利于青光眼殘存視力的維持。
1.4.6 幫助患者建立有效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 研究表明,青光眼患者抑郁癥的發(fā)生幾率比一般人高出63%,近35%新診斷出的青光眼患者都會表現(xiàn)出神經(jīng)過敏、焦慮或壓力大等癥狀。此外,因不能恢復的視覺神經(jīng)損壞導致的視力喪失會大大影響一個人的自理能力,如因?qū)獾拿舾小⒁暳δ:驮诤诎档牡胤揭暳p弱而無法駕駛或進行基本的日?;顒拥仁够颊弋a(chǎn)生極大的心理負擔。因此,做好與患者親屬的交流溝通,取得親屬的理解與關愛,幫助患者建立完善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是減輕患者心理痛苦的有效途徑。
應用SPSS 13.0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
表1 不同年齡性別青光眼患者心理測評平均得分
表2 心理干預前后SDS得分比較(,分)
表2 心理干預前后SDS得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1,有顯著性差異;**P>0.05,無顯著性差異
組別 入組時 干預后2W 干預后4W干預組 0.6626±0.0613** 0.5136±0.0634* 0.4742±0.0579*對照組 0.6579±0.0693 0.5731±0.0594 0.6131±0.0592
表3 心理干預前后SAS得分比較(,分)
表3 心理干預前后SAS得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1,有顯著性差異;**P>0.05,無顯著性差異
組別 入組時 干預后2W 干預后4W干預組 65.38±5.33** 51.16±6.13* 43.42±3.79*對照組 65.17±5.41 67.31±5.43 63.56±7.93
根據(jù)《精神疾病與傳統(tǒng)手冊》第三版DSM-Ⅲ的定義,可將原發(fā)性青光眼歸為“心理因素影響的軀體情況”或“心理生理疾病”[4]。測評結(jié)果顯示,青光眼恢復期患者無論女性還是男性均存在明顯的焦慮、抑郁情緒。30歲以下年齡組的焦慮、抑郁程度輕于30歲以上組,可能與樣本量小有關;焦慮、抑郁高峰人群集中在41~60歲年齡組,可能與該年齡段人群處于事業(yè)鼎盛、家庭負重的關鍵期有關。不同性別組間的焦慮、抑郁程度無顯著差異(P>0.05)。因此,41~60歲年齡段青光眼患者是心理干預的重點人群。
干預組干預前后SDS、SAS得分有顯著性差異(P<0.01),對照組無顯著性差異(P>0.05);但隨著心理干預工作的逐步深入,干預前與干預后2W、4W比較,SDS、SAS得分均有顯著性差異(P<0.01)??梢?,心理干預技術對改善青光眼患者的負性情緒具有積極作用。
長期精神過于緊張是誘發(fā)青光眼的心理因素。恰當?shù)貞眯睦砀深A技術,積極改善患者的負性情緒,對提高患者生活質(zhì)量,促進青光眼的良性轉(zhuǎn)歸具有積極作用。
[1]葛堅.眼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
[2]王曉慧,孫家華.現(xiàn)代精神醫(yī)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2.
[3]喻東山.內(nèi)科中的驚恐障礙 [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2007,17(5):355.
[4]張麗珍,徐湘,趙素琴.青光眼與心理應激的關系及相關護理干預[J].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2010,87(7):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