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村芳,金偉英,盧慧琴
(紹興第二醫(yī)院,浙江紹興 312000)
頸部為暴露部位,容易被燒傷[1]。頸部皮膚重度燒傷常不能愈合或愈合后形成瘢痕,嚴重影響頸部功能,要進行頸部植皮術或頸部瘢痕松解術[2],術后為了避免移植組織瓣牽拉血管蒂影響血運,要求患者平臥位,保持頭頸部正中并用沙袋或鹽袋置頸部兩側制動5~7d[3],此種體位明顯增加患者的不適感,易發(fā)生頸肩酸痛、失眠,甚至發(fā)生枕部壓瘡。2009年8月至2012年4月,筆者自制決明子枕應用于頸部植皮術后患者,臨床應用效果較好,現(xiàn)將決明子枕的制作及使用方法報告如下。
1.1 對象 本組共60例,排除心肺功能異?;蝾i椎病患者,其中男39例、女21例;年齡29~56歲;頸部大張皮移植術23例,頸部瘢痕松解術37例。按手術先后順序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手術種類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1.2 決明子枕的制作
1.2.1 材料 60cm×52cm 棉布1 塊,記號筆1支,縫針1枚,縫線若干,剪刀1把,20cm 長拉鏈1根,決明子2kg。
1.2.2 制作 測量患者的頸圍(假設頸圍36cm)。將棉布60cm 一端左右對折,打開棉布原樣放置,取頸圍的1/4值(9cm),從對折點開始向左右9cm 處用記號筆做記號;再將棉布上下對折,從兩個記號分別向下畫條垂直線,再在2條垂直線上畫2條平行線,上平行線距離棉布上端5cm,下平行線距離棉布下端10cm,使棉布上出現(xiàn)一個“井”字,將“井”字上端即5cm×18cm 區(qū)域和下端10cm×18cm 區(qū)域的棉布剪掉,剩下“井”字中間的“口”字,棉布成為啞鈴狀;留一側邊,其余上下兩層邊緣縫合,然后經(jīng)未縫合一側翻轉枕套,使其毛邊朝內(nèi),在未縫合側的開口處裝拉鏈,內(nèi)盛決明子,填充4/5左右。啞鈴狀決明子枕見圖1。
圖5 啞鈴狀決明子枕
1.3 頸部植皮術后制動方法
1.3.1 對照組 用沙袋制動?;颊咂脚P,保持頭頸部正中并用沙袋置頸部兩側制動。時間5~7d。
1.3.2 觀察組 用決明子枕制動。患者平臥,將決明子枕枕于患者頭部,兩側固定袋固定頭頸部。時間5~7d。
1.4 觀察指標 術后1 周內(nèi)由責任護士收集資料,觀察兩組患者頸肩酸痛、失眠、枕部壓瘡、游離皮片移位情況。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獲數(shù)據(jù)輸入SPSS 11.5軟件,采用x2檢驗。
兩組患者頸肩酸痛、失眠、枕部壓瘡、游離皮片移位情況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頸肩酸痛、失眠、枕部壓瘡、游離皮片移位情況(例)
3.1 沙袋和決明子枕用于頸部植皮術后制動的比較 術后制動是頸部植皮術成功的關鍵[4]。頸部植皮術后用沙袋制動,患者因頸肩酸痛不能很好配合,遵醫(yī)行為差,沙袋容易滑脫,達不到預期的制動效果,部分患者發(fā)生游離皮片移位,且頭部較長時間固定不動,枕部易發(fā)生壓瘡。決明子為豆科植物,是決明的成熟種子,《本草》記載,決明子具有明目安神、清熱醒腦、清肝益腎之功效[5]。用決明子制成藥枕,軟硬適中,清利頭目,利用中醫(yī)內(nèi)病外治的作用,通過皮膚吸收,可促進睡眠;決明子枕透氣性能好,與皮膚接觸患者感涼爽舒適;決明子枕是根據(jù)患者的頭型、頸圍定制,做成啞鈴狀后,既能固定頭頸部又能減輕對枕后隆突的壓迫,且受壓后受力均勻,既減輕仰臥時頸肩的不適感,同時增加頸部承托,保護頸椎[6],從而使患者更好地配合制動;利用決明子圓潤顆粒的按摩,可促進血液循環(huán),防止枕部壓瘡形成。表1顯示,觀察組頸肩酸痛、失眠、枕部壓瘡及游離皮片移位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
3.2 使用決明子枕的注意事項 決明子枕在術前1d制作好,選透氣性好的柔軟棉布;放置枕頭時護士站在患者右側,左上肢屈肘前臂水平托住患者頸項及枕部(使頸部和軀干在同一直線上,避免移植組織瓣牽拉血管蒂影響血循環(huán)),右手將決明子枕放置好;決明子枕外加枕套,使用過程枕套污染,要隨時更換清洗。
[1]周俏梅.重癥頭面頸部燒傷患者的護理[J].護理與康復,2010,9(1):27-28.
[2]劉森.頸部皮片移植術后攣縮因素分析[J].現(xiàn)代康復,2000,4(9):1391.
[3]李艷萍.游離組織瓣修復頭頸部惡性腫瘤術后缺損的觀察和護理對策[J].白球恩軍醫(yī)學院學報,2010,8(8):305-306.
[4]郭華芹.燒傷患者手術期間的并發(fā)癥觀察及護理[J].護理與康復,2011,10(1):51-52.
[5]陳曉琳.決明子性味歸經(jīng)與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進展[J].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2011,7(6):159-160.
[6]張勝利,李衛(wèi)東.決明子藥枕治療頸椎病300例臨床分析[J].青島醫(yī)藥衛(wèi)生,2009,41(2):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