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亞 李 妍
約30%的腦卒中急性期患者合并失語[1],運動性失語是其中的主要類型,它不僅給患者帶來難言之苦,影響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生存質量,增加家庭和社會的負擔[2],而且易引發(fā)、加重患者的心理負擔,造成溝通與護理障礙。語言功能的康復,不僅與失語的程度、類型、疾病的性質、時間等因素有關外,還與語言功能訓練密切相關[3]。近年來,國內(nèi)外康復醫(yī)學的發(fā)展證明,恰當?shù)恼Z言康復護理,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的語言功能與生活質量[4,5],但是語言康復護理內(nèi)容繁雜,缺乏條理,我們在工作中探索出將語言康復護理的內(nèi)容相對固化,人為將護理工作分為階梯式的三個階段,采用這一護理模式化在工作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收治初發(fā)腦卒中患者120例,發(fā)病時間不超過3 d,經(jīng)腦部CT或MRI確診,伴運動性失語,且無嚴重意識障礙及嚴重肺部疾病。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各60例。觀察組男38例,女22例。年齡(68.51±3.21)歲,腦梗死46例,腦出血14例。對照組男42例,女18例。年齡(69.39±2.98)歲。腦梗死50例,腦出血10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及病情程度方面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取相同的內(nèi)科一般治療、基礎護理及肢體功能恢復訓練的基礎上,在上午患者清醒、病情穩(wěn)定、無嚴重疲勞感時行語言康復護理,盡量保持周圍環(huán)境無噪聲干擾,時間一般為30~60 min,2次/d,訓練約3周左右,盡量囑家屬在場,以有助于患者出院后鞏固訓練。
1.2.1 對照組 采用傳統(tǒng)語言康復護理方法,沒有固定的內(nèi)容、程序及模式,隨機采用語言康復知識與患者交流,如在對患者行各項護理操作中進行康復知識的宣教,晨間護理時訓練患者咳嗽,用喉部發(fā)“啊”聲。護理查房時訓練患者聽常用句的前半句,讓患者說出后半句;或者教患者用鼻子吸氣,盡量延長用嘴呼氣時間;做上肢舉起或劃船動作,以增加肺活量等。但沒有完備的訓練計劃,沒有特別語言康復護理的遞進關系,有較大隨意性。
1.2.2 觀察組 首先向患者及家屬介紹模式化的語言康復護理方法,盡量爭取配合。語言康復護理分為三個遞進的階段,并設計三階段主要目標動作計劃表,第一階段是聽說階段:做簡單的張口、伸舌、齜牙、鼓腮動作,指導患者將嘴張大。教其發(fā)“啊”音,或吹哨來誘導發(fā)音,準備一定數(shù)量的卡片、圖片或實物,護士口頭指令,患者指出聽到的名稱。均成功完成后可進入第二階段;第二階段是聽說讀階段:逐漸掌握日常生活中常用詞句的發(fā)音,如喝水、吃飯、洗臉、大便等,能讀出圖片、單詞(如姓名、數(shù)字等)、短句;第三階段為綜合階段:如讓患者吃飯,既要說“吃飯”,又要指飯,并做出吃飯的動作給患者看,如此反復幾遍直至患者明白為止。并讓患者描寫或聽寫句子。完成前一階段主要目標動作后方可進入下一階段語言康復護理訓練。
1.3 療效觀察
1.3.1 評價患者失語嚴重程度 在患者入組及康復訓練三周時均采用波士頓失語嚴重程度檢查表失語癥嚴重程度分級標準[6]評估失語嚴重程度。按失語好轉程度分為治愈、顯效、有效、無效。臨床治愈:評級為V級或失語癥嚴重程度進步2級以上;顯效:失語癥嚴重程度進步2級;有效:失語癥嚴重程度進步1級;無效:失語癥嚴重程度進步不足l級。
1.3.2 患者失語相關知識的達標率 自制失語相關知識調(diào)查表,滿分為100分,80分以上為達標,比較傳統(tǒng)語言康復護理與模式化護理對患者掌握相關知識的影響。
1.3.3 患者滿意度 采用滿意度調(diào)查表的形式,比較傳統(tǒng)語言康復護理與模式化護理對患者滿意度的影響。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6.0統(tǒng)計學軟件,兩組患者失語嚴重程度及語言功能的改善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W(wǎng)ilcoxon秩和檢驗,失語相關知識的達標率及滿意度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兩組失語嚴重程度及語言功能改善比較(表1)
表1 兩組患者失語嚴重程度及語言功能的改善比較(例)
2.2 兩組失語相關知識的達標率及滿意度比較(表2)
表2 兩組患者失語相關知識的達標率及滿意度比較 例(%)
運動性失語是腦血管意外的常見并發(fā)癥,由于腦部的器質性損傷,使獲得性語言功能的減退或喪失。腦部神經(jīng)元死亡雖不能再生,但其周圍的神經(jīng)組織可以通過軸突的側支芽生,可使臨近的失去神經(jīng)支配的組織重獲支配[7]。因此,患者出現(xiàn)運動性失語后,早期語言康復護理促進機體調(diào)動內(nèi)部的潛能,促進神經(jīng)功能的重組或再現(xiàn),能達到最大程度上的功能恢復[8]。
語言功能是一個復雜的認知過程,包含著許多不同的心理生理基礎[9]。在做好心理輔導,爭取患者積極配合的基礎上,優(yōu)化語言康復護理的形式與內(nèi)容有助于爭取較好的語言康復效果。
我們在工作中總結了三階段遞進的護理模式,使護理過程階段化,護理階段目標相對明確,護理內(nèi)容相對固化,有條理性。本研究表明,這種模式化護理方式有助于患者對運動性失語相關知識的掌握,提高了對患者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這表明語言康復護理的模式化改進是有效的,原因可能是這種護理方式使患者、家屬及新進護理人員能夠更好地理解護理內(nèi)容與護理目的,降低學習難度。護理過程不再顯得雜亂無章,易于被患者、家屬接受,減少了他們的畏難情緒,提高了學習理解相關知識的興趣與速度。
表1可見,兩組患者療效比較,模式化的語言康復護理能使患者語言功得到了更大的改善。我們分析這是由于相關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也增強了患者信心,間接減少了患者的焦慮與憂郁,增進了患者對康復訓練的配合,從而改善了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間接促進了語言功能康復。
綜合以上分析,模式化的語言康復護理模式在臨床護理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值得進一步推廣。當然每個患者都是不同的個體,進一步將護理的模式化與患者“個體化”相結合,在總結既往工作經(jīng)驗的基礎上進一步發(fā)展完善將是未來的研究方向。
[1] Sene Diouf F,Mapoure Y,Ndiaye M,et al.Vascular aphasias:clinical,epidemiologicaland evolutionary aspects[J].Dakar Med,2008,53(1):68 -75.
[2] Ellis C,Simpson AN,Bonilha H,et al.The one-year attributable cost of poststroke aphasia[J].Stroke,2012,43(5):1429-1431.
[3] 徐云俠,王銀娥,周愛霞,等.語言康復訓練在腦卒中運動性失語患者的護理應用[J].安微醫(yī)藥,2008,12(12):1255-1256.
[4] Fridriksson J,Richardson JD,Baker JM,et al.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lmproves naming reaction time in fluent aphasia:a double-blind,sham -controlled study[J].Stroke,2011,42(3):819 -821.
[5] van de Sandt-Koenderman ME,van der Meulen I,Ribbers GM.Aphasia rehabilitation:more than treating the language disorder[J].Arch Phys Med Rehabil,2011,93(1 Suppl):1-3.
[6] Fried-Oken M,Rowland C,Gibbons C.Providing 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treatment to persons with progressive nonfluent aphasia[J].Neurophysiology and Neurogenic Speech and Language Disorders,2010,20(1):21-25.
[7] Schlaug G,Marchina S,Norton A.Evidence for plasticity in white - matter tracts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Broca's aphasia undergoing intense intonation-based speech therapy[J].Ann N Y Acad Sci,2009,1169:385 -394.
[8] Yamaguchi S,Akanuma K,Hatayama Y,et al.Singing therapy can be effective for a patient with severe nonfluent aphasia[J].Int J Rehabil Res,2012,35(1):78 -81.
[9] Sander AM,Raymer A,Wertheimer J,et al.Perceived roles and collaboration between neuropsychologists and speech-language pathologists in rehabilitation[J].Clin Neuropsychol,2009,23(7):1196 -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