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雪梅,周鵬,孟義興,惠慶桃
(德陽市人民醫(yī)院放射科,四川 德陽 618000)
腸套疊是指一段腸管套入與其相連的腸腔內,并導致腸內容物通過障礙的一種疾病。腸套疊是小兒常見急腹癥之一,發(fā)病率較高,約5%發(fā)生于成年人[1-3]。腸套疊占腸梗阻的15%~20%,其發(fā)生常與腸管解剖特點、病理因素以及腸功能失調、蠕動異常等有關[4]。臨床上常見的是急性腸套疊,慢性腸套疊一般為繼發(fā)性。本文回顧分析我院23例成人繼發(fā)性腸套疊螺旋CT影像學表現(xiàn),旨在探討螺旋CT診斷成人腸套疊的臨床價值。
2011年1月—2013年1月,我院經(jīng)手術和病理證實的成年繼發(fā)性腸套疊病人23例,男14例,女9例;年齡33~84歲,平均58.79歲。多以慢性腹痛、腹部包塊和腸梗阻就診。主要癥狀有腹脹18例,陣發(fā)性加劇腹痛8例,5例腹痛發(fā)作時伴有惡心、嘔吐和便血,9例伴發(fā)熱。腹部捫及包塊23例。
本組23例病人均采用德國Siemens So mato m Sensation 64 CT 2007S螺旋CT機行全腹部掃描。在CT掃描之前病人口服20 g/L泛影葡胺800~1 200 mL,由于嘔吐或急診病例等原因未口服對比劑。掃描參數(shù):120 k V,120 mA,準直寬度0.6 mm,pitch 1.2,重建層厚度7 mm。增強劑采用碘海醇1.3~1.5 mL/kg,流量3.0~3.5 mL/s。行動脈期30 s及靜脈期70 s掃描。
本組23例,原發(fā)病灶為結腸癌20例,脂肪瘤3例;回盲部腸套疊(回腸套入結腸)12例,小腸腸套疊(小腸套入小腸)3例,結腸腸套疊(結腸套入結腸)8例。CT掃描顯示腸套疊發(fā)生在右上腹部5例,右下腹部8例,左上腹部4例,左下腹部3例,中腹部3例;并發(fā)腸梗阻12例,腹腔積液5例,腸壁積氣2例。CT表現(xiàn)為分層狀靶形塊影18例,靶塊形態(tài)取決于其長軸與層面間的角度,當靶塊長軸與層面垂直時,則表現(xiàn)為圓形或類圓形包塊,傾斜相交或走行一致時,則表現(xiàn)為香蕉狀、腎形或雙包塊征象;包塊內部CT表現(xiàn)為分層狀結構5例,內有造影劑 或氣體,包塊一側可見腸系膜結構(圖1)。
圖1 部分腸套疊病人CT表現(xiàn)
腸套疊是嬰幼兒的常見疾病,是小兒外科最常見急腹癥之一,發(fā)生率男性高于女性[5]。成人腸套疊少見,其臨床癥狀無特異性,體征多種多樣,給診斷帶來一定的困難。與常見的兒童原發(fā)性腸套疊有所不同,成人腸套疊多由器質性病變引起。成人腸套疊以小腸套疊多見,多由良性病變所致,如脂肪瘤、平滑肌瘤、血管瘤、神經(jīng)纖維瘤、術后粘連和腸動力性改變等。結腸型腸套疊多繼發(fā)于惡性病變,如腺癌、類癌、淋巴瘤等。成人腸套疊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陣發(fā)性腹痛,腹痛發(fā)作時絕大多數(shù)病人腹部可觸及大小不等的包塊,并伴有輕重不一的腸梗阻癥狀,部分病人還可有肉眼血便。部分成人腸套疊可自行復位,所以發(fā)作后癥狀可完全緩解,包塊也隨即消失。由于成人腸套疊具有病因復雜、病程長、原發(fā)病變多和臨床癥狀不典型等特點,術前確診較為困難,誤診率較高。本病的診斷主要依靠病史、體檢和輔助檢查[6]。本組腸套疊以結腸部位為主,與文獻報道成人腸套疊以小腸套疊多見有差異,可能與本組病例為回顧性分析有關。本組23例病人中,3例小腸腸套疊為脂肪瘤所致,其余20例為結腸腺癌所致,說明成人小腸型腸套疊多由良性病變所致,而結腸型腸套疊則多繼發(fā)于惡性病變,與有關文獻報道相似。
采用適當?shù)妮o助檢查可以提高成人腸套疊的診斷率,輔助檢查主要包括腹部X線平片、胃腸道造影、腹部彩超、纖維內鏡、腹部CT等[7]。較為常用的是腹部X線平片、腹部彩超和腹部CT檢查。腹部X線平片是診斷腸套疊經(jīng)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不僅可以顯示腸梗阻,如顯示典型的杯口征、彈簧征可明確診斷,同時可提示梗阻的位置是位于小腸還是結腸。小腸套疊造影檢查可顯示腸腔呈線狀狹窄而至遠端腸腔又擴張,并圍繞線狀陰影呈彈簧狀影像;如為結腸套疊,造影可見造影劑受阻,呈環(huán)形或杯狀充盈缺損。超聲檢查無創(chuàng)、經(jīng)濟,尤其在腹痛和形成包塊時,可見到低回聲區(qū)和強回聲區(qū)相間隔的同心圓結構,但腸梗阻時腸腔內積氣較多,可能影響超聲檢查的準確性。近年來,螺旋CT的廣泛應用使得成人腸套疊術前診斷率明顯提高,當出現(xiàn)典型的CT征象時,其影像診斷敏感性接近100%[8]。腸套疊最具特征性的CT直接征象是“靶征”或稱“同心圓征”,它反映了套疊的各層腸壁、腸腔及腸系膜間的解剖關系。隨著腸管的不斷蠕動、套疊范圍增大及套疊長軸與CT掃描層面角度的不同,在CT上可見到“腎形征”(為套鞘部游離緣與套入部近端腸管及腸系膜的CT斜切面圖像,其中游離的套鞘呈弧形圍繞套入部,狀若腎輪廓外形,而套入部近端腸管、腸系膜狀若腎蒂)或“彗星尾征”(為套疊近端腸系膜血管牽拉聚攏形成的征象)。除了以上典型直接征象外,CT掃描還可見到伴隨的腸梗阻、腸壁增厚水腫、腸系膜脂肪模糊密度增高(提示血運障礙或腫瘤浸潤)、腸壁內出現(xiàn)小氣泡影(提示腸管缺血壞死)、腹腔積液和腹腔內及腹膜后淋巴結大等異常征象。CT不僅可以明確診斷腸套疊,還可發(fā)現(xiàn)病因,判斷腸道腫瘤的良惡性,如腸壁不規(guī)則增厚或見不均勻軟組織包塊影,且異常強化,伴鄰近腸系膜或筋膜的浸潤性密度增高、腹膜后增大淋巴結影及腹水等表現(xiàn),則提示惡性腸道腫瘤可能性大。但有時病因仍難以確定,應重點觀察套疊頭部,尋找隱匿性原發(fā)病灶[9]。
綜上所述,成人腸套疊的CT表現(xiàn)具有特征性,相對于其他影像學檢查,CT檢查對腸套疊的診斷更具優(yōu)勢,是腸套疊較為理想的影像學診斷方法,應作為常規(guī)檢查手段。
[1]張善娟,匡立山,尹鳳榮.空氣壓力灌腸整復小兒腸套疊182例分析[J].齊魯醫(yī)學雜志,2007,22(2):168-168.
[2]于豐良,黃維娜.空氣灌腸治療晚期腸套疊62例分析[J].青島醫(yī)學院學報,1998,34(3):213.
[3]龍從杰.全身CT和MRI征象診斷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8:191-193.
[4]吳在德,吳肇漢.外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483.
[5]潘勝利.兒童與成人腸套疊的比較[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2,11(12):934-935.
[6]吳寶軍,倪慶,陶立德.成人腸套疊30例臨床診斷和治療[J].中國現(xiàn)代普通外科進展,2012,15(12):1007-1008.
[7]劉玉賓,張松海,萬廣捷.成人腸套疊15例臨床分析[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2,18(15):63-64.
[8]韓乃晉.成人腸套疊螺旋CT診斷分析[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雜志,2012,9(19):68-69.
[9]楊璐,喬英,李建丁.成人腸套疊的CT征象分析[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影像學雜志,2013,11(1):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