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少紅
手術室是預防和控制神經外科手術感染發(fā)生的重點,擔負著神經外科各類手術和危急患者搶救的任務,手術的質量以及能否有效地預防術后感染的發(fā)生,直接關系到患者的預后和醫(yī)療的效果[1]。神經外科手術部位感染的風險是復雜多變因素的綜合結果,但手術室內空氣環(huán)境的潔凈程度對手術部位感染控制具有重要影響[2]。我科自2010年10月開始使用手術室感染控制路徑,現將感染控制路徑手術室感染控制與傳統(tǒng)手術室進行比較,臨床資料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從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兩個空間相等、條件基本相同的手術間,每間手術間固定醫(yī)護共4人。室內溫度22℃ ~24℃,濕度45% ~55%。觀察組手術間45臺手術,其中顱腦外傷24例,腦血管病17例,神經系統(tǒng)腫瘤2例,其他2例。對照組手術間45臺手術,其他顱腦外傷27例,腦血管病16例,神經系統(tǒng)腫瘤1例,其他1例。兩間手術室的手術種類、手術室硬件設施、手術人員均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手術室采用傳統(tǒng)常規(guī)紫外線消毒方法,具體不再贅述。觀察組使用手術室感染控制路徑對手術室的清潔與消毒:
1.2.1 每次手術結束后或每天工作結束后,先清除手術間內的污物和雜物。
1.2.2 手術間內桌面、手術臺及其他設備等,均用消毒液進行濕式清潔處理,再用清水清洗,并擦干,地面和墻壁用消毒液噴灑,并拖洗和擦拭。
1.2.3 選用以下方法進行空氣清潔殺菌處理:首先,循環(huán)風、紫外線空氣消毒器,能有效濾除空氣中的塵粒,并可將隨空氣進入消毒器中的微生物殺死。開機30 min,可達清潔空氣和殺菌的目的。此設備可連續(xù)反復工作,即每隔15 min開機1次,持續(xù)15~30 min,室內有人活動時,仍可使用[3]。其次,紫外線燈照射殺菌,按每平方米地面面積,約用紫外線燈管功率2W進行計算,選擇合適的紫外線燈管。照射有效距離一般不超過2 m,照射時間一般為2 h[4]。
1.3 觀測方法 對觀察組手術室內的45臺手術與對照組手術室的45臺手術的空氣細菌數進行觀察與統(tǒng)計分析。在手術室設內、中、外對角線3點,內、外點布點部位距墻壁1 m處,將普通營養(yǎng)瓊脂平板放在室內各采樣點處,采樣高度為距地面1.5 m,采樣時將平板蓋打開,扣放在平板旁,暴露5 min,蓋好立即送檢[5]。將送檢的平板置37℃溫箱培養(yǎng)48 h,觀察結果,按以下公式計算空氣中細菌總數含量。細菌總數(cfu/m3)=50 000 N/A×T。式中A為平板面積(cm2);T為平板暴露時間(min);N為平均菌落數(cfu)[6]。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統(tǒng)計軟件,計數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作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標準。
2.1 細菌數比較 手術開始前10 min、開始后10 min、開始后60 min、手術結束時,觀察手術室細菌數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手術室,有統(tǒng)計學差異(P均<0.05)。詳見表1。
2.2 術后情況比較 觀察組術后體溫升高2例(4.44%),顯著低于對照組11例(24.44%)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觀察組手術后3 d血常規(guī)WBC>10.0×1096例(13.33%),顯著低于對照組15例(33.33%),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觀察組術后抗生素使用時間(d)、術后拆線時間(d)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均<0.05)。具體見表2。
表1 兩種消毒方法在每臺手術開始后細菌數(cfu/m3)
表2 兩組患者術后情況比較表
醫(yī)療安全管理是保證醫(yī)療質量的首要問題和最基本的要求,已成為當前醫(yī)院管理中最重要的課題之一[7]。2010年,我國再次啟動的醫(yī)院評審工作提出了以質量安全為核心的管理理念,并將醫(yī)療安全管理列為重點評審項目。據報道,各國醫(yī)院內感染率為3% ~7%[8],其中手術室是醫(yī)院感染的高發(fā)區(qū),醫(yī)院感染的發(fā)生率為20%~30%。手術室屬于院內感染的高危區(qū)域,發(fā)生醫(yī)院感染的危險性要比普通病房患者高5~10倍[9],這主要與患者機體組織器官功能降低,對外界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差、病情危重、自身抵抗力和免疫力低下、侵入性操作等因素有關?;颊唠S時處于發(fā)生感染的危險之中,一旦發(fā)生感染不僅加重了原發(fā)病,使病情惡化,給治療及護理工作帶來嚴重的困難,而且由于手術室患者流動性大,常會隨著患者的流動而造成醫(yī)院感染流行,造成國家衛(wèi)生資源的嚴重負擔,美國每年約有3500萬患者住院治療,其中約有2500萬患者出現醫(yī)院感染,每年額外的醫(yī)療費用為45~150億美元,每年約有65000人死于醫(yī)院感染,因此醫(yī)院感染仍然擺在我們廣大醫(yī)務工作者面前的一個嚴峻問題[10]。
室內空氣層流裝置或空氣消毒不嚴格,空氣中的細菌數量嚴重超標。據WHO調查結果表明:空氣中浮污菌達700~1800 cfu/m3時,則術后感染率顯著提高;若降低到180 cfu/m3以下,則感染率明顯下降。清潔衛(wèi)生不合要求,室內物體表面、地面、墻壁清潔或消毒不徹底,或使用的清潔劑不當,物體表面的細菌數超標,引起感染。患者本身因素手術創(chuàng)傷使患者正常的屏障功能受到破壞,如皮膚黏膜屏障、胃腸道屏障功能受損。手術室不可避免地會受到人員活動的影響,以及在手術時引流物、分泌物等不同程度的污染[11]。為保證手術時的無菌環(huán)境,必須建立一套完整的衛(wèi)生、消毒工作制度。
空氣質量管理空氣質量要求:層流潔凈手術室空氣中細菌總數≤10 cfu/m3,無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普通手術室空氣中細菌總數≤200 cfu/m3,無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達到此標準可降低手術室的感染率。手術室內環(huán)境表面和物體消毒:手術室環(huán)境要求物體表面的細菌總數≤5 cfu/m3。
本臨床研究發(fā)現,手術開始前10 min、開始后10 min、開始后60 min、手術結束時,觀察手術室細菌數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手術室,有統(tǒng)計學差異(P均<0.05),說明手術室感染控制路徑能夠顯著提高手術室空氣的潔凈程度。觀察組術后體溫升高2例(4.44%),顯著低于對照組11例(24.44%)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觀察組手術后3 d血常規(guī)WBC>10.0×1096例(13.33%),顯著低于對照組15例(33.33%),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由此可見,手術室感染控制路徑能夠顯著降低術后患者感染率,降低并發(fā)癥。同時,觀察組術后抗生素使用時間、術后拆線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均<0.05),間接證明手術室感染控制路徑能夠顯著降低感染率,提高了醫(yī)護質量。
[1]王衍德,郭仁能,華德,甘曉婷.潔凈手術室微生物污染分析.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18):3889-3891.
[2]傅小敏.綜合性醫(yī)院神經外科手術室醫(yī)院感染管理與控制.基層醫(yī)學論壇,2011(30):964-965.
[3]謝廣艷,陳愉.手術室空氣凈化與紫外線空氣消毒的比較.實用護理雜志,2009,18(2):47.
[4]陳昭斌,張朝武,張潛,等.手術過程中空氣細菌總數變化趨勢及影響因素.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9,13(12):1132-1133.
[5]王愛華,韓相芝.4種空氣消毒方法的臨床研究.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9,22(8):46-47.
[6]王德鳳.普通手術室空氣消毒的方法和檢測.基層醫(yī)學論壇,2009,13(7):638-639.
[7]郭隆麗,陳競.動態(tài)空氣消毒機在普通手術室中的使用和管理.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0,7(15):1627-1628.
[8]顧萍,袁詠梅,丁曉萍,等.實施過程控制持續(xù)改進重癥監(jiān)護病房醫(yī)院感染管理質量 .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9,19(3):306.
[9]李紅芹,王伯瑩.影響醫(yī)務人員洗手行為依從性的因素及對策.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8,17(8):1039-1040.
[10]李連麗.空氣潔凈技術在手術室的應用.吉林醫(yī)學,2010,31(18):1146-1147.
[11]黃龍淳.潔凈手術室層流潔凈時間與效果的動態(tài)研究.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9,2(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