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魁 陳 欣
欄目責編:陳道生
2012年11月底,由安徽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策劃組織的大型新聞公益活動《美好鄉(xiāng)村江淮行》落下帷幕。本次活動已由單純的新聞報道發(fā)展成大型新聞公益活動,系統(tǒng)報道了安徽省51 個美好鄉(xiāng)村,并通過網絡投票、專家點評的方式評選出最具特色的20 個村莊,內容和形式都有所創(chuàng)新,獲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長期以來,農村題材的新聞報道存在著“簡單化”“雷同化”“片面化”的傾向,還停留在“修馬路、建樓房”“報成就、抓典型”的宣傳套路中,對農村歷史、農村生活、農村文化以及自然生態(tài)關注較少。同時對報道主體農民的忽視,使得“只見干部,不見群眾”的報道內容脫離實際、遠離生活。并且農村題材報道常常是單條新聞,形成不了相應的氣場,不易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而《美好鄉(xiāng)村江淮行》從內容、形式、編排以及篇幅都做了大膽的創(chuàng)新。
在策劃階段,項目組就明確提出,在表現形式上要拒絕“聯播體”,采用游記加主體感受的方式;敘述語言切忌新聞式,記者出鏡語言以跳躍、詼諧為主。同時對采訪對象的采訪要放在相應的場景中,盡量避免脫離生活或者工作場景的采訪,以聊天式的語言提升采訪信息的可信度和采訪的親和力。在這種思路下,記者深入到田間地頭,走進農家院落,體驗民俗文化活動,成為農業(yè)生產或農村生活中的一份子。以記者對霍山縣永康橋的采訪為例。對于這個遠近聞名的豆腐村,記者的報道是從一個豆腐作坊開始的,而記者的身份是一個學習豆腐制作的學徒,通過制作豆腐親身體驗和感受村民在追求美好生活中的付出和收獲,同時完成對豆腐作坊中的一對夫妻的采訪,水到渠成,形式自然。從他們生活化的言語中,觀眾了解了豆腐村村民的生活,了解新農村建設給村民帶來的變化。在記者體驗式的報道中,農民笑得那么爽朗,也大聲說出了自己的所思所憂。體驗式報道讓觀眾感覺自己就是記者,走進了農村,親近了農民,體驗了新農村建設的變化。
除了體驗式的采訪,節(jié)目組還創(chuàng)新節(jié)目容量和編排方式,對每個村莊采用“1+3”的節(jié)目容量和編排模式。即用一條一分鐘左右的導視,概括村莊最美好最吸引人的內容,用三條三分鐘左右的小片深入全面展示村莊之美,包括風俗民情、歷史文化、經濟發(fā)展,生態(tài)建設等等,通過游記感受式的展現,讓觀眾自己去評判村莊的魅力指數、小康指數、幸福指數。以對宣城市宗村的報道為例,導視是這樣的:
一、【解說】“偷”個棗子嘗嘗鮮。
【現場】棗樹底下。 出鏡記者:不會有人看到吧。 狗叫。
二、【解說】回到童年的時光。
【現場】掃帚制作現場。 出鏡記者拿竹條出同期: 小時候媽媽就是用它打我屁股的。
三、【解說】 這里的美, 能喝出甜味。
【現場】水井邊。 出鏡記者喝水同期:好甜。
四、【解說】 是什么在我們心頭縈繞,是什么讓我們目光駐留。
【現場】古樹下。 采訪村民:這個樹我小時候就這么大。
五、【解說】走遍鄉(xiāng)野,尋找那最美的答案。
三條小片的內容編排如下:第一條《宗村:竹鄉(xiāng)致富路 越走越寬敞》,記者關注的是宗村的竹子產業(yè)。區(qū)別于以往的采寫方式,這條稿件記者是從媽媽曾經打過他屁股的竹條引入的,由竹條扎成掃帚的傳統(tǒng)竹產業(yè),到機械加工的現代竹產業(yè),透視出當地人對竹子的情感,以及依托特產發(fā)展經濟的特色之美。第二條《宗村:棗子不大名氣大 蜜棗開出幸福花》,通過棗子成熟記者“偷”棗這個戲劇化開頭,引出宗村的另一個特色——蜜棗加工業(yè),從而展現出這個深山里的村莊并沒有因為交通閉塞而停滯不前,而是因地制宜,發(fā)展多種產業(yè),增加村民收入。第三條《宗村:生態(tài)宜居的精神后花園》,從村里的香榧樹引出村莊的歷史文化,全方位的展現村容村貌。通過一位退休老人返鄉(xiāng)定居的例子,含蓄的表達出村莊優(yōu)美的環(huán)境和吸引力。又通過一位村民向玉樹捐款1000元的經歷,表現出了這個村莊淳樸的民風——“比水更清澈的,是人心。”三條小片雖然各自單獨成篇,卻又相互聯系,層層遞進,從經濟、環(huán)境、民風等方面向觀眾介紹美好的宗村,容易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美好鄉(xiāng)村江淮行》作為一項新聞公益行動,它由前期的策劃、中期的新聞報道和后期的評選活動三部分組成。
在前期的策劃中,明確活動的關鍵詞是“發(fā)現”和“美好”。在所要報道鄉(xiāng)村的選擇上,一定要具有發(fā)現美的眼光,摒棄民居建設氣派整齊就是美的單一認識,所選鄉(xiāng)村的美是多樣的,有農業(yè)特色的美、文化特色的美和生態(tài)特色的美等,比如金寨縣的司馬村就沒有搞大拆大建,沒有整齊劃一的居住區(qū),而是因地制宜地對老村莊進行新改造。在改造的過程中涌現出很多外出務工經商的村民踴躍捐款建設家鄉(xiāng)的事跡,這就是當地的一種文化生態(tài)的美好。帶著發(fā)現的眼光去尋找江淮大地上農民的美好生活,去發(fā)現村莊的人美、景美、生活美。最終從近百個村子中選擇了51 個村莊作為報道對象。
在隨后的新聞報道中,8 路記者分赴全省16 個地市的村莊進行采訪。與此同時,節(jié)目組在新浪網開通《美好鄉(xiāng)村江淮行》的官方微博,在新浪安徽開設《美好鄉(xiāng)村江淮行》的官方網頁。外采記者第一時間將采訪中所見、所聞、所感以及采訪背后的花絮與觀眾分享。觀眾可以通過微博或者郵箱與節(jié)目組聯系,推介自己心目中的美好鄉(xiāng)村,拍攝自己村莊的美景@ 給美好鄉(xiāng)村官方微博。節(jié)目組把這些圖片集錦后,在每期《美好鄉(xiāng)村江淮行》正片后播發(fā),強化節(jié)目的互動性。
后期評選中,新浪安徽的《美好鄉(xiāng)村江淮行》官方網頁開通投票窗口接受觀眾投票。最終結合專家評審和大眾投票,評選出20 個特色鄉(xiāng)村。
通過新聞+公益活動的形式,吸引更多的受眾關注參與,拓展媒介市場。新聞報道為公益活動做好鋪墊,公益活動作為新聞報道的延續(xù)、擴展和補充,進一步擴大新聞報道影響力,兩者的積極互動實現最大化的宣傳效果,媒體在賺足收視率的同時,也不忘把知名度和美譽度收入囊中。
方曉紅教授在研究農村與傳媒時認為:“推動一個社會或地區(qū)的現代性增長的因素非常多,大眾傳播媒介不是唯一因素,也不是第一因素,但在大眾傳播媒介如此發(fā)達的時代,它卻是不可忽略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雹僖虼?,新聞媒體作為推動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力量,在新時期,它不應該僅僅停留在報道反映的層面上,而是要以更加積極主動的狀態(tài)投入到新農村建設中,推動和促進農村問題的解決。而這種投入,除了為新農村建設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外,更應該成為信息溝通的橋梁和提高農民素質的必要手段。
在現階段,社會主義新農村急需實現信息化。無論是發(fā)展農業(yè)生產新型模式、培育新型農民,還是建設和諧幸福的新型農村,都需要快速全面的信息。而一直以來,媒介的服務意識不強,不能滿足農民對生產、生活和文化信息的需求。《美好鄉(xiāng)村江淮行》系列稿件的采寫和播出,從某些方面來說,是搭建了新農村建設信息交流的平臺。
首先,新聞報道注重對信息量的挖掘,強化服務性。對于新農村的反映不再是蜻蜓點水式的表面化、全面化的報道,而是著重挖掘一個村子的特色及其緣由,而這種特色就是最豐富的信息量,如對淮南市焦崗湖漁民村大雁養(yǎng)殖的報道?,F在很多村子都有村民在進行大雁特種養(yǎng)殖,以至形成大雁滯銷的局面。與此形成對比的卻是淮南市焦崗湖上養(yǎng)殖大雁的熱銷,因為焦崗湖的大雁養(yǎng)殖依托的是特色水上漁家樂的餐飲消費,長期以來形成的一種產銷平衡的模式,讓大雁養(yǎng)殖戶和水上漁家樂的老板達成雙贏的局面,這些信息量相信會對其他農村的大雁養(yǎng)殖戶帶來一些啟示。
其次,公益活動的評選結果突出典型性,體現指導性?!睹篮绵l(xiāng)村江淮行》既是對美好鄉(xiāng)村的報道,更是對當地旅游、文化、產品的推介,從而推動觀眾對農村的再認識?!靶侣劽襟w及時宣傳報道各地區(qū)、各行各業(yè)、農村基層在建設新農村中的創(chuàng)舉與做法,把它作為新經驗推廣,同時可以及時發(fā)現新農村建設的典型,對于廣大農民的新農村建設有很大的帶動作用?!雹诒辉u選出的20 個最具特色的美好鄉(xiāng)村,為新農村的建設實踐提供了思路和模式,具有一定的引領和示范作用。同時,這種評選也調動了廣大農民投身新農村建設的熱情,讓更多的人了解新農村建設的風貌,發(fā)動和引導社會各界支持參與到新農村建設中?!皠訂T全社會力量關心、支持和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引導黨政機關、人民團體、企事業(yè)單位和社會知名人士、志愿者對鄉(xiāng)村進行結對幫扶,加強輿論宣傳,努力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濃厚氛圍?!雹郏ㄗ髡邌挝唬?安徽廣播電視臺 安徽大學)
注釋:
①方曉紅:《大眾傳媒與農村》, 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第一版,第112 頁。
②潘云峰:《新聞傳媒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角色扮演》, 碩士學位論文,第9 頁。
③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 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