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鳴 王敏 張催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疾病之一,主要是由于腰椎間盤各部分的退行性改變所造成,多發(fā)于患者L4~5和L5~S1,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腰痛、單側或雙側下肢麻木、疼痛等[1]。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方法主要分為手術和非手術這兩種方式。研究表明,超過80%的患者通過合理有效的非手術治療均可獲得較為滿意的臨床療效[2]。牽引治療作為較為常用的非手術治療方法,其臨床治療效果已得到大家的肯定[3]。本文選取本院骨科收治的286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按入院時間順序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分別給予常規(guī)腰椎縱向牽引和腰椎多方位快速牽引治療,對比觀察兩組患者治療時間以及臨床療效的相關情況,為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牽引治療提供臨床研究資料,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骨科2008年11月-2011年11月間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286例,男169例,女117例,年齡18~74歲,平均(59.8±8.3)歲,患者病程1 d~18年,平均(6.3±0.9)年。所有患者經X線、CT或MRI等影像學檢查后均符合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診斷標準[4]。患者腰椎間盤突出部位為L4~5192例,L5~S161例,L4~5合并L5~S133例。所有患者均經常規(guī)檢查嚴格排除結核病、惡性腫瘤以及其他全身系統(tǒng)性疾病,按入院時間順序分為對照組(104例,男63例,女41例)和實驗組(182例,男106例,女76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及臨床表現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guī)腰椎縱向牽引治療:患者取仰臥位,以30~50 kg重量直線慢牽,隨后逐漸增加重量,每次牽引時間為30 min,1次/d,以10 d為一個療程;實驗組行腰椎多方位快速牽引治療:應用(型)方位快速牽引床,依據患者的臨床癥狀選擇合適的電腦參數,本研究設置牽引距離為 50~65 mm,屈曲為 10°~23°,轉角為 12°~23°。牽引時多向患者患側旋轉,每次快速牽引時間不超過3 s,牽引結束后患者取平臥位于硬板床并固定腰部。所有患者在治療時均給予活血化瘀中成藥以及非甾體類止痛藥進行配合治療,同時給予患者針灸或是拔罐等中醫(yī)配合治療。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時間以及臨床療效的相關情況。臨床療效的評定標準:(1)治愈:患者癥狀體征恢復正常,直腿抬高大于85°,工作生活正常;(2)顯效:患者癥狀體征明顯改善,直腿抬高大于75°,難以進行較重活動;(3)有效:患者癥狀體征有所改善,直腿抬高不足75°;(4)無效:患者癥狀體征無改善或有惡化,難以正常工作生活[5]。治療有效率=(治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4.0統(tǒng)計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有效率有76.9%,實驗組為88.5%,實驗組臨床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治療時間短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情況比較(±s)
*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治愈 例(%) 顯效 例(%) 有效 例(%) 無效 例(%) 有效率(%) 治療時間(d)對照組(n=104) 33(31.7) 29(27.9) 18(17.3) 24(23.1) 76.9 24.1±3.4實驗組(n=182) 75(41.2) 61(33.5) 25(13.7) 21(11.5)* 88.5* 9.1±2.8*
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人們工作和生活的壓力不斷增大,以及人口老齡化趨勢進一步加強,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發(fā)病率也在不斷上升[6]。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由于椎間盤的纖維環(huán)破裂導致髓核組織突出,進而引起脊神經根受刺激產生腰部、下肢麻木和疼痛等癥狀,這嚴重影響了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質量,給患者的家庭帶來了沉重的精神負擔和經濟壓力[7]。因此,早期及時有效的治療對減少疾病帶來的痛苦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8]。本文探討研究了腰椎多方位快速牽引與腰椎縱向牽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結果發(fā)現實驗組治療的臨床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同時治療時間也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相關研究認為,腰椎間盤突出癥致痛主要是由于腰椎間盤纖維環(huán)破裂和變性后神經根壓迫和β蛋白、糖蛋白的化學刺激所致[9]。因而,只有去除神經根壓迫和非特異性炎癥反應才能緩解和消除疼痛。腰椎多方位快速牽引治療具有旋轉、成角的功能,與腰椎縱向牽引治療相比,旋轉具有快速定距牽引功能,可糾正腰椎間盤突出癥中小關節(jié)旋轉位移或是錯位,使突出物周圍的粘連松解。同時它在成角狀態(tài)下可將牽引力的作用位點與病變位更好地吻合,在加大牽引力的同時降低了對患者身體的損害;在屈曲位成角的狀態(tài)下加大了椎體后部間隙,繃緊后縱韌帶,此時快速牽引會使椎體快速移位形成“負壓”,促使突出物移位、還納,從而改善或是消除神經根的壓迫[10]。
總之,對于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而言,腰椎多方位快速牽引與常規(guī)腰椎縱向牽引相比,具有治療時間短和臨床效果顯著等特點,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1]朱永輝.基層醫(yī)院腰椎間盤突出癥保守治療328例[J].中國基層醫(yī)藥,2009,16(1):38-39.
[2]陳慶法.快、慢牽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療效分析[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06,28(6):422-423.
[3]張楊,岳壽偉,王艷琴,等.腰椎多方位快速牽引與腰椎縱向牽引臨床療效的對比研究[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1,26(7):638-643
[4]馬建軍,劉永霞,馮彥霞,等.多方位快牽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48例分析[J].濰坊醫(yī)學院學報,2007,29(4):380.
[5]馬宏麗.多方位牽引治療腰椎間盤突癥臨床護理[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2,7(27):220.
[6]李桂英.快速牽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研究[J].中國現代醫(yī)藥雜志,2007,9(12):100-101.
[7]岳壽偉.腰椎快速牽引[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5,20(5):374-375.
[8]吳煌玉.多方位牽引床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J].牡丹江醫(yī)學院學報,2006,27(5):25-26.
[9]胡慶年.多方位牽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46例[J].中醫(yī)藥臨床雜志,2005,17(6):595-596.
[10]夏淑青,羅廣生,呂翠華,等.腰椎間盤突出癥多方位快速牽引復位后的護理體會[J].中國實用醫(yī)藥,2007,2(31):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