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彬 李智強 王小龍 徐增柏 孫 波 周東亞
(江蘇省沭陽縣中醫(yī)院腫瘤科,江蘇 沭陽 223600)
在我國惡性腫瘤新發(fā)病例每年多達160萬以上,且有不斷增加的趨勢[1]。但目前的診療方法仍然有限,多數(shù)患者發(fā)現(xiàn)時已處于中、晚期,化療是惟一有效的治療方法。但化療的毒副作用往往干擾治療的順利進行,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降低療效。2011-02—2012-12,我們應用扶正抗癌方對化療患者進行干預,觀察毒副作用情況。
1.1 一般資料 全部115例均為我院腫瘤科住院患者,均經(jīng)病理學證實的惡性腫瘤,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57例,男31例,女26例;年齡28~69歲,平均(39.0±11.7)歲;病程1~37個月,平均(18.0±8.9)個月;TNM分期[1]:Ⅱ期12例,Ⅲ期22例,Ⅳ期23例;有可測量病灶的27例,術后輔助化療的32例;食管癌5例,胃癌13例,肺癌9例,乳腺癌14例,結腸癌7例,直腸癌3例,肝癌4例,胰腺癌2例。對照組58例,男30例,女28例;年齡26~67歲,平均(42.0±9.4)歲;病程1~38個月,平均(19.0±8.3)個月;TNM分期:Ⅱ期14例,Ⅲ期20例,Ⅳ期24例;有可測量病灶者29例,術后輔助化療者31例;食管癌4例,胃癌15例,肺癌12例,乳腺癌12例,結腸癌8例,直腸癌3例,肝癌3例,胰腺癌1例。2組Karnofsky評分(KPS)[1]均>70分,無明顯化療禁忌。化療藥物包括奧沙利鉑、替吉奧、多西紫杉醇、紫杉醇、吉西他濱、長春瑞濱、順鉑、奈達鉑、伊立替康、雷替曲塞、培美曲塞、5-氟尿嘧啶及替加氟等。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化療方案均按目前國內治療規(guī)范進行。化療常規(guī)給予護胃、鎮(zhèn)吐等處理,必要時水化、利尿,異丙嗪、地塞米松、西咪替丁等預處理。如出現(xiàn)Ⅱ度以上白細胞、粒細胞及血小板減少,予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重組人白細胞介素-11皮下注射。
1.2.2 治療組 在化療基礎上加用扶正抗癌方。藥物組成:柴胡12 g,白芍藥12 g,黃芪12 g,白術12 g茯苓12 g,陳皮12 g,清半夏10 g,重樓15 g,莪術10 g,女貞子15 g,靈芝10 g。納差加雞內金10 g、炒麥芽15 g、焦山楂12 g;惡心嘔吐加枇杷葉12 g、赭石15 g、生姜10 g、丁香3 g;腹脹腹痛加木香10 g、砂仁3 g、延胡索10 g、川楝子10 g;乏力加黨參15 g、當歸10 g、西洋參15 g、補骨脂12 g、巴戟天15 g,黃芪改為炙黃芪30 g;腹瀉加炒薏仁30 g、白扁豆15 g、肉豆蔻9 g、烏梅15 g、訶子12 g、五味子15 g、罌粟殼10 g;便秘加生大黃6 g、厚樸10 g、枳實10 g、芒硝15 g、肉蓯蓉15 g;失眠加酸棗仁30 g、茯神15 g、煅龍骨30 g、煅牡蠣30 g;心悸加川芎6 g、枳殼12 g、桂枝10 g、瓜蔞15 g;出汗加防風12 g、麻黃根15 g、白芍藥10 g、五味子15 g;腰腿痛加狗脊15 g、懷牛膝15 g、淫羊藿12 g、續(xù)斷12 g。每日1劑,水煎2次取汁400 mL,早、晚分服或多次服用。
1.2.3 療程及其他 2組均2周為1個療程,4個療程后統(tǒng)計療效。服藥期間宜清淡飲食,忌食生冷、辛辣、刺激及油膩的食物。
1.3 觀察項目 生活質量變化用Karnofsky評分標準。治療評分提高10分以上者為上升,下降10分以上者為下降,上下波動10分以內者為穩(wěn)定[1]。治療后對毒副作用的發(fā)生率進行比較。觀察包括嘔吐、腹脹、食欲下降、乏力、腹瀉或便秘等方面。治療前后白細胞計數(shù)(WBC)、血小板計數(shù)(PLT)及血紅蛋白(Hgb)變化。
2.1 2組治療后副作用出現(xiàn)率比較 見表1。
表1 2組治療后副作用出現(xiàn)率比較 例(%)
與對照組比較,*P<0.05
由表1可見,治療組毒副作用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
2.2 2組治療后生活質量變化比較 見表2。
表2 2組治療后生活質量變化比較 例(%)
與對照組比較,*P<0.05
由表2可見,治療組生活質量上升率、穩(wěn)定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
2.3 2組治療前后WBC、PLT及Hgb比較 見表3。
表3 2組治療前后WBC、PLT及Hgb比較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1
由表3可見,2組治療后WBC、PLT及Hgb均下降(P<0.05),且對照組下降明顯(P<0.01)。
近年來,由于手術治療、射線治療和化學治療的發(fā)展,尤其腫瘤介入治療手段的運用,使腫瘤的療效大大改觀。目前,抗腫瘤藥雖然被廣泛的應用著,并正在從姑息性手段向根治性手段過渡,但相當普遍的毒副作用特別對內臟功能的嚴重損傷和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損傷卻成為充分發(fā)揮療效的一大障礙,并日益受到重視[2]。
化療藥物引起的毒副作用一般分為近期毒性反應和遠期毒性反應。近期毒性反應主要表現(xiàn)在造血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泌尿系統(tǒng)及心血管系統(tǒng)等,而在臨床上,對患者治療影響最大的當屬近期毒性反應,如造血系統(tǒng)損害造血骨髓抑制及消化系統(tǒng)損傷引的惡心、嘔吐、腹瀉、腸道出血、潰瘍等毒副反應[3]。
腫瘤屬中醫(yī)學癥瘕、虛勞等范疇,屬正虛邪實,正虛為本,邪實為標。正虛則究之于脾、腎,邪實則為氣滯、痰凝、血瘀。治則扶正祛邪。扶正的總原則是以健脾、補腎為要點。祛邪以疏肝解郁,行氣導滯,化痰祛濕,活血化瘀。扶正抗癌方以柴芍六君子湯為基礎方,另加黃芪、女貞子、莪術、靈芝、重樓等組成。此方的初衷在于取“脾胃為后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之義而來?!镀⑽刚摗分兄赋觥叭粑笟庵咎撊?,飲食自成,則脾胃之氣即傷,而六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又云“脾胃一傷,五亂互作”。腎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脾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相互滋養(yǎng),相互為用。脾之健運,有賴于腎陽之溫煦,而腎氣之充沛,又需脾胃之補養(yǎng)。脾虛化源衰少,則五臟之精少而腎失所藏;腎虛陽氣衰弱則脾失溫煦而運化失職。扶正抗癌方中黃芪扶正固本,補益中氣;柴胡疏肝解郁,行氣散結,白芍藥滋陰養(yǎng)血,又可制約柴胡之燥性,兩者配伍能夠疏肝和胃,協(xié)調脾胃升降;白術、茯苓健脾益氣化痰;陳皮、清半夏健脾和胃,調和中焦;女貞子滋補肝腎,明目烏發(fā);靈芝扶正固本,滋補強壯;重樓清熱解毒祛濕;莪術行氣活血化瘀,行氣破血,消積止痛。諸藥合用,共奏益氣健脾、扶正祛邪之功。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四君子湯可以顯著抑制荷瘤小鼠腫瘤生長,證明這類中藥在體內有明顯的抑瘤作用[4],并能提高晚期惡性腫瘤患者生活質量[5];健脾益氣方(黃芪、黨參、白術)對小鼠S180實體瘤有非常明顯的抑制作用[6];柴胡、白芍藥、陳皮、半夏對化療所引起的消化道癥狀有較好的治療作用[7];黃芪可作用于多種免疫活性細胞,能促進抗體形成,增強自然殺傷細胞活性,對免疫抑制劑造成的免疫低下有明顯的保護作用,是具有雙向作用的免疫調節(jié)劑[8];女貞子具有抗非特異性炎癥、抗變態(tài)反應性炎癥、抗腫瘤及免疫調節(jié)作用[9];靈芝能調節(jié)免疫系統(tǒng)、增強宿主免疫功能[10],有顯著的抑制腫瘤細胞生長和抗腫瘤作用[11];莪術揮發(fā)油具有抗腫瘤、抗病毒、抗菌、抗炎、抗早孕及降酶等作用,所含姜黃素具有抗癌、抗早孕、抗凝血、抗氧化和保肝等廣泛的藥理活性[12];重樓具有抗腫瘤、消炎、抑菌、鎮(zhèn)靜、鎮(zhèn)痛及止血等作用[13]。
觀察結果表明,治療組毒副作用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生活質量上升及穩(wěn)定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2組治療后WBC、PLT及Hgb均下降(P<0.05),且對照組下降明顯(P<0.01)。說明扶正抗癌方聯(lián)合化療,增效減毒,減輕了化療常見毒副反應,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1] 孫燕,周際昌.臨床腫瘤內科手冊[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97-113.
[2] 孫燕.內科腫瘤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57.
[3] 楊玉蘭.淺談中醫(yī)藥對化療毒副反應的治療作用[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06,12(3):212-213.
[4] 陳達理,黃濤.四君子湯對荷瘤小鼠抑瘤和誘導腫瘤細胞凋亡的實驗研究[J].山東中醫(yī)雜志,2004,23(4):228-229.
[5] 付文勝.四君子湯提高晚期惡性腫瘤病人生活質量療效觀察[J].中醫(yī)藥臨床雜志,2005,17(1):14-15.
[6] 劉昳,邱根全,王銳,等.扶正抑瘤飲對小鼠移植性肉瘤180抑瘤作用的實驗研究[J].陜西中醫(yī),2002,23(9):858-859.
[7] 王銳,楊曉峰,王小龍,等.孫喜才教授扶正抗癌方治療各種化療副反應[J].陜西中醫(yī)學院學報,2005,28(6):15-16.
[8] 魏偉,李曉輝,張洪泉,等.抗炎免疫藥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150.
[9] 張明發(fā),沈雅琴.女貞子抗炎、抗腫瘤和免疫調節(jié)作用的研究進展[J].現(xiàn)代藥物與臨床,2012,27(5):536-542.
[10] 林志彬.靈芝抗腫瘤活性和免疫調節(jié)作用的研究進展[J].北京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2,34(5):493-498.
[11] 吳珍珠.靈芝孢子抗腫瘤的作用機制[J].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雜志,2006,22(6):836-837.
[12] 朱善嵐,黃品芳,王友芳.莪術的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海峽藥學,2007,19(4):9-11.
[13] 石小楓,杜德極.重樓的藥理研究及應用概況[J].中醫(yī)藥學報,1991,8(4):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