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衍福,石淑娟,楊俊紅,石金鵬 (山東省桓臺縣人民醫(yī)院麻醉科,山東 桓臺 256400)
支氣管哮喘是臨床中的常見病、多發(fā)病,容易反復發(fā)作,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擇期手術患者常因合并有哮喘增加麻醉的難度而使手術延期進行,增加患者住院天數和住院費用。本研究采用星狀神經節(jié)阻滯后全身麻醉早期拔管的可行性?,F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2年1月~2012年12月ASAⅡ~Ⅲ級行腹部手術合并有支氣管哮喘患者60例,年齡38~78歲,平均64.5歲,其中男28例,女32例;腹部手術的類型有:胃癌根治術24例;膽總管癌切除術16例;胰十二指腸切除術6例;結腸癌切除術14例。合并有支氣管哮喘病史1~15年,均符合支氣管哮喘診斷標準,并行肺功能檢測。排除標準:有心力衰竭、腦血管意外、精神異常、近期腎上腺皮質激素用藥史及胸部CT示間質性肺炎患者。
1.2 方法:所有病例均選擇全身靜吸復合麻醉。入手術室后開放靜脈,橈動脈穿刺監(jiān)測有創(chuàng)動脈壓,監(jiān)測HR、SpO2、ECG、ETCO2及雙肺聽診。隨機分為兩組:A組(觀察組):星狀神經節(jié)阻滯組(SBG組):由同一操作者于右側第6頸椎氣管旁、胸鎖關節(jié)上2 cm處穿刺,碰到骨質(第6頸椎橫突前結節(jié))后,回抽無血、無氣、無液,注入l%利多卡因6 ml,以Horners綜合征1~5 min出現為穿刺成功的標志。B組(對照組):未行星狀神經節(jié)阻滯穿刺操作。兩組患者年齡、性別、體重、手術種類構成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星狀神經節(jié)阻滯后10 min(B組為相應時間)以咪達唑侖0.05 mg/kg、芬太尼 3.5 υg/kg、維庫溴銨 0.1 mg/kg、依托咪酯0.2 mg/kg快速靜脈誘導,氣管插管后行機械通氣,使ETCO2維持在35~45 mm Hg(1 mm Hg=0.1333 kPa),吸入七氟烷,持續(xù)泵注瑞芬太尼,間斷靜脈滴注維庫溴胺0.05 mg/mg。記錄入手術室后5 min(T0)、阻滯后5 min(T1)及插管后即刻(T2)、手術開始后(T3)、手術結束時(T4)、出手術室時(T5)對收縮壓(SBP)、HR的測量值,同時在各個時間點進行雙肺呼吸音聽診、手術結束后的拔管時間、患者出手術室的時間。
1.3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 11.5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SBP、HR個時間點變化比較: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SBP、HR比較()
表1 兩組患者SBP、HR比較()
注:B組與A組比較,除T0時間點,P>0.05,其余各時間點比較,P<0.05
組別 指標SBP(mm Hg)HR(次/min)哮鳴音(有/無)A 組T0 145.35±6.25 74.24±4.32 有T1 148.12±4.18 76.37±5.13 有T2 129.56±4.31 72.56±4.89 有T3 134.21±3.12 73.28±5.12 無T4 148.26±6.17 76.58±6.31 無T5 143.52±4.20 71.05±3.19 無B組T0 149.35±6.05 79.24±5.32 有T1 158.35±5.07 81.31±6.13 有T2 153.51±5.32 83.75±6.24 有T3 162.30±4.12 84.12±6.32 有T4 165.32±5.68 86.41±6.35 有T5 167.08±5.63 84.10±6.42有
兩組SBP、HR比較,T0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其他各點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病例術中未有支氣管哮喘急性發(fā)作或哮喘癥狀加重的情況發(fā)生。
2.2 兩組手術結束后的拔管時間、患者出手術室的時間的比較:兩組比較手結束拔管時間和出手術室時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2。
表2 兩組拔管時間與出手術室時間比較()
表2 兩組拔管時間與出手術室時間比較()
注:與B組比較,①P<0.05
組別 拔管時間(min) 出手術室時間(min)A組 5.12±1.01① 10.15±6.87①B組9.65±4.32 25.23±5.36
星狀神經節(jié)是由頸下交感神經節(jié)和胸1交感神經節(jié)融合而成,如果阻滯星狀神經節(jié),則可阻斷通往該部位的交感神經,出現Horner綜合征,并出現阻滯側發(fā)汗停止、皮膚溫度上升、面部潮紅、球結膜充血等現象。實施頸交感鏈切斷術可使部分患者的支氣管哮喘緩解。也有報道硬膜外阻滯治療頑固性哮喘[1]。SGB對全身麻醉氣管插管時的應激反應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插管即時及其后2 min、5 min的 SBP、MAP、HR、RPP反應程度明顯降低,并能減少術中麻醉藥用量,具有加強鎮(zhèn)痛、穩(wěn)定循環(huán)的作用[2]。本研究觀察到 SGB后的患者10 min左右雙肺的支氣管哮鳴音逐漸消失,術中血流動力學更趨平穩(wěn),有利于患者的早期清醒和早期拔管。SGB具有雙向調節(jié)功能,從而達到降低迷走神經張力的功能,恢復交感-迷走神經的平衡,使痙攣的小氣道平滑肌舒張,發(fā)揮緩解支氣管哮喘的作用,達到消除支氣管痙攣的目的。SGB具有穩(wěn)定機體內環(huán)境穩(wěn)定的功能,調解機體的內分泌系統功能恢復正常,緩解支氣管哮喘[3-4],臨床觀察中證實了SGB后的患者雙肺哮鳴音的消失。
目前多認為SGB的作用主要有中樞作用和周圍作用兩方面,其中通過調理下丘腦維護內環(huán)境的穩(wěn)定機能而使機體的植物神經功能、內分泌功能和免疫功能保持正常狀態(tài),從而緩解支氣管的痙攣。星狀神經節(jié)阻滯方法簡便,療效肯定,值得推廣。
[1]劉俊杰.硬膜外阻滯治療支氣管哮喘2例報告[J].中國綜合臨床,2001,6(10):744.
[2]趙春亭,王恩真,張迎萍,等.星狀神經節(jié)阻滯穩(wěn)定全麻氣管內插管及切皮時應激反應的初步研究[J].首都醫(yī)科大學學報,2000,21(2):125.
[3]張麗紅.星狀神經節(jié)阻滯的機制[J].國外醫(yī)學·麻醉與復蘇分冊,2003,24(2):79.
[4]陳 旭,劉 慧.星狀神經節(jié)阻滯的機制及應用[J].華西醫(yī)學,2005,20(1):173.